王韋元
摘?要:當前專業調解法律定義缺位、學理定義模糊不清,進而引發學術研究和司法實踐中的爭議,影響了專業調解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的適用廣度與深度。本文通過考察規范性法律文件,厘清周邊概念,對概念爭議進行梳理。同時在多元解紛機制語境下和司法實踐的場域中,試界定專業調解概念內涵外延,在此基礎上,方可進一步討論相關立法推進和制度完善進路,改善專業調解現存發展困境,以期真正將非訴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
關鍵詞:專業調解;訴調銜接;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專業化調解組織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64
在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語境下,專業調解的引入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這一表述廣泛使用于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中,但法律法規并未對其做出明確的概念界定。專業調解與其他調解制度概念并立,實質上內涵與外延有所交叉重疊。法律法規表述不統一,也少有學者對其概念進行簡約詳核的梳理歸納,進而引發學術研究和司法實踐中的爭議,影響了專業調解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適用廣度與深度,無法實現將非訴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立法意旨。
1?立法背景梳理
從立法角度考察,除人民調解,我國尚無調解制度國家層面的立法。從制度建設角度考察,現代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化、新穎化,專業調解憑借專業化、規范化的優勢,逐漸成為多元解紛中的突出力量。然而實踐中,也存在著專業調解實質解紛功能發揮不充分等問題。亟待健全中國特色多元化解紛解決體系,促進調解制度改革。
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2004-2008)》中首倡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提出完善訴訟調解和人民調解。《改革綱要》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想為調解制度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9年《訴非銜接意見》,首次提出完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銜接機制,由此專業調解制度建設邁出了關鍵一步。2010年我國第一部專門、系統、完備、規范人民調解的法律《人民調解法》正式頒布實施,《人民調解法》的問世為未來以其為基礎整合修改,轉化為綜合“調解法”從而規范其他調解制度提供了可能。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強調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為健全專業調解制度進一步提供法律保障。2016年6月28日最高法頒布《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正式提出探索建立調解前置程序,并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一批試點法院進行多元化解紛解決機制改革探索。201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特邀調解的規定》奠定了法院立案前委派、立案后委托調解成為專業調解發展主要推力的格局。
地方層面來看,一些省市積極探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有效推動改革成果落地,政策指導和理念思想逐漸轉化為立法規范。從2015-2019年,廈門、山東、黑龍江、福建、安徽、四川六省相繼出臺《多元條例》。以上條例再次強調完善和解、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糾紛解決途徑相互銜接的機制。更重要的是,首次從組織建設、職責分工、解紛程序、程序銜接、適用范圍、監督管理、保障措施等層面,詳細布局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工作。強調培育和推動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規范本領域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工作機制。不僅為專業調解的進一步發展構建進路,也為國家層面的專業調解立法提供了借鑒。
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做出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區開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人大常委會字〔2019〕42號)和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方案》(法〔2020〕10號),結合工作實際,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健全完善特邀調解制度,有效發揮司法確認程序對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保障作用,直接推動了專業調解以特邀調解制度為依托,持續發揮前端組織專業解紛優勢。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建設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實施意見》再次強調法院將符合條件的專業調解組織和人員納入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名冊。
2021年《上海市促進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條例》明確鼓勵探索市場化運行的調解組織,將取得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證書的調解員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范圍,實行調解員分級分類管理。為落實專業調解的經費保障、人才保障,做出了積極有益探索。
2022年《深圳經濟特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肯定吸收了廣東深圳法院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實踐中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先行調解以及訴訟費用杠桿機制的適用上所做的探索和嘗試,健全訴非銜接機制,加強司法賦能專業調解健康發展。
2022年《商事調解規則》在總結吸收國內外商事調解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明確其在適用范圍上涵蓋各種基于商事性質的關系而產生的事項,認可商事調解作為一種獨立解紛方式的價值,突出商事調解程序高度靈活、經濟便捷的優勢特點,規范調解程序與訴訟、仲裁或其他商事爭端解決程序的銜接,為我國商事調解立法投石問路。在此期間,全國人大委員和政協委員積極提出有關商事調解立法建議。
2?概念并立考察
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律師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完善律師參與訴前、訴中調解制度,加強律師參與……的專業調解"。2020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選編:“堅持類案專業調解模式……將知識產權、證券期貨、涉外商事、婚姻家庭、勞動爭議糾紛分別委派給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深圳中心、中國證券期貨業協會、藍海法律查明及商事調解中心、深圳心理咨詢師協會、深圳市總工會開展專業調解?!?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八起人民法院“總對總”在線多元調解案例:“把人民調解、專業調解和司法調解有機結合起來”。以上均是廣義的專業調解,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區別于傳統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由具有專業優勢、行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主體進行調解的行為和過程。二是指將類型化案件委派給相應行業組織調解的調解模式。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的意見》規定:“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律師調解、行業調解、專業調解、商會調解等訴前解紛作用?!?020年兩高工作文件中指出:“各級法院會同……人民調解組織、商事調解組織、行業調解組織、專業調解組織等力量……”將律師調解、行業調解、商事調解從專業調解中剝離出來。
而在2020年兩高另一工作文件中:“培育專業化社會化調解組織……探索支持商事調解組織就專業調解實行市場化收費?!痹摫硎鰧⑸淌抡{解納入專業調解范疇。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建設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實施意見》規定:“加大與人民調解、行業專業調解、行政調解、律師調解、仲裁、公證等銜接。”“行業專業調解”的表述把本已并立的行業調解和專業調解兩大概念重組。其實早在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十大典型案例:“深圳證監局、調解中心、深圳國際仲裁院通力協作,……體現了‘專業調解+商事仲裁+行業自律+行政監管四位一體爭議解決機制”就強調了專業調解與商事仲裁的仲調銜接,以及與行業協會主導的行業調解之間的密切聯系。
以上概念并立和重組的混亂,導致專業調解概念不明,涵攝不統一。以調解的專業化替代專業調解,不僅違反了立法語言的嚴謹性和立法邏輯的一致性,更在實踐中擠壓了專業調解的發展空間,削弱了各調解制度之間的對接、協調與平衡。
因此,應將專業調解與其他調解制度的概念進行分離,對“專業調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較為合理的界定,以澄清專業調解概念的混亂,開展后續研究。
界定狹義的專業調解的核心是厘清專業調解與行業調解、律師調解、商事調解的關系,并澄清調解專業化的泛化問題。
3?周邊概念厘清
3.1?專業調解與行業調解
行業調解是由行業協會主導的,對發生在行業會員與會員之間、會員與非會員之間的涉該行業領域的糾紛進行調解的行為和過程。行業調解是行業協會的一項自治職能,本質上屬于市場系統內部的自我修復和矯正機制。也因此,行業調解隨行業糾紛領域的不同呈現類型化趨勢,主要集中在醫療業、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互聯網金融等領域。行業調解的特點有以下三點:第一,行業調解組織由行業協會主導建立。第二,行業調解服務于行業會員。第三,行業調解的效力保證來源于行業協會制定行業內部規則、職業規范、懲戒失信、評級監督的職能作用。而專業調解的范疇不局限于行業內部的自律自治,其職能發揮也不僅依托行業規則,更在于對法律知識的運用。
3.2?專業調解與律師調解
2017年司法部與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律師調解試點意見》明確指出:“律師調解是指律師、依法成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或者律師調解中心作為中立第三方主持調解,協助糾紛各方當事人通過自愿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爭議的活動?!笔状蚊鞔_了律師調解四大工作模式,包括“在人民法院設立律師工作室”“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律師調解組織”“在律師協會組建的調解中心”和“在律師事務所下設的調解工作室”。律師調解的特點有以下四點:第一,參與主體是律師。第二,制度基礎是律師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的法定職能和律師的法律專業知識技能。第三,其開展目前主要依托于法院委派委托調解制度。第四,律師調解范圍較為靈活寬泛,既體現大眾性也體現專業性。和專業調解相比,律師調解的參與主體更狹窄,調解范圍更寬泛,并不突出專業性。
3.3?專業調解與商事調解
商事調解是指專業化、市場化的獨立第三方機構針對商事爭端進行調解。商事調解在域外方興未艾的ADR運動中已經成為比較普遍適用的商事糾紛解決方式,但我國目前的商事調解還處于初級階段和培育階段。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訴非銜接意見》首次將商事調解作為一種獨立的調解類型予以明確,是商事調解成為獨立調解制度的重要標志。本組認為商事調解大致能涵攝于專業調解,商事調解在現行調解制度中與專業調解聯系也最為密切。原因如下幾點:
第一,從語義邏輯上看,首先,在全文出現“商事調解”的103部中央法規中,商事調解與專業調解兩個概念從未并立出現。將“商事調解”涵攝于“專業調解”不違背現有法律法規的結構邏輯。其次,在2020年兩高的工作文件中則將兩者關系表述得更明確:“培育專業化社會化調解組織……探索支持商事調解組織就專業調解實行市場化收費?!痹摫硎霭瑑蓪雍x:一是商事調解組織符合專業調解調解主體專業化和社會化的要求,二者的主體要件一致。二是商事調解的主體即商事調解組織從事的調解可以定義為專業調解,含有將商事調解納入專業調解范疇的意味。
第二,從實踐經驗來看,多數專業性糾紛都包含商事性質關系(貿易交易、租賃、租賃、投資、銀行等),屬于商事領域。我國目前成立的專業化社會性調解組織中,也以商事調解組織為主。商事調解是專業調解發展的領頭羊,其發展經驗有利于專業調解的適用范圍逐步擴大。
第三,從立法意旨上看,在其他調解制度概念已經明確的前提下,專業調解的射程應當覆蓋現行調解制度所不及之處,以發揮不同調解制度的獨特優勢,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形成多元并存、功能區分、程序銜接的調解體系,最終促進社會調解的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
3.4?專業調解與調解專業化
前文所述的廣義專業調解實質上是調解專業化。術語的濫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專業調解的概念系統、意義脈絡的切換和侵蝕。而調解專業化與人民調解的泛化現象又存在密切聯系。目前,國家試圖用一元化的人民調解法律規制模式統合所有社會調解類型,忽視了復雜多元的中國調解實踐,造成人民調解的定位不清和功能異化,調解的傳統話語與現代話語之間關系緊張,各種調解類型邊界模糊。根據《人民調解法》:“人民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愿達成調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比嗣裾{解委員會則定義為“依法設立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而在實踐中,人民調解存在著不斷擴張范圍的趨勢。為了滿足司法確認條件,有的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掛上“人民調解”的牌子,對外統一以“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名義開展工作,不僅削弱了人民調解民間性,更擠壓了專業調解和行業調解的發展空間。
4?實踐場域界定
一方面,合理界定專業調解概念有利于明確制度的適用空間和保護客體范圍,也是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的前置要件。另一方面,法律定義缺位加之學理定義模糊不清有礙專業調解的良性發展。在對比厘清周邊概念以縮小專業調解內涵外延的基礎上,通過劃定專業調解制度所應保護或所依托的調解組織可進一步界定概念。
筆者在實證研究中發現,我國近年來成立了一批民非性質的調解組織,通過建立具備專業法律知識、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調解隊伍,該類調解組織在化解專業性較強的糾紛(如商事糾紛)時,相比于傳統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時具有顯著專業優勢,現已成為特邀調解制度的生動載體之一。其調解模式著眼于雙方未來利益關系,堅持義利并舉,實行收費調解。然而,該類調解組織不屬于現有立法的射程范圍內,也不隸屬于相關行業組織或政府部門,其經費保障體系和配套銜接制度尚不完善,公信力和普及程度亦顯著低于其他調解制度。因此,專業調解概念應當有效涵攝此類調解模式,服務于健全多元化現代調解體系。
5?結論
專業調解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主體是專業化、市場化的中立第三方機構。第二,糾紛領域具有較高專業性。第三,運作的非營利性與市場化。第四,調解主要依據專業法律知識,綜合運用行業慣例規范等。據此,筆者認為專業調解可以定義為:由專業化、市場化的中立第三方機構運用法律專業知識,協助糾紛各方當事人通過自愿協商達成協議,解決以商事為主的專業性爭議的活動。在界定專業調解概念的基礎上,可進一步討論相關立法推進和制度完善進路,以期真正將非訴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
參考文獻
[1]龍飛主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促進法研究[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133.
[2]廖永安,王聰.人民調解泛化現象的反思與社會調解體系的重塑[J].財經法學,2019,(5).
[3]曹建軍.訴源治理的本體探究與法治策略[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