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的課堂對話是學生深度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深度學習下的課堂對話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參與、深度理解和深度反思。教師的巧妙發問能激發學生深度參與對話,指向主題的核心問題鏈讓學生深度理解對話。教師的巧妙理答能推動深度對話的接續,并引發學生深度反思。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發問;理答反饋;深度對話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0-0059-03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郭華提出,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小學英語課堂上的深度對話是指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話語為中介,以大單元主題為中心展開對話。對話的雙方以平等、尊重和相互獨立為前提,共同實現知識學習和思維發展及精神相遇。在對話中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能夠使學生自由、自主發展。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能引導學生深度對話,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的發展[1]。教師如何巧妙地利用課堂發問和理答反饋推動深度對話,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筆者觀摩了“第十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優質課例,并用“基于深度學習的有效對話課堂觀察表”記錄,探究了優秀教師怎樣利用課堂的提問語與反饋語,巧問妙答推動課堂深度對話的策略。
一、巧妙發問激發深度對話動機
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是問號。打開對話的鑰匙無疑也是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想要啟動與學生的深度對話,首先就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動機。
(一)用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好奇心
開放性的問題需要學生調用原有知識儲備,通過積極的思考、分析、判斷等得出合理的答案。小學生好勝心強,喜歡挑戰,開放性的問題容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進他們高階思維的發展。
北京的曲瑞老師在教學外研版New Standard English教材(以下簡稱NSE)一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Module 7 Unit 1 His dog can help him.這一課時,首先給出幾個關鍵詞:pet、clever、cute、friend,然后提出問題:“Can you guess what animal it is based on these words?”這個富有思維挑戰的任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勝心。在學生積極猜測得出答案是Dog之后,教師馬上追問:“What do you think of dogs?”這一開放性的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S1: Dogs are clever.
S2: Dogs are cute.
S3: Dogs are smart.
S4: Dogs are...
廣西的秦靜老師在教學NSE一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Module 9 Unit 1 What happened to your head這一課時提出:“Daming went for a bike ride. But now he is in hospital. What happened to him?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s story?”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也提出了很多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Where did he ride a bike? Why did he ride a bike?”“Did he fall over the bike?”“When did he go?”“What's the matter?”課堂深度對話就此展開。
(二)用真實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表達欲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內容的選取應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特征。英語課堂對話應盡可能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生活經驗提出真實性的問題,能夠激發小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參與對話。
上海的奚婷老師在教學牛津版5A Module 2 Unit 1 Grandparents Period 4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這一課時,圍繞“敬老”這一主題,很巧妙地利用異地借班上課這一真實生活情景,提出她來湖北宜昌上課,回上海時該為爺爺奶奶帶什么特產這一真實問題:
T: I want to buy some gifts for my grandparents from Yichang. What should I take?
S1: You can buy some...
T: Why?
S1: Because they are...
T: Thank you. I think my grandma will like it.
S2: ...
這一真實性的問題激發了湖北宜昌學生的家鄉自豪感,也激起了學生助人挑選禮物的熱情,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表達欲望。接著,教師向學生講述自己和爺爺奶奶之間的溫情故事,觸動了學生柔軟的心弦,開啟了溫情滿滿的一節課。
開放性的問題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對話興趣,有利于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打開他們的思路,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二、指向主題問題鏈串起深度對話
《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教學應該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建議圍繞語篇主題意義,設計邏輯關聯的語言實踐活動。但在平時課堂觀察中發現,很多英語課堂的提問難以跳出文本內容,一般是根據教材內容提出一個又一個零散的、碎片的問題,問題間也沒有邏輯、沒有層次,沒有系統性。
主題能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語境和語篇的理解深度,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語言學習效果。因此,引發深度對話的提問應是指向主題的。教師應深入研讀語篇,挖掘文本的育人價值,進行單元整體設計。教師要提煉單元大觀念(大主題),圍繞這個大觀念提煉出單課的小觀念(小主題)及主題意義。在單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這個小主題設計有邏輯、有關聯、有遞進的核心問題鏈,串聯整節課的深度對話。
在教學牛津英語G3 Module 4 Unit 12 The four seasons這一課時,深圳的潘老師在研讀語篇的基礎上,明確了這節課的主題——Different City, Different Life。她設計了本課的主線:宜昌的四季→深圳的四季→同一季節不同的城市生活,并提出了以下問題鏈:“How's the weather in spring / summer...? What can people see in spring / ...? What do people wear in spring / ...? What do people eat in spring / ...? What can people do in spring / ...? Why are they different?”串起了整節課,讓整節課如行云流水般清晰、流暢。
筆者在教學PEP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Unit 5 What does he do? Period 1時,圍繞職業這一主題,挖掘了文本中“平凡的職業,偉大的貢獻”這一主題的意義,提出了富有邏輯的核心問題鏈:“What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do? Where does he / she work? What's his /?her daily work?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job? What can he /?she do for the people? Do you want to be a ... like him /?her? Why?”讓學生逐步了解家人的職業,并感受到平凡的職業也能做出貢獻這一主題意義。
在主題的引領下進行主題意義探究時,教師應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提出富有邏輯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層次交流,由淺入深,由外而內,讓學生從語篇的學習升華到系統化、結構化的主題式學習。指向大觀念的問題鏈能讓課堂對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三、巧妙理答推動深度對話接續
理答就是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小學生英語語言積累少,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因此小學英語課堂的對話基本上是一問一答就結束,或者教師多次重復學生的回答,導致教師理答的指向性模糊,降低了教師指導的作用。深度對話的英語課堂應該是始于問,而不止于答。教師不能在學生回答之后就簡單結束英語對話話輪,而應該用巧妙的理答推動話輪的接續,使學生保持參與對話的熱情,推動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促進學生英語高階思維的發展。
(一)善用激勵理答,保護表達熱情
教師應善用激勵性的理答,不管學生答得對與錯,都要盡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信心,如“Your pronunciation is nice.”“You're confident.”
“You can say it fluently.”“You're brave.”即使在學生答錯的情況下,教師也應耐心引導,保護學生的自信心與表達欲。
例如,潘老師在教學The four season這一課時,讓學生觀看視頻并回答“How's the weather in autumn in Yichang?”答案應該是“It's cool and wet.”,但一學生回答“It's winter.”。教師不急著否定他的答案,也沒有請其他同學代答,而是循循善誘:“You mean it's like the winter? Why do you think so?”學生答:“Because it's cold.”教師理答:“Oh, it feels like winter. But it's just cool.”在教師的保護下,學生保持了學習熱情。
(二)善用追問理答,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追問是在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基本問題之后,教師繼續對該問題進行深度提問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通過追問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理清思路,將語篇文本上獲取的信息轉變成清晰的理性推理,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刻內涵,探究深層的主題意義,并在探究過程中提升思維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北京的曲瑞老師在教學NSE五年級(上冊)Module 7 Unit 1 His dog can help him.這一課中,圍繞guide dogs這一主題,在帶領學生了解導盲犬的功能后,進行拓展性提問:
T: Can Fifi be a guide dog?
S1: Fifi can't be a guide dog, it's just a pet dog.
T: Why do you think a pet dog can't be a guide dog?
S1: Because it just wants to play.
T: He thinks Fifi is playful. It's the nature. Another idea?
發現學生沒有其他想法,教師繼續追問。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思維活躍。教師因勢利導,板書出Size / Nature/ Training / Breeds。一般情況下,教師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但深度的理答并不應止于此。曲老師繼續追問:“These are just our guesses. Are they facts? Let's read some facts of guide dogs.”教師讓學生閱讀關于導盲犬的科普文章,用得到的信息再次驗證剛才的猜測是否準確,最后和學生一起小結科學探究的方法“Take a guess→Test against facts→Get the result”,再讓學生運用剛得出的結論去演繹推理,判斷5幅圖中的狗哪只是guide dog并說明理由。
為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嚴謹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掌握大膽假設、科學論證的學習方法,曲老師用深度的理答反饋讓學生真正經歷了學習與理解、實踐與運用、遷移與創新這一系列循環遞進的英語學習過程。在課堂對話中,學生不斷思考,思維始終是活躍的、高階的。
當然,教師的深度理答不僅是關于學習內容,更是對思維、思路、思想、策略的反饋,如“How do you know that?”“How did you get it?”“Which method is better?”“Which viewpoint do you prefer? Why?”“How can we describe it more logically?”“What do you think?of ...?”這才是真正能促進深度對話的理答反饋。
四、結束語
總之,英語課堂的深度對話應當有學生快樂的聲音和深度思考,有教師激勵的聲音和巧妙發問[2]。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圍繞學習主題全身心地積極參與深度對話,并在教師的推動下共同演繹深度的英語課堂對話,從而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提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林潔.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深度對話[J].校園英語,2015(27):138.
作者簡介:卓亞云(1980.12-),女,福建廈門人,任教于廈門市同安區第三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