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萍,陳偉娜,賈 靜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惡性腫瘤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危害,主要與腫瘤的生物學存在相關性[1],如惡性腫瘤易對鄰近脈管和血管進行浸潤侵襲,如果侵犯到神經,機體可產生顯著疼痛感,如果侵襲到血管則存在腫瘤相關出血風險,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相較于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生長速度更快,并且腫瘤細胞較為活躍,可能在生長時對周圍組織器官產生壓迫或造成部分器官功能障礙,進而對機體造成顯著影響。組織間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療是近年來治療惡性腫瘤的常用手段[2]。于腫瘤組織間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療,也就是在CT引導下,依據三維立體治療計劃把微型放射源精準植入腫瘤組織內或腫瘤侵襲的組織內,經持續發出的低能量γ射線,致使腫瘤組織受到毀滅性殺傷,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3-4]。有研究發現,在對腫瘤患者實施CT引導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術治療,同時配合優質護理,加強臨床觀察能獲得更顯著的臨床效果。常規護理措施局限,護理效果往往不佳[5-6],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模式,患者滿意度較高。基于此,本研究探討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間隙植入術治療惡性腫瘤的綜合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20例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病理診斷為實體腫瘤且符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手術標準;自愿參與本研究;病情穩定,意識清晰,能正常溝通。排除標準:具有精神障礙;具有手術禁忌證;研究中途欲變動干預策略;配合度差。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干預組各60例。參照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47~76(52.12±8.48)歲,病程1~5(2.02±1.24)年;干預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47~77(52.45±8.74)歲,病程1~5(2.13±1.1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兩組均行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間隙植入術治療,掌握患者病情無出血傾向、冠心病、發熱、劇烈咳嗽等癥狀。及時配合醫生做好術前各項檢查,了解患者既往病史、過敏史,排除影響檢查的因素。醫生做好術前評估,根據患者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學分型,做好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制定植入治療計劃。手術在局麻下進行,醫生按術前計劃植入放射性粒子,CT掃描,確定粒子分布理想,再次行CT掃描,確定無出血、粒子移位等并發癥。術畢,患者返回病房。
1.2.1 參照組 實行常規護理。①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術前飲食要求,如前列腺癌患者術前留置導尿管。②向患者講解術中相關注意事項,指導患者采取正確呼吸方式。③加強術中生命體征監測,如有異常則及時上報醫生并協助其處理。④護士做好患者術后健康教育,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⑤出院時囑患者定期來院復檢,并予以用藥、日常生活指導等。
1.2.2 干預組 實行綜合護理干預。①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惡性腫瘤患者多感覺自身生存希望渺茫,常情緒低落,加之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間隙植入術屬于較先進的治療技術,大部分患者相關知識了解程度較低,可能對手術效果產生不信任感,進而治療依從性不高。針對以上情況,護理人員需及時與患者交流,可利用視頻、文字資料、PPT等對患者開展疾病及手術知識健康教育,解釋手術必要性、安全性、并發癥等,增強患者自信心。同時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壓、發熱等癥狀,做好相關檢查,排除干擾檢查的因素。護士與患者及家屬做好術前溝通,給予其心理支持,簡要說明該治療的過程、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處理措施,以鼓勵患者增強自信心。囑家屬多予以患者關心和陪伴,給予充分精神支持,使其感受到來家人的理解和關愛。②術中護理:根據手術部位擺放體位,將腫瘤部位充分暴露,因植入時間較長,故需要確保患者體位舒適,而且便于粒子植入;護士關注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應,并予以對癥處理。此外,觀察患者表情,詢問其有無不適感,轉移注意力并予以其一定的心理支持。植入粒子時,仔細清點粒子數目,使用輻射劑量檢測儀實施測試,堅決杜絕粒子丟失事件,以避免引發輻射污染。③術后護理: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患者穿鉛衣,根據病情使用輪椅或平車返回病房,直接入住粒子植入病房,保持靜臥,避免劇烈咳嗽和劇烈運動。術后給予心電監護,嚴格觀察患者呼吸、血壓、心率、體溫、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變化。④輻射安全指導:密切觀察患者的排泄物和嘔吐物,一旦發現可疑跡象即對其進行檢查,以避免粒子脫落造成的輻射污染。告知家屬作好輻射防護,在術后2個月內減少與患者接觸,特別是嬰幼兒和孕婦,避免接受不必要的射線照射,做好家屬的解釋工作,并予以安全指導。⑤并發癥護理:a.疼痛護理,短時間輕度疼痛可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疼痛較重時,及時查明原因,避免延誤治療;b.局部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潔,遵醫囑應用抗生素治療;c.出血,加強病房巡視,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有無滲血,必要時予以止血藥;d.粒子移位,囑患者術后避免劇烈活動,一般不進行特殊處理,必要時進行補充植入,定期復查。⑥加強飲食護理:依據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訂個體化飲食方案,多食用高維生素、易消化類食物,切忌食用刺激性食物,必要時予以營養藥物靜脈輸注,以達到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目的,加速病情恢復。⑦出院指導:出院2個月內,陪護者或探視者與患者長時間的接觸時,距離至少保持1 m,兒童和孕婦不得與患者同住一房間,患者不能長時間接觸或擁抱兒童。指導患者和家屬關注本院微信公眾號,可在該公眾號上預約復查。⑧隨訪:護理人員定期以電話或者微信的方式對患者展開隨訪,以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和預后,耐心解釋患者疑問,并給予有效指導意見,解除患者焦慮情緒。
1.3 觀察指標 ①護理效果:顯效為臨床癥狀與體征大部分改善,有效為癥狀較療前好轉,無效為癥狀無好轉。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②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穿刺點滲血、穿刺點局部感染、粒子移位。③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定,最高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越滿意。④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得分愈高表明疼痛越劇烈。⑤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分,包括社會功能、生理職能等,各項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理想。

2.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并發癥、滿意度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滿意度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滿意度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干預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間隙植入式常被用于治療復發和晚期腫瘤,存在安全性強、創傷小、患者耐受性好等優勢,是臨床治療晚期和復發腫瘤的有效手段,臨床治療效果明確[7-8]。但大部分患者對該治療技術了解程度較低,加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有一定風險性,存在引發術中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的風險。因此,為順利完成手術,使患者獲得滿意療效,需要給予有效的臨床護理,包含術前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
有研究發現,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臨床惡性腫瘤患者中,能獲得比較理想的干預效果,術后并發癥顯著減少,加快術后恢復[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總有效率、滿意度、治療后生活質量高于參照組(P<0.01),并發癥發生率和VA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1)。提示綜合護理應用于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間隙植入術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中能取得顯著的護理效果,患者術后并發癥減少,疼痛程度減輕,治療后生活質量獲得顯著改善,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提升。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間隙植入術治療惡性腫瘤,對臨床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務必熟悉整個手術流程[10]。術前,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手術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消除患者內心焦慮、緊張情緒,對增強患者術中配合度具有積極作用[11],術中嚴格觀察患者體征變化情況,要求護理人員具備高度的責任感[12]。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需熟練掌握粒子植入治療的手術方式及原理,預測患者術中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則及時告知醫生,早期處理問題,避免并發癥,保障手術治療效果[13-15]。出院時指導患者和家屬關注醫院微信公眾號,同時囑其定期來院復檢,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減少并發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處理,對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16]。
綜上所述,對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組織間隙植入術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實行綜合護理能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