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晴晴,蔣 倩,黃晴晴
(徐州市第六人民醫院 江蘇徐州 221000)
相關數據報道顯示,我國每年約有400萬的醫院感染病例,因此,有效防治醫院感染已成為醫療機構的嚴峻挑戰[1]。在醫院感染管理中,手術室流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傳統的醫院管理實踐中,醫護人員對技術環節的重視超過非技術環節,分工較獨立,不同專業技術人員常被限制在本專業領域,缺少橫向交流和合作,存在管理重復、管理盲區等問題。因此,科學合理的護理流程、完善的管理手段是保障手術室工作正常開展的重要環節。流程管理法是以流程化的方式為患者提供高效服務,本研究旨在通過規范手術室護士各項護理工作流程,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2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感染管理科收治的9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手術符合《手術室感染管理與監控》相關標準[2];②患者神志清晰能配合護士消毒;③術前診斷明確,有Ⅰ類清潔切口手術適應證;④生命體征穩定;⑤首次接受手術感染管理。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置管感染或皮膚、導管過敏者;③合并惡性腫瘤或免疫功能異常者;④合并嚴重器質性器官功能衰竭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7例(56.25%)、女21例(43.75%),年齡(60.41±2.45)歲;病程(12.47±1.65)個月;手術類型:心胸外科手術14例(29.17%),人工關節置換手術11例(22.92%),骨科手術14例(29.17%),其他手術9例(18.75%)。對照組男20例(41.67%)、女28例(58.33%),年齡(59.69±2.64)歲;病程(11.99±1.86)個月;手術類型:心胸外科手術11例(22.92%),人工關節置換手術15例(31.25%),骨科手術11例(22.92%),其他11例(22.92%)。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手術類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研究資料均上傳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研究。
1.2 方法 干預前組建護理小組,成員包括1名護士長擔任組長、1名手術室醫生,1名責任護士、1名感染專科護士、2名巡回護士、2名器械護士、3名助理護士,組織成員干預前4周參加培訓,每周4次,50~60 min/次。培訓內容包括《醫院消毒標準》《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等手術感染知識,掌握操作規程后并經過考核,考核成績合格(>60分)方可上崗。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化護理流程。①交接班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并交接班,規劃手術室布置,按照手術需要分為普通手術間、無菌手術間、感染手術間,以防交叉感染。對層流手術室采取封閉方式管理,將手術器械放置在固定位置,術后將其放回原來位置。術中溫度維持在22~24 ℃,濕度控制在40%~60%,術后注意消毒,對手術室進行徹底清潔,并做好消毒和感染的預防工作。術前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告知手術相關內容,穩定患者情緒。②感染控制管理:護士注意穿著,同時注意不能暴露患者頭發,口罩要遮住口鼻,衣服不能外露,以免污染無菌區。醫務人員要注意衛生,勤洗手,勤修指甲,不得涂抹指甲油,并使用消毒水。醫務工作者手上的細菌數量不能超過5 cfu/cm2。③手術室配合:術前熟悉所有操作過程,配合醫生進行手術,加強手術的無菌技術管理,對手術所用的設備進行消毒,切口要由內而外進行消毒。④術后處理:及時清理因手術產生的醫療垃圾,對手術設備和物品進行嚴格隔離,并將其進行分類處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規范化流程管理。由感染管理專科護士與護士長共同制訂護理管理方案,具體流程見圖1。
圖1 護理管理流程圖
1.3 觀察指標 ①感染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感染率、病原菌檢出率及消毒合格率。②護理服務質量評價:以我院自擬的《患者對護理工作服務質量評價調查表》為依據,內容包括服務態度、護理訪視、護理操作技巧、健康教育4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有10個項目,每個項目滿分在10~10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服務質量評價越高。Cronbach′s α為0.904。
2.1 兩組手術室護理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室護理感染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比較(分,
醫院感染是醫院護理質量的重要體現,關乎患者的生命安全[3]。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有創患者臨床治療逐漸增多,其中手術室護理過程流程不當、醫護配合差等問題增加了醫院感染率。流程化醫院感染可提高感染控制水平,是一種有效的防范方法,可降低醫院感染率[4]。2020年《三級醫院評審標準》明確提出,對感染控制實施流程化手術室管理措施,并對其進行持續干預[5]。目前,我國有關醫院感染流程化手術室管理的報道多表現在某一病房上,很少規范性用于醫院感染管理的流程化手術室管理[6]。根據貴州省醫院感染管理中心的報道顯示,在2017年,該院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醫院感染流程化手術室管理,流程管理方法下對高危因素進行個體化的干預,效果顯著[7]。因此,規范化流程管理在手術室感染防控中十分必要。
有研究表明,手術室內環境、手術時間、抗菌藥物等都是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愈加關注醫療服務質量,對手術感染控制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由于患者術前擔憂手術室器械消毒是否規范、醫護操作是否得當等問題,術中可能因緊張造成心率、動脈壓等異常性升高,影響手術效果,因此必須加強手術室的護理管理,降低患者手術室應激性反應發生率[8]。不當護理操作會增加患者身心應激反應,尤其對創傷手術而言,流程不規范或護理服務不到位等會造成患者恐慌。規范化流程管理注重護士工作分配,通過提前加以培訓,制訂規范化的流程制度后,最大限度調動參與手術護士的工作積極性與崗位效能,保障了手術室感染防控有序進行,讓患者更安心地接受手術護理服務。
感染管理科的工作內容包括控制感染、減少醫療垃圾產生、提高醫院內衛生消毒水平等,建立健全科室的規章制度,對護理中斷事件的發生率、持續時間有創操作情況等進行比較,發現規范性的流程管理能改善護理結局[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原微生物檢出、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消毒合格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規范化流程管理降低了病原微生物檢出、感染,提高了對機械管理消毒質量控制。與劉世華等[10]通過多學科協作在兒童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防控中的應用效果一致。分析原因:在規范化流程管理下,護士整理和記錄患者的護理需求,在最短時間內為其提供最好的服務。同時,對部分經驗尚缺的護士也可根據手術筆記要點,術中與醫生加強交流,及時進行反饋,確保手術安全有序進行。術后安排護士協調物品的分發和統計,詳細記錄各類消耗品資料及手術室的存放、使用情況,并及時向醫院通報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時間,確保藥品消毒合格及醫療垃圾的處理。
手術室是各科室進行手術治療的關鍵環節,將直接關系到手術的順利進行和疾病的預后,各種危險因素都可能導致患者發生跌倒、感染、受傷等不良事件,甚至危及生命。手術室護理過程中,患者易出現感染等不良事件,嚴重影響護理工作質量,特別是手術室內的不良事件與護患糾紛發生有明顯關聯,而不良事件則會使護理糾紛發生率升高,造成患者對護士工作滿意度下降,影響護理服務評價結局。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服務態度、護理訪視、護理操作技術、健康教育質量均高于對照組(P<0.01,P<0.05),與胡霞等[11]報道具有一致性。分析原因:規范化流程管理通過查對交接班程序,實行信息化管理,完整、清晰保留患者信息,巡回護士根據患者的操作記錄,將患者的生命體征、各項檢查、藥物測試、術中所需物品、術前檢查、術中使用的物品進行歸類整理并記錄,進入手術室后重新安排醫務人員進行各項資料核對。術畢,患者離開手術室時,要將患者手術名稱、麻醉方式、穿刺部位與病房護士進行交接患者資料。
綜上所述,規范化流程管理能有效提高醫院手術室感染管理質量,降低感染發生率,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有效落實各項護理措施,值得推廣應用。但本研究量化性指標偏少,期望在日后的研究中選擇更多的指標驗證該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