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三里店小學 張星華
閱讀是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課外閱讀是對課內知識的補充,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閱讀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在書籍中汲取更多精神的養分,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對學生性格觀念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的關鍵因素。小學階段隨著年級的升高,單純的課內學習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構建課外閱讀課程體系,在實踐中引領學生對課內知識進行補充與延伸,讓學生多角度地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并在思考世界中促進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興趣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好的幫手。目前只有部分學生喜歡課外閱讀,部分學生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進行課外閱讀,缺乏閱讀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沒有充分理解閱讀的意義與價值,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很多學生不知道讀什么,不會主動研究怎么讀,同時受到信息環境的影響,各種多媒體設備沖擊著課外閱讀,導致閱讀興趣相對較低。因此,在課外閱讀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能夠持續地展開課外閱讀活動,使其在興趣的指引下有計劃、有規律地安排好課外閱讀時間,實現高效閱讀。
例如,在《牛郎織女》教學時,很多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課外閱讀篇章,如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地閱讀中國“原汁原味”的傳統故事。當學生閱讀一段時間后,引導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故事內容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說一說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與體會。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為學生構建一套優質的課外閱讀課程體系,如在語文課堂中定期開展好書推薦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課外書籍帶到班級并與大家分享,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和順序進行推薦,闡明推薦的理由,說出自己從中比較感興趣的內容與話題,思考自己有哪些收獲與感受。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自己所閱讀的課外書籍制作成課件推薦給學生,實現隨時隨地的交流與互動,讓學生能夠積極分享書中的精彩片段,或摘抄書中的好詞佳句,闡述書中印象較為深刻的情節,通過好書推薦活動形式,使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來閱讀,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
小學高段的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長,自主性逐漸增強,在課外閱讀中有自己的喜好,即閱讀興趣所在。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閱讀偏好,要讓學生在興趣的作用下保持高漲的閱讀熱情。教師和家長在學生課外閱讀過程中也要給予相應的支持,尊重學生自主選書的意愿,在合理的范圍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所要閱讀的課外書籍。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設置相應的課外閱讀時間,開設課外閱讀讀書角,讓學生拿一本自己喜愛的課外書籍進行相互分享,讓學生逐步樂于閱讀并堅持閱讀。
從實際的課外閱讀情況中可以發現,無論是校內時間還是校外時間,課外閱讀時間明顯較少,雖然強調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很多學生在學業壓力下較少投入過多的時間在課外閱讀上。教師只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任務適量布置課外閱讀,甚至有些學生將課外閱讀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上,將課外閱讀排在學習任務的最后端,只預留了較短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甚至不閱讀。因此,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不足,沒有閱讀時間的保障,閱讀量明顯不夠,難以達到預期的閱讀效果。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外閱讀課程體系建設,為學生增加適量的課外閱讀時間,從而達到預期的閱讀效果。
為了構建課外閱讀課程體系,在實踐中避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盲目性與隨意性,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選擇優秀讀物的能力,可以通過“追星法”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某位作家的作品,當學生喜歡這位作家的作品時,可自然而然地選擇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來讀一讀,也可以采取類別法進行導讀,在課本內容學習的基礎上為學生搜集、推薦不同類型的課外閱讀素材,指導學生進行合理化選擇,充分體現閱讀篇章的多樣性,將課內與課外實現高效融合。此外,親子共讀對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效率有幫助。學校和教師要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合作,引領學生與家長共讀一本課外書籍,每天閱讀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上,相互分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體會與感受,并摘抄讀書筆記,讓學生和父母能夠一起暢游書海,充分享受書香的美好浸潤。
例如,針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既要保證課內學習,也要適當地開展課外學習。“雙減”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課后作業量明顯減少,教師可以適當增加校內閱讀時間,如引導學生在每天早上利用早讀的時間閱讀課外讀物,如現代散文、兒童詩、現代詩歌、唐詩、古代寓言、古代散文等,讓學生能夠在校內充分享受同伴間的共同閱讀時光,這是保障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方式之一。每次閱讀都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與方法,鼓勵學生在計劃中進行課外閱讀,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讓學生的“讀”更有規律。
四大名著是小學階段學生的必讀課外書籍,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比如,在閱讀“水滸傳”時,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教師可以階段性地為學生安排月度計劃——第一周閱讀第1 至10 回,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發現或好詞好句摘抄在自己的小本上;第二周閱讀第11 至20 回,并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填寫在閱讀記錄卡中;第三周可以閱讀第21 至30 回,閱讀完成后,撰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第四周可以閱讀第31 至40 回,講述作品中的關鍵情節,也可以繪制思維導圖,向大家詳細地闡述閱讀內容的精髓。學生通過每周再到每月的計劃,能夠有規律地進行閱讀,通過課外閱讀不斷地積累自身的語言。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寫一寫讀書筆記,在豐富知識儲備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領學生通過閱讀能夠講述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收獲和感受,讓學生較為全面地呈現閱讀篇章的相關內容。
任何學習都講究方式與方法,課外閱讀作為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一項重點內容,對高年級學生來說,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至關重要,如精讀、略讀、瀏覽等。從實際閱讀情況中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是單一地進行閱讀,沒有靈活掌握多種閱讀方法。部分學生采用精讀這種字斟句酌的閱讀方式,閱讀效率相對較低,閱讀能力有待提升。教師在課外閱讀教學中要注重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通過構建課外閱讀課程體系,在實踐中引領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感受到知識的強大力量。
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定期開展班級讀書活動,如“古詩文朗誦大賽”“課外知識競賽”“趣味故事會”等。在開展“古詩文朗誦大賽”時,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還是通過閱讀引領學生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欣賞品位與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多角度地學習、背誦以及積累古詩文,深深地品味詩詞的精華。活動可以以班級制形式組織,參賽過程中要求學生的儀態要大方、自然、整齊,舉止端正,吐字清晰準確,語言生動,朗誦要富有感染力、聲情并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創新,結合實際的情況加入自己的創意。有些小學生非常喜愛表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閱讀,通過角色扮演閱讀一些對話相對較多的書籍,使學生能夠真正地走入書籍的角色中,將角色的情感、形象融入自身表演,不知不覺地感受角色所帶來的奇妙之處,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美妙享受。
在新時代教育中,教師可以結合時代發展方向與目標,在校園中開展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的主題閱讀活動,科學制定相應的閱讀主題。比如,高年級的學生的閱讀主題為美好品格、展望未來、回顧歷史、學習經典。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根據此主題開展相應的閱讀活動,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學習經典典故,如國家領導人在《弘揚傳統友好共譜合作新篇——在巴西國會的演講》中說到“人之相知,貴在知心”,這句話出自漢代李陵《答蘇武書》,繼而帶著學生閱讀典故原文,了解其意義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推薦學生課后自主閱讀論語,讓學生懂得更多為人處世之道。學校還可以利用廣播站向學生進行好書推薦,鼓勵學生相互分享自己閱讀的書籍,激發學生對不同書籍的興趣,也可以邀請各科教師加入好書推薦的環節中,讓學生能夠了解并學習到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全面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為學生帶來更多精彩的課外閱讀體驗。
閱讀并不是單一地“讀”,而是通過閱讀促進學生的思維成長,引領學生通過閱讀相互交流,收獲更好的閱讀體驗。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閱讀過程中也會對閱讀篇章產生不同的閱讀想法與收獲。傳統的閱讀模式相對單一性,很多教師只是一味地引領學生進行單獨閱讀,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和互動相對較少,學生局限于自身的思維中,不利于獲取更多的閱讀知識與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構建優質的閱讀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相互表達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想與收獲,加深學生的閱讀感悟,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助,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地感受到閱讀篇章的精髓,有效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在《父愛之舟》教學時,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到了作者通過回憶生動地講述了父親和兒子在生活中的幾個場景,作者記憶中的父愛在小舟之中并飄入夢境。在實際生活中,部分學生與父親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對父愛的理解程度相對較低,有些學生甚至認為父親對自己的愛不如母親的愛強烈,甚至有些學生出現叛逆心理,其實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少,只是有些學生沒有深刻體會到愛的存在。教師可以借此契機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如閱讀《背影》《父親的嚴厲》《回憶我的父親》《父親的自行車》等篇章,讓學生理解更多父愛的表達方式。
當學生自主完成閱讀后,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組建學習小組,引領學生結合閱讀篇章說一說不同作者筆下父愛的形式,并結合自己的父親談一談。學生與學生之間沒有過多的拘謹,能夠結合閱讀篇章暢所欲言,有的學生在小組中說:“我的父親常年不在家中,每年只回來一兩次,媽媽說他在別的城市工作,我一直覺得父親不愿意和我們在一起,現在我明白了,父親也非常想在家中陪伴我們,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才會在別的城市努力工作。”有的學生說:“閱讀了這么多關于父親的篇章,其中《背影》文章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我特意回家觀察了父親的背影,發現父親的后背雖然沒有那么彎彎的,但眼角有不少皺紋,我特意去相冊中尋找父親年輕時候的照片,發現父親在年輕的時候真俊朗,臉上一點皺紋都沒有,可現在眼角的皺紋很明顯,而且還有幾根白頭發。我問父親為什么有皺紋,他卻說這不是皺紋,是微笑面對生活、面對家庭的痕跡表現。我知道這是父親對我們的愛,他想讓我們過得更好!”有的學生說:“我的父親對我也非常嚴厲,有的時候讓我感到害怕,但我現在明白了,因為我的自律能力太差了,如果沒有父親嚴厲的管理,我可能認識不了這么多漢字,讀不了這么多精美的篇章,理解不了文字的意義,我要感謝父親的嚴厲。”
學生在閱讀中交流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合作中彼此分享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收獲。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共同探討未來的學習與生活計劃,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不斷地反思自我,在課外閱讀的幫助下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使學生從豐富多彩的閱讀篇章中收獲更多的知識與體驗,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

總而言之,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高年級階段是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需通過課外閱讀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合理選取適宜的閱讀方法,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閱讀的價值與意義,多角度促進學生閱讀的成長,讓縷縷書香伴隨學生每一天,全面護航學生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