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婷 康學亮
摘要:通過文獻綜述和實地調查探討了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的內涵和實踐意義,提出了將其應用于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具體路徑。研究結果表明,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加強職業教育、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培養鄉村人才等途徑,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黃炎培;產教融合;鄉村振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要把優先發展農村農業與優先發展農村教育結合起來。職業教育是農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三農”聯系最密切、貢獻最直接,在鄉村振興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黃炎培是中國現代教育家和實業家,他提出了產教融合的思想,將教育與實業相結合,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文通過對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的深入研究,探討了如何將其應用于鄉村振興戰略中,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一、產教融合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存在的困境
(一) 缺乏明晰的銜接政策導向
在產教融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職業教育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職業院校開設了具有地方經濟特色的專業,這些院校在相關專業建設上具有較強實力,同時也建設了完善的專業實習實訓基地。職業院校通常開展有農業實用技術的科技研發,具有為農民或農業團體提供技術支持的實力。對于農村來講,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農民,然而如何將職業院校與農村的需求相互銜接起來,政府相關部門并未出臺有力的政策支持,或沒有建立合適的項目為二者搭好橋梁。
(二) 職業院校與企業、政府等各方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2004年,在第五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等七部委建立了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而這一聯席會議制度并沒有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揮作用,一是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以后,各級政府并沒有快速響應建立相應的職業教育聯席制度。二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政府在較多參與方中居于主導地位,在“政績觀”的驅動下,效率乃是其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目標。因此,行業企業的出發點往往是經濟效益,與職業院校自身的辦學理念、辦學體制機制等方面存在分歧。
(三) 職業教育存在地域不均衡性
職業教育的布局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當前,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農村很少擁有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相對城市職業院校在政策支持、師資、生源、辦學理念、辦學基礎設施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農村職業教育往往存在學校數量少、經費少、基礎差、發展水平落后等問題,然而農村職業教育對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鄉村振興聯系最為緊密、服務最為直接、需求最為貼切。
(四)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項目與鄉村振興需求側脫節
職業教育供給側和鄉村需求側之間的結構性矛盾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供給矛盾是一致的。職業教育作為供給側,主要提供技術技能型人才,而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卻無法很好地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側的要求[1]。盡管目前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模式也在不斷改革,但是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時卻往往忽略了鄉村振興的需求,其結果是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脫節。
二、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規劃,是推進“三農”發展、順利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產教融合思想是適應當今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模式、新探索,是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選擇,是實施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著力點。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加快鄉村人才培養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工程,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能助推職業教育發展。
實踐性、平民性、社會性是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他提出職業教育要扎根社會生活實際,要加強與企業、社會的聯系,不能紙上談兵建造空中樓閣。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中平民化情懷濃厚,他指出職業教育的教學目的是為農村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服務,為平民謀幸福。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的目的是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社會實際,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也體現出其思想的社會性。
“辦職業教育,萬不可專靠想,專靠說,專靠寫,必須切切實實去‘做。”[2]做學結合即實踐性,是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的顯著特征,“職業教育絕對不許關了門干的,也絕對不許在書本里討生活的。”體現出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中的實踐性,職業教育不能關門自己辦,不能停留在書本理論上,要把職業教育辦到產業中、辦到生活中。他提出手腦并用、做學結合,即“一面做一面學,從做里求學”,鄉村振興發展不僅需要知識型人才,更需要技能型人才。
平民性是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的又一顯著特征,他認為職業教育要扎根于平民生活中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他看來,發展職業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是解決平民問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生存和發展是平民問題的兩大核心所在。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發展職業教育是為了讓平民大眾“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勞工占社會大多數,一切問題,皆以大多數平民為總目標”。教育內容方面,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目的是教授平民實用的生產技術、生存技能和生活手段,農業、農村、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大方面,鄉村振興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產教融合思想將職業教育辦學深深扎根于民眾生活實際,切實將專業設置緊貼平民生活需要,為平民生存、生計、生活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三、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分析與實踐探索
(一) 加強政府頂層規劃設計,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
全面統籌產教融合戰略規劃,各級政府要把產教融合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將產教融合布局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教育、產業等各方面中,根據各地自然環境、人口條件、區域文化等因素科學制定產教融合發展規劃和前景目標,制定相匹配的保障機制體制,進一步形成產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良好局面。努力破除各部門之間的制度壁壘,統籌各方利益分配,明確各部門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的職責,努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通力營造產教融合良好發展的社會環境。
努力構建完善的產教融合制度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涉農保障機制,加大產教融合的經費投入。建立校企合作和產學結合的體制機制,著力采取形式多樣的合作辦學模式,制定嚴格完善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推動產業辦學、集團化、規模化等發展模式。堅持政府主導作用,發揮企業、行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體作用和指導作用,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促進多元合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產教融合發展新局面。
(二)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激發鄉村振興發展新活力
黃炎培在他的職業教育理念中強調重視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其實質就是不能關起門來搞職業教育,教育應和社會、企業緊密結合。校企協作辦學日益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不是僅停留在宏觀政策層面,或是流于形式的掛牌,而是要真正將企業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引入到學校教學過程中,強化產教融合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企業首先應轉變合作理念,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對市場需求和經濟發展走向有著十分敏銳的判斷,是引導學校調整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向的重要窗口。學校為企業培養適合企業特點和認同企業發展理念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學生是企業未來的希望和企業日后發展的中堅力量,應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企業應積極參與并深化校企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企業的人才需求對接到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合作中應以企業的發展和需求為發力點,以實現產教對接為目標,與職業院校在專業共建、資源共享、技術共研、人才共培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以實現雙方優勢資源互補[3]。“校中廠、廠中校”即引企入校,學生通過及時將學習到的先進理論知識帶到企業生產過程中,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使學生提前熟悉工作環境,認同企業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競爭力,助力鄉村振興。
(三) 發揮行業指導作用,引領鄉村振興新發展
行業協會作為自發組織的社會團體是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發揮行業協會指導作用,構建多方聯動、多元利益相關者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促使行業協會積極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行業協會體制機制,優化組織結構,提升管理水平,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促進職業院校、政府、企業之間信息融通、資源共享、成果互惠,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行業協會在政府、企業、職業院校之間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于政府而言,行業協會是企業的代表,準確全面地掌握著本行業的信息和數據,向政府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為政府制定政策法規提供有效參考。于企業而言,通過制定行業準則和行為規范,為企業提供標準指導和示范,化解企業間的利益沖突,促進企業健康發展。于學校而言,從行業協會召開的會議和舉辦的論壇中了解行業發展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等相關信息,根據市場變化適時指導學校專業和課程標準的設置和調整,完善師資培養和人才培養體系,為學校積極搭建與外界溝通聯系的橋梁。
深化產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需要把握好政府、企業、行業、職業院校四方面的關系。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中是掌舵者,決定著職業教育的性質,起統領作用。企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中是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方向。行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中是順風,助推職業教育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職業院校在職業教育中是船,承載著傳遞知識、輸送人才重任。四位一體,齊抓共管,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基于黃炎培教育思想的產教融合將促進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莊西真.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困境的時代表征[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09):71-78.
[2]謝長法.職業教育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90.
[3]劉曉,黃卓君.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切實促進職業學校校企合作:《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出臺之思[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07):9-14.
基金項目:中華職業教育社第一屆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規劃課題“黃炎培產教融合思想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JS2022YB091。
作者簡介:任慧婷(1978-),女,河南洛陽人,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師德師風建設;康學亮(1983-),男,河南內黃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教學管理。
(責任編輯 董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