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劉源
摘要 文章在深入剖析我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現存問題的基礎上,依托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的實踐教學案例,對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教育機制進行了優化。通過推進特色活動品牌化、實踐內容專業化、實踐工作制度化、團隊結構多元化、實踐基地多樣化、校政企協同合作常態化等方式,不斷提高“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機制的實效性與長效性。
關鍵詞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機制;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33
三農問題始終是關乎我國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可見,鄉村經濟振興發展戰略的研究制定與組織實施不僅需要物質保障,也亟須社會智力的支撐,因此高校應將鄉村經濟振興發展戰略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發展相結合,發揮高校在人才選拔培養、科學技術研究、社會實踐服務、文化遺產傳承與技術創新等領域的優勢,為推進鄉村經濟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作出應有的努力。
大學生“三下鄉”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傳統形式,在提升大學生能力本領、錘煉大學生責任擔當、培植大學生家國情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的決策要求,組建“紅色筑夢,實踐育人”和“關注老年健康,助力鄉村振興”兩支社會實踐團隊,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并積極組織學生深入農村貧困地區,使廣大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切實感受建黨10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自身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建設,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擔當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通過創新實踐育人機制,使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具有一定的推廣和借鑒意義。
1存在問題
1.1缺少統一培訓,早期規劃不系統
部分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之前沒有組織統一培訓,實踐團隊成員對”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措施不甚了解,且整個活動從前期準備到項目實施集中在5―10天內完成,缺乏對實踐內容的系統規劃,最終導致團隊成員在實踐活動中較為盲目,整個實踐活動的開展沒有章法。因此,應提前組織開展調研技巧培訓班,并構建一套有時間長度、有人員廣度、有內容深度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方案,進行科學全面的規劃[1-2]。
1.2形式內容單一,缺乏創新性
一些團隊的“三下鄉”社會實踐項目與時代主題不相契合,存在形式單一、內容深度不夠、創新性欠缺等問題。具體來說,一方面指導老師對實踐內容的挖掘不夠深入;另一方面,團隊成員的思想覺悟不高,部分學生抱著參觀游玩的心態參與活動。高校應建立健全“三下鄉”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指導老師的考評工作機制,優化組隊模式,使實踐活動更有深度和意義,使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更好地服務于“三農”。
1.3重視“點”的建設,忽略“面”的發展
我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常以學校或二級學院為單位,團隊成員的數量控制在10至30人。盡管學生對“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熱情很高,但受資金、管理等因素的限制,整個社會實踐小組所能夠容納的學生很有限,甚至演變成學生干部的集訓營,不能使更多學生得到培養和鍛煉。另外,有些團隊沒有鞏固“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所取得的成果,使得“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的受眾面較窄,成效大大降低。因此,要安排團隊成員負責實踐過程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采集留存,以便后期面向不同人群宣傳實踐風采,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影響力,將“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思政成效最大化[3]。
2“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機制的創新探究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的要求,組建“紅色筑夢,實踐育人”省級重點實踐團隊和“關注老年健康,助力鄉村振興”校級重點實踐團隊,共同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在校師生錘煉高尚品德、矢志實學實干[3]。通過總結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三下鄉”育人機制上的創新做法,從而為構建更加完善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機制提供參考,使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2.1活動內容的創新
為提升醫學類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將義診、急救培訓、常見病防治和常用藥知識普及作為長期開展的活動內容,通過安排學生到醫院等醫療機構見習、實習,招募臨床醫學院、藥學院學生等方式提升團隊整體實踐能力。同時,注重大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堅持依托時代主題,開展特色鮮明的實踐活動,例如,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實踐團隊開展了白求恩等紅醫人物的故事宣講、紅色文化基地參觀、紅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設可持續發展對策及意見調查研究、“光榮在黨50周年”老黨員專訪等活動,倡導廣大師生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弘揚中華民族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血脈。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團隊開展了為期兩年的以“關注老年健康,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農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隨訪調研活動,使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引導廣大師生用實際行動詮釋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1]。
2.2活動開展方式的創新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社會實踐團隊在實地走訪過程中發現,亳州市渦陽縣石弓鎮在黨50年以上的老黨員人數較多,因此,在完成原計劃任務后,團隊成員專門組織了“光榮在黨50周年”老黨員的專訪活動。這些老黨員大部分都是退役軍人,他們在訪談過程中回憶當年革命的艱苦歲月,為團隊講述革命舊事。另外,實踐團隊在亳州市渦陽縣石弓鎮開展關于紅色旅游基地可持續發展對策及建議的調研過程中,遇到了一對從醫多年并在當地擁有良好口碑的黨員父子,他們對此次調研活動的意義給予充分肯定。由于這對黨員父子所從事的職業與團隊成員所學專業相關,團隊成員很想與這對父子進一步交流學習,聽一聽他們從醫多年的切身體會,團隊于第二天對他們進行了專訪。在訪談中,老中醫告誡團隊成員,作為一名醫療衛生服務工作者,一定要把醫德放在首位,技術再好沒有醫德也永遠成為不了一位合格的醫生。此外,老中醫還用自身的艱苦學醫經歷現身說法,說明書本是可以隨身攜帶的老師,有問題多向書本請教。
3.3團隊指導的創新
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指導老師的安排方面,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除了為實踐團隊配備思政課教師外,還選拔專業知識過硬和教學實踐水平較高的專業課教師參與其中。活動前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老師分別對團隊成員進行培訓。活動中由思政課教師組織開展白求恩等紅醫人物故事宣講、紅色文化基地參觀、紅色旅游基地可持續發展對策及建議調查研究、“光榮在黨50周年”老黨員專訪等活動,由專業課教師指導團隊開展主題為“關注老年健康,助力鄉村振興”的農村老年人健康情況隨訪調研活動,有效地將社會實踐與學術知識、科學研究相結合,培養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和理解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三農”的實效性。
3.4活動模式的創新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在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一貫實行“老帶新”模式。在活動開展前,邀請原校學生會參加過“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兩位成員參與并指導此次活動,他們懷揣著對學院的真摯情懷積極投身于“三下鄉”活動中,以過來人的身份向學弟學妹傳授切實可行的實踐經驗,在活動過程中幫助團隊破解一道道難題,傳承學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有益經驗和吃苦耐勞精神。
3.5活動課題支撐的創新
“關注老年健康,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隊依托學院的課題基金項目,開展為期兩年的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隨訪調查研究,選拔具有一定學術能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參與調研,邀請專業課教師全程指導,采取“以練代學”的方式,從整體上提升了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培養了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科學素養。
3.6活動實施的創新
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策劃階段,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團隊根據實踐地經濟困難建檔學生的地區分布、家庭情況和具體的工作要求,制訂了經濟困難學生家庭走訪路線。為尊重學生家庭意愿,團隊指導老師還提前聯系了受訪家庭并征得其同意。走訪過程中,受訪家庭熱情地接待了團隊成員,團隊指導老師詳細地介紹了國家及學校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各種資助優惠政策和資助項目的辦理流程,有針對性地向學生家長反饋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并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及其假期的在家表現。由于走訪學生大多即將步入大二,團隊指導老師還就學生在大二學年的生活適應性調整、學習方法、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做了細致的說明,引導其把握好大學生活的節奏,腳踏實地學好專業知識,做好長遠規劃。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引入家庭走訪,既充分利用資源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又將實踐育人和資助育人相結合,豐富了實踐內容,從整體上提升了“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育人成效。
3.7平臺搭建的創新
在活動開展前,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團隊線上聯系了石洋村村長和石弓鎮宣傳部負責人,達成合作意向,并在其幫助下與“中安在線”平臺達成了宣傳合作意愿,為后續活動的順利推進和線上宣傳奠定了基礎。另外,團隊還聯系并得到了必歐瀚生物技術(合肥)有限公司的資金支持,為后續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資金保障。此外,該公司還組織員工與團隊同行,共同開展了主題為“科學篩查,護‘胃健康”的宣傳教育活動,為村民普及胃病防治知識,服務于“三農”。由此可見,提前搭建校政企合作平臺,能夠讓“三下鄉”活動的開展事半功倍。
4“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機制改進建議
4.1特色活動品牌化
各高校應豐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形成品牌項目,提升服務“三農”成效,使其發展成為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的社會服務內容[4-5]。另外,各高校還應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多媒體平臺對活動內容和實踐成果進行實時報道,提升實踐活動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3]。
4.2實踐內容專業化
各高校要以學生專業特色為出發點,將實踐活動內容與專業課教師的科研項目相融合,引導實踐團隊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利用專業知識為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助力鄉村振興建設[6]。另外,各高校還應以學生專業特點為依托,結合時代熱點,制訂詳盡具體的實踐方案,不打無準備之仗,讓每一步都有跡可循、有理可溯[7]。
4.3實踐工作制度化
各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制訂和下發本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指導手冊》《“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鄉村振興方案》,將“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制度化,構建社會實踐學分認定機制和社會實踐工作監控評價體系。此外,還應加強對實踐成果的運用,將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作為評獎評優、推優入黨的重要依據[7]。
4.4團隊結構多元化
高校應逐步完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指導教師的選聘與培訓機制。各實踐團隊應至少配備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各1名,要求隨隊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將其工作情況及成效作為年終工作考評的重要參考[2-8]。另外,各高校要從大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學生會成員和熱衷于志愿服務的學生中招募實踐團成員,以發揮先鋒模范的引領作用,帶動更多大學生積極參與到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來,實現團隊結構的多元化,擴充服務“三農”的后備軍[9]。
4.5校政企合作常態化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學校、政府部門和相關投資公司的支持和引導。加強校政企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建設“三下鄉”特色品牌工程,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貼近社會、了解社會,更有助于服務“三農”,加快鄉村振興建設,實現多方共贏[6]。
5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充分發揮實踐育人作用的重要抓手,各高校應結合大學生的專業內容、個性特點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地組織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完善實踐育人制度體系,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此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要不斷創新實踐育人模式,積極探索“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的新思路、新內涵、新方法,引導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錘煉高尚品德、矢志實學實干,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建設之中,服務“三農”,將學習成效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
基金項目:安徽醫科大學校科研基金項目”我國上市金融機構間風險溢出效應研究——基于溢出指數和復雜網絡的實證分析”(2022XKJ268);安徽醫科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立項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機制的創新探索——以A大學衛生管理學院為例”(2021XSZH09)。
參考文獻
[1]林靜.醫學生暑假“三下鄉”實踐活動多向受益模式思考——以嘉應學院醫學院為例[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20,30(1):52-54.
[2]趙瑞希,王子銘,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機制的創新探索[J].大學,2021(20):133-136.
[3]劉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模式的探索——以貴州職業技術學院商貿學院電商助農服務團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1(7):60-61.
[4]趙晉英,蔡欣怡,李金成,等.醫學生開展“三下鄉”健康扶貧活動的模式探討[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1):114-116.
[5]汪義明,鄧劍雅,范潔楊,段嘉敏,等.中醫藥院校學生黨員“三下鄉”素質教育實踐與思考——以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為例[J].中醫教育,2021,40(3):43-45.
[6]陸婷婷.助力鄉村振興實踐活動的育人思路探索——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8):101-102.
[7]趙子龍,陳迎春,張騰飛,等.大學生“三下鄉”推動新時代脫貧攻堅的作用探析[J].現代農業研究, 2022, 28(2):66-68.
[8]劉敏,李永忠.醫學生“三下鄉”活動的專業性困境及其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22,40(20):29-31.
[9]陳碧妹.高校黨建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勢分析及路徑選擇——以安順學院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22,43(4):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