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格格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蘇聯與盛世才結盟后,派遣以俞秀松為首20多名共產黨員進疆開展工作。俞秀松結合新疆實際,制定了一系列發展新疆教育的措施和辦法,推動了新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俞秀松作為在新疆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在教育方面加強馬列主義學風建設,提出“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為內容”教育指導方針,教育的發展促進了新疆各族之間的交往,培養了一批信仰馬列的進步青年,使新疆的教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關鍵詞:俞秀松;新疆;教育;歷史回顧;重要貢獻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82
1935年6月,俞秀松受聯共中央的派遣前往正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新疆穩定政局,建設新新疆。在新疆不到三年的時間,俞秀松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在教育領域,他以鮮明的政治遠見,推動了新疆的教育事業向前發展。本文試圖從教育方面對他在新疆的突出貢獻作出論述,力圖展現出以俞秀松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超高的政治智慧,即用教育這一方式解決新疆問題。
1?俞秀松在新疆發展教育的歷史回顧
時值抗戰,地處祖國邊陲的新疆在軍閥的控制下動蕩不安。然而,具有政治兩面派面目的軍閥盛世才主政新疆后,為了鞏固剛剛到手的政權,打著親蘇親共的幌子向蘇聯伸出橄欖枝,表示愿意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俞秀松正是在這樣大背景下接受聯共中央的派遣來到新疆,幫助盛世才建設新疆。由于新疆地處西北邊陲,地廣人稀,民族復雜,更由于楊增新、金樹仁統治時代頻遭戰亂,經濟發展不穩定,教育經費投入有限,導致新疆教育事業發展緩慢。俞秀松認為要改變新疆落后的面貌,首先就要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1.1?學校教育
(1)中小學教育。俞秀松初進新疆時,深受盛世才器重,在教育方面,委任他為省立一中校長。俞秀松任職后,發現邊疆的教育事業極其落后,總體表現為學校數量稀缺,招生范圍小,教師隊伍能力參差不齊,教育經費投入少。俞秀松認清這一現實后,在盛世才的幫助下,首先抓住中小學這個基礎教育平臺,投入大量的教育經費用來擴充學校數量,擴大招生范圍,加強師資力量培訓,提高教師水平,在俞秀松的努力下,全疆的中小學教育的發展有了質的改變。俞秀松不顧身上的繁重的行政任務,親自擔任講課教師,在省立一中的開學第一課中,給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思想,使學生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人生觀,許多學生在他的影響下走上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最終成長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人才支持。在俞秀松和后來中共黨人的努力下,“截至1942年全疆共有小學學校7091所,在校生71.26萬人(包括公立、會立小學),比1934年增加2.7倍,小學的教育經費達282.299萬元,比1934年增長了2.4倍,”“截至1938年7月,全疆共有省立一中、省立二中、省立女中、塔城中學、伊寧中學共五所普通中學,在校生共892人,”這些中小學數量的增長,直接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圍,使教育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俞秀松等共產黨人共同的努力??傮w而言,俞秀松等人的到來,結束了教育工作雜亂無章的局面,初步構建了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新疆的教育事業開始有序進行。
(2)高等教育。針對全疆教師數量少,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俞秀松第一個提出在新疆擴大師范教育的方針,他認為阻礙新疆教育事業發展的最重要一個因素是師資力量的匱乏,因此當務之急應該是擴大師范教育招生規模,培育一支出色的師資隊伍。在俞秀松的努力下,尤以招收南疆生源為主,從全疆各地招收幾百名青年學生進入師范學習,開創新疆師范教育的先河,培養一批教學骨干,改善各地州教學質量,推動新疆教育事業進步。高等教育作為教育行業的排頭兵,對推動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俞秀松來到新疆后,同時兼任新疆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新疆學院院長一職,在他任職期間,把學校建設、課程改革、學生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條件等因素全方位地納入高校建設過程中。從學校建設看,新疆學院雖然作為全疆唯一高等院校,但是學校占地面積小、教室少、課余活動場地不足,俞秀松發現這一問題后,經過與盛世才溝通,從教育經費中拿出一部分用來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新疆學院成立之初,因為教師少,教育經費緊張等問題,導致課程設置簡單,俞秀松認識到必須要通過豐富學校的課程形式,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建設的需要。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和生活條件也在俞秀松建設高校的考慮范圍之內,在新疆學院開學第一課中,用馬列主義教導學生,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吹綄W生生活條件清苦,用自己的工資貼補他們,給學生增加營養,帶動廣大學子鍛煉身體,強健體魄。換言之,新疆學院在俞秀松的帶領下,成為宣傳馬列主義的革命陣地,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優秀后備人才,為后來共產黨人進疆工作奠定了基礎。
(3)留學教育。由于新疆地處西北邊陲,并且受到當時技術條件限制,消息閉塞,很難接收外來先進思想的影響,這就間接導致了疆內人民思想禁錮,很難推動新疆進步發展。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俞秀松認清形勢后,認為只有打開新疆人民的眼界,接觸進步思想,才能改變新疆落后面貌。在俞秀松的倡導下,積極從南疆選派約300名學生出國交流學習,在這一浪潮的影響下,北疆從烏魯木齊、伊犁等地的部分學生紛紛表示愿意自費出國留學,這些留學生也都得到俞秀松的有力幫助。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后,在迪化(今烏魯木齊)集中接受學習,使他們熟悉本省的施政情況及國內外時事,后來都被分配到政府部門和文化教育部門工作,其中絕大部分不僅能勝任分配的工作,而且干的認真負責,受到群眾的好評??傮w而言,這些留學生對新疆教育、農業、醫療等領域作出巨大貢獻,造就了一批黨政和軍事人才。尤以賽福鼎為首的青年學生,在留學蘇聯兩年期間,接觸了馬列主義,親眼看到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現實,使得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為了革命事業奉獻終生。
1.2?社會教育
(1)干部訓練班。1933年盛世才奪取新疆統治權后,為了順應當時政治形勢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提出了“澄清吏治”“培養干部”的施政方針,先后在迪化(今烏魯木齊)開設縣長訓練所和政治干部培訓班。1935年夏,由新疆省政府組成了“縣長考試典試委員會”,試行縣長考試制度,考試人員由本省各機關單位選送品學兼優,具有一定工作能力,肯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在職人員,這些在職干部經過第一輪考試選拔,成績合格者可進入縣長訓練班繼續學習。當時這個干部訓練所場地設置在反帝總會院內,利用大禮堂作為教室,每天從早8時到10時,集中學習兩個小時,下課后回單位正常上班。學習的課程有政府政策、政治經濟學、社會科學、法律、行政法等,其中最重要政府政策這門課程就由俞秀松主講,他用并不標準的普通話向干部講授現在新疆的局勢、政策和國內外現狀,澄清現在局勢,使得這些領導干部能夠以先進的政治眼光分析事物發展趨勢,提高工作的先進性、創造性和可預見性。
(2)少數民族教育。正當中華民族激怒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的時候,處于大西北后方的烏魯木齊,到處高唱著抗日歌曲,到處呼喊著激昂的抗戰口號,各個民族的語言,匯集成洶涌澎湃的巨浪,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因為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為了拯救國家危亡團結起來了。正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說道:“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接觸這種壓迫?!笔紫龋瑢@一時期新疆民族關系進行歷史考察不難發現,正是因為新疆各族青少年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接受了團結抗戰教育,從思想到行動有了統一的目標——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爭取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這一共同目標促成了新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動局面。俞秀松無論是否身在講堂,都用實際行動踐行民族團結這一理念,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馬列主義民族觀。1937年2月,他在全疆蒙古族代表大會上做的《新政府的民族政策》的報告中指出:“民族問題是新疆一個主要問題,切實正確的執行新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新疆各族人民永久和平的保證?!庇嵝闼稍趯ι贁得褡褰逃矫?,身體力行,利用多種方式教育、引導少數民族群眾正確認識現在形勢,造就了一批少數民族進步群眾。其次,烏魯木齊各族人民群眾能有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思想與當時客觀條件的激發是分不開的,具有共鳴作用的書籍和報刊恰是當時煥發民心的有力工具。1935年5月俞秀松、趙實等25位共產黨人帶著“喚醒民眾”的愿望與使命,來到烏魯木齊開展工作。再次,一批批傳播革命思想的書籍、報刊從國外傳入烏魯木齊。當時流傳較廣的有漢文的《救國時報》等雜志,以及從蘇聯哈薩克斯坦出版的維吾爾文、哈薩克文的進步書籍和報刊。同年,盛世才政府在以俞秀松統治為首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成立了編譯委員會,編輯和翻譯具有進步內容的漢、維、哈、蒙等民族文學的教學課本。這些少數民族語言書籍、報刊、教學課本的傳入,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傳播革命進步思想,培育了一批少數民族進步青年。
2?俞秀松對新疆教育的重要貢獻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不僅關系到經濟的發展,而且關系著社會的穩定。俞秀松來到新疆后,在教育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制定了“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為內容”的教育方針,在這個教育方針的引導下,協調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擴大了馬列主義在新疆的影響力,使信仰馬列主義者的隊伍有了長足發展。
2.1?提出“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為內容”的教育方針
俞秀松在新疆雖然只有兩年多時間,卻在新疆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新疆學院任職期間,俞秀松首次提出發展新疆教育的方針為“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主義為內容”,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新疆的少數民族群眾接受教育成為現實,部分少數民族青年進入正規學校學習,俞秀松利用課堂這個特定場域,給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觀點、原則和方法,同時,更多的群眾也加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促進會接受教育,這為民族團結的實現,抗戰的最終勝利提供可能。在俞秀松的引導下,新疆可以公開講授馬克思主義,并在中等以上的學校,把馬列主義列為必修課。新疆學院和省立一中為代表的正規學校成為宣傳馬列主義的重要陣地,以俞秀松倡導下成立的各民族文化促進會為依托,擴大了馬列主義受眾范圍,新疆教育狀況一改以往的衰頹之勢,教育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大好形勢。
2.2?促進新疆各民族間的交流交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根據俞秀松以往的工作經驗,他一上任,就抓住了解決新疆問題的關鍵,要領導廣大民眾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必須首要解決民族團結的問題。俞秀松在全省蒙古族代表大會上作的《關于新政府民族政策的報告》中說:“民族問題是現在世界各國一個最嚴重最復雜、最難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認識明明白白,新疆的民族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的解決,那么什么問題都是談不上的,甚至連自己的生命、財產、牲畜、牛馬羊都沒有安全保證,正確就決民族問題,是解決新疆一切問題的樞紐?!比绾谓鉀Q民族地區復雜的民族關系就成為擺在俞秀松面前一個重大難題,在他看來,教育作為一種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言行的一種活動方式,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之策。新疆少數民族由于受到中國傳統禮教影響,又在本民族的風俗習慣的束縛下,對外來文化一時難以接受,導致各民族之間出現種種矛盾,俞秀松在《關于新政府民族政策的報告》中又說:“我們相信世界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歷史,自己的風俗、習慣,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一言以蔽之,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想以人工的力量去完全消滅它、同化它,是沒有可能的?!笨紤]到這一現實情況,俞秀松就把教育作為民族之間溝通的橋梁,重視少數民族教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少數民族同胞的文化水平,使他們開始接受先進思想的熏陶,對歷史上保留下來的文化保留其精華,棄其糟粕,打破各民族之間存在已久的藩籬,縮小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實現各民族間溝通與交流的暢通,為實現民族間的團結和諧奠定基礎,促進了新疆各民族和平穩定發展。
2.3?培育一批信仰馬列的進步青年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1935年6月俞秀松入疆后,發現這個幅員遼闊的邊疆大省教育極其落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僅僅局限于與蘇聯毗鄰的區域,作為共產黨員的俞秀松,如何組建一個深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才隊伍就成為他工作重點。在新疆學院和省立一中的開學第一課中,俞秀松就把馬列主義融入課堂中,讓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認識和解決問題,教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擺正事業、家庭與學習的關系。為了加強學生理論素養,俞秀松專門開設馬克思列寧主義課程,親自主講,積極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很多學生在他的引領下逐漸認識馬列主義,信仰馬列主義。俞秀松任反帝會秘書長期間,為了提高全體反帝聯合會會員的政治思想水平,組織全體會員學習理論,“反帝聯合會各基層組織,以小組為單位,每周舉行一次學習會學習《大眾哲學》《中國怎樣降到半殖民地》《思想方法論》等書籍,多次舉行統一測試,”提高反帝會整體思想理論水平,培養出一批具有較高馬列主義水平干部,在新疆掀起的學習理論的高潮。俞秀松始終認為民族關系是解決新疆問題的關鍵,少數民族接受教育是解決民族關系的一把鑰匙,在此基礎上,俞秀松組織成立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促進會,文化促進會的成立,賦予廣大民眾受教育的權利,培育出一批少數民族青年干部,在俞秀松和這些干部的引領下,進步群眾開始自發向前線捐款、捐物,使得新疆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后方陣地。
3?結語
抗戰時期俞秀松對新疆教育的發展所做的貢獻,使戰時新疆教育事業的發展踏上了一段新的歷史征程。俞秀松通過對新疆民眾的馬列主義教育和民族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提高了各族人民的馬列主義水平與民族科學文化水平。廣大人民群眾經過馬列主義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浸潤,不少各族青年踴躍參軍,培養了一批先進的社會主義戰士,為抗戰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補充,對新疆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堅實的民眾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M].中國臺北:蘭溪出版社,1980:4458.
[2]陳紀瀅.新疆鳥瞰[M].上海:商務印刷館,1941:37.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3.
[4]張振東.試論俞秀松對新疆貢獻[J].新疆地方志,2005,(04):4244.
[5]陳秀萍.俞秀松評傳[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