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金昌市第六小學 尚多選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的過程中需要秉承適度、適量的基本原則,也需要響應減負增效的基本號召,進一步提高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的設計水平,實現對學生更加科學高效的課后教學指導。在現階段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中,數學教師需要參照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做到教學創新、模式革新,幫助學生在作業練習過程中實現多維度、深層次的成長發展,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后練習過程中實現思想思維的成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對“雙減”政策下的中、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原則進行簡要分析,提出作業設計思想、設計理念以及基本的設計方法,幫助學生在課后練習期間實現個體長遠穩定的發展。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管理過程中需要參照學段銜接的目標,以及當前學生身心素養發展的實際狀況,在設計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實施精細化管理、高效控制。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重點發展中、高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科思維,在設計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引入更多啟發式、探究式的作業活動項目,秉承開放化的作業設計原則,幫助中、高年級學生在課后學習探索過程中能夠實現邏輯思維能力、數學推理能力的成長提升。
其次,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設置常態化的作業項目,比如讓學生在練習數學作業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形成基本的閱讀學習思維。因此,數學教師也需要秉承常態化的作業控制原則,結合習慣養成類的作業項目,使學生能夠在課后練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教師也應當鼓勵學生在中、高年級數學作業學習、練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錯題收集習慣,及時回顧總結自身在學習數學課程知識點期間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再次,在布置中高年級數學作業期間,數學教師需要采取分層布置作業的原則,參照不同學生在不同環節、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完善作業設置,給予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轉變在傳統中、高年級階段數學作業設計環節中存在的“一刀切”現象。
最后,在布置中、高年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需要結合趣味性作業設計原則,秉承“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保證學生能夠主動投入數學作業學習、練習中。而且,教師在布置中、高年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也需要適當結合回顧記憶類的作業項目,讓學生在開展作業鞏固練習之前優先回顧總結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之后再帶著思想、帶著感觸結合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點參與到課后作業學習探究中。因此,數學作業的設計必須要與課堂保持高度一致,教師在數學作業中所引入的思想觀念與數學課堂上所滲透的數學核心內容須具備一致性、全面性、協調性,以此才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后練習中實現思想思維的提升。
總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數學教師在布置中、高年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需要秉承適度、適量的基本原則、基本思想,整合多樣化的作業內容,借助豐富的渠道,幫助學生在課后進行高質量的課后練習,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科知識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科思維品質,保證學生在課后學習探究中能夠實現思想思維的提升。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中、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師所布置的數學作業須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同時數學教師也需要將更多的課后探究時間交還給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因此,數學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探究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完成對數學作業、數學知識點的鞏固練習。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數學教師需要與其他科任教師開展協同合作,整合多樣化的作業內容,豐富課后作業的形式。在“雙減”背景下,雖然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空間,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在課后完全處于玩耍放松的狀態,學生所參與的課后實踐學習應當在學科知識的引領下自主、自發地進行。教師在布置此類課后實踐探究活動作業時,需要積極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避免學生在課后練習期間產生畏難情緒,保證學生所參與的課后綜合實踐探索作業具備啟發性、完整性。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課后實踐調研類的作業項目,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科思維品質,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社區綜合實踐活動中,收集其中與數學相關的知識點,完成學習探究。比如,在完成“比例尺”相關知識點的講解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借助城市地圖展開實踐調研,讓學生在打印店完成對城市地圖的設置和打印,并且在城市地圖上設置相應的比例尺,分別用數學語言、數學公式在比例尺上將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距離或者家庭與植物園、動物園之間的距離表示出來、標記出來,讓學生結合比例尺,借助城市地圖完成后續的旅行規劃,更加高效地參與到實踐學習探究活動中。
除此之外,在完成“扇形圖”相關知識點的講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踐調研學習探究中,讓學生在社區活動玩耍期間對社區樹木的種類、高度、大小進行有效記錄、收集、分類,并且在父母的幫助下應用計算機完成電子表格的制作,繪制出扇形圖、柱狀圖以及多種圖示、圖表,向學生有效滲透統計思維、統計理念,保證學生在課后練習以及實踐活動探究中能夠進一步發展自身的數學思維。
因此,教師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需要充分利用學生喜歡參與課后實踐探究的契機,在活動中融入數學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應用數學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能力,減輕學生的課后學習負擔。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創造無限的可能,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練習以及自主學習的機會,卻又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成為各科教師所關注重點和要點。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以及其他學科的教學工作中,往往采取分割獨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反復枯燥的習題練習,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取得多維度、深層次的成長發展。在新課改要求下,各科教師需要將學科交流合作、跨學科交流作為當前教學工作的核心要素,在教學期間有效整合時間資源、空間資源、課程資源,實現多門學科知識的銜接互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效率。數學教師應當充分秉承跨學科教學的思想理念、教學原則,在教學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與其他科任教師開展合作交流,布置豐富的課后作業。
例如,數學教師可以和語文教師進行交流合作,在引導學生養成閱讀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利用語文知識完成數學閱讀練習,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把握題目、題設中的關鍵信息,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學習能力;而語文教師也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思維、數學邏輯,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批判精神。
除此之外,數學教師也可與勞動教師、體育教師、科學教師進行交流合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項目,讓學生在課后結合多門學科的知識點完成學習探究。比如數學教師可以與科學教師開展交流合作,讓學生在制作潛望鏡的過程中學習光學反應、光學反射等相關知識點,完成對其中鏡片尺寸、大小、結構、角度的合理擺放,通過計算分析,結合物理知識、光學知識、數學知識,制作更加精密的潛望鏡。教師通過布置此類趣味性以及學科交叉性的課后作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后練習、學習的主動性,也可使課后作業更加具備趣味性、生動性、完整性。
因此,“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之間應當開展合作,在學生有限的課后練習時間內創造無限的可能,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點之間的串接融合使用,圍繞項目目標開展對知識點的高效學習以及鞏固練習,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科思維品質。
分層布置課后作業的思想觀念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分層布置課后作業可積極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教師在設置分層作業時,應當開展前期高質量的學情分析、學情調研工作,評估中高年級階段學生的實際狀況。在進行學情分析調研期間,教師可參照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評估學生的數學能力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層次,在不同的層次布置不同的作業項目,助力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例如,針對存在數形結合思維認知欠缺的學生所布置的作業,數學教師可以結合中、高年級階段所涉及的數形結合元素,開展專題教學,布置專題課后作業,幫助其更加高效地投入學習研討活動。教師可以向學生細致深入地講解多邊形面積的推導公式、圓面積的推導、圓柱體圓錐體的體積推導,開展專題講解活動,布置精準的作業項目,讓學生進行練習;針對存在數學語言認知欠缺的學生,教師可以開展更多高效化的數學閱讀研討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閱讀學習探究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思維,提升中、高年級階段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
除此之外,數學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期間也需要為學生提供課后高效練習的資料,比如可以結合網絡練習平臺、學習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挑選相應的課程資料、課件資料進行鞏固練習。教師在此期間需要秉承“五項管理”思想中的“讀物管理”原則,嚴格對學生線上學習的材料進行把關、審核、控制,秉承適量、適度的原則,為學生挑選個性化的課后學習材料、練習材料,做好嚴格的材料審核把關,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加具備合理性、科學性。
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布置差異化的作業項目必不可少,教師需要結合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內涵、培養指標,完成對學生的分組、分層,并在不同的層級結構中布置差異化的作業項目,保證學生在學習練習過程中能夠實現思想思維的成長,滿足學生個性化、高效化的發展需求。
部分數學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往往只參照本堂課的核心內容,沒有貫穿相應的作業主線。數學教師在“雙減”背景下要想保證學生的課后練習品質、練習效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保證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得到培養和增強,應當設置部分習慣養成類的作業。習慣養成類的作業是作為隱性作業的形式存在,其穿插在傳統的作業項目中,可實現對學生思想思維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指導,好比在當前學校教育工作中,學校、教師需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主線,結合“樹人先立德”的基本思想理念,在各學科教學工作中將德育、課程思政教育作為一類隱性課程,真正意義地做到對學生的德育指導,保證課堂教學具備潛移默化以及潤物細無聲的基本功效。因此,數學教師應當參照類似的思想、原則,在布置中、高年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融入習慣養成類的作業項目,以習慣養成為主線,以本課時的知識結構為核心內容,開展對學生高效率的教學指導。
如何確定學生在課后練習過程中所需要養成的學習習慣是教師在該環節所需要關注的重點和要點。數學學習習慣包含的內容有這幾點,即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讀題、審題習慣,具備較強的閱讀學習能力;學生應當具備摘抄錯題、記錄錯題、練習錯題的習慣;學生需要具備規范化書寫的習慣,能夠規范打草稿、規范書寫、工整書寫。
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需要將以上元素有效地進行穿插使用,保證學生在課后練習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學科思想品質。比如,在講解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教師在課后應當指導學生養成工整書寫、規范打草稿的習慣,讓學生在推算演示過程中一步一步地完成公式書寫、表達。同時,教師也需要檢查學生在每一次進行課后練習過程中所打下的草稿紙,對學生在草稿紙上是否進行規范練習進行評價,將其作為考核學生學業水平的一項關鍵指標。另外,教師也需要在題目中設置相應的問題陷阱來評估學生是否具備良好讀題、審題的習慣??傊诹晳T養成類的作業設計中,數學教師需要在作業中有效穿插對應的教學元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深化學生的學科思想內涵。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中、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應當兼顧學生深層次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在練習、學習過程中實現思想、思維的成長和發展。教師應當在作業設計環節完成教學革新、模式創新,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完成學習探究。在日常教學中,一是需要將數學作業與課后實踐進行整合,進一步增添數學作業所具備的趣味性,保證學生在課后練習以及鞏固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知信行合一”;二是秉承跨學科融合發展的原則,響應新課改的號召,與多門學科教師開展協作,豐富作業形式,完善作業結構;三是分層布置作業,參照核心素養的培養指標,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嚴格把關學生進行課后練習的材料,實現對學生的精準教育指導;四是布置習慣養成類的作業項目,將其作為一類隱性作業指標,指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參與學習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科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