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谷曉鳳,張鳳霞
(鄄城縣人民醫院 山東鄄城 274600)
普外科手術是常用的治療手段,術后康復過程仍然是患者面臨的一大挑戰[1]。臨床認為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患者術后康復[2]。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是一種系統性的、多學科的護理方法,旨在通過優化術前、術中和術后的各個環節,以縮短患者恢復時間、促進患者快速康復。近年來,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推廣。本文對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的130普外科手術患者應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分析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本院收治的13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普外科手術適應證;術前未發生感染或并發癥,患者病情穩定;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相關同意文件,符合相關倫理學要求。排除標準:合并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異常患者;無法配合或接受康復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疾病病史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5例。觀察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31~64(38.54±7.33)歲;其中胃腸外科手術42例,肝膽胰脾外科手術23例。對照組男33例、女32例,年齡32~63(37.78±6.59)歲;其中胃腸外科手術43例,肝膽胰脾外科手術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圍術期實施基于常規護理干預的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措施:①術前。每周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1次培訓,內容包括普外科患者術前、術中、術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知識等,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訓,確保護理人員將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知識熟練運用于臨床普外科手術患者,從而優化護理流程。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完善術前檢查,明確患者現存或潛在的影響手術順利進行的因素。責任護士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輕患者術前應激反應。指導患者做好術前胃腸道準備,術前6 h禁食、術前2 h禁飲。②術中。護理人員提前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調節手術室內適宜的溫濕度。護理人員囑患者術前盡量排空膀胱,可不留置導尿管,若需要留置導尿管,術后應盡早拔除。為患者使用保溫毯保溫,術中所輸注液體應預先置于恒溫箱內加溫,重點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預防術中低體溫發生。③術后。a.疼痛干預:持續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根據患者面部表情、語言描述和動作反應等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對于患者可以耐受的輕度疼痛,可以利用轉移注意力及心理暗示等方法;針對患者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可遵醫囑應用藥物鎮痛。b.術后早期活動:待患者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依據患者恢復進度制訂個性化術后康復訓練計劃,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使胃腸功能盡早恢復。術后第1天可實施簡單的肢體活動,術后第2天根據患者情況進行下床活動,如果有相關不良癥狀出現,例如頭昏、氣急、心悸等,應當即刻停止活動。c.飲食干預:術后使用3~5 ml溫開水對患者口腔進行濕潤,術后第1天排氣后進食流質飲食,可有效刺激胃腸道功能恢復。患者進食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恢復食量,以高蛋白、高纖維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為主。d.手術切口護理:仔細觀察手術切口恢復情況,檢查有無滲血、滲液及感染征象,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生。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恢復指標:比較兩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②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采用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評價,<60分為不滿意、60~85分為滿意、>85分為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③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組織壞死、出血、感染。④兩組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量表)進行評定。內容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總體健康5個方面,采用百分制,得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相關。⑤兩組負性情緒: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3]評價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SAS、SDS評分與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呈正相關。
2.1 兩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
普外科手術存在一定風險,患者常伴隨著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大多數患者術前多存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有研究表明,經歷過手術治療的患者,其術前心理壓力高于未經歷過手術治療的患者[4-5]。手術是侵入性操作,易導致患者發生應激反應,引起內環境紊亂,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因此圍術期護理干預至關重要[6-7]。常規護理干預多重視患者生理需求,未深入考慮患者內在需求,導致護理效果不佳。由于外科手術患者缺乏對手術的充分了解,所以會出現更為明顯的恐懼、抑郁、焦慮等情緒,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8-9]。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是近年來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新型護理模式。有研究發現,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保證手術順利實施,提升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預后[10-11]。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重視改善康復細節,強化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有效提高其手術依從性[12]。術中重視加強患者的保暖措施,采用加溫毯、輸液加溫等措施,使低體溫發生率降低;術后早期活動可以有效預防壓力性損傷,術后疼痛護理能夠提高患者下床積極性;強化對患者的功能訓練,可以使離床時間縮短;對患者實施胃腸道護理,能夠更好地恢復胃腸道功能,緩解其腹脹癥狀,提升患者舒適度[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恢復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SF-36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SAS、SD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普外科手術患者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以獲得更好的臨床效果和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生活質量,緩解患者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