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0~6歲這一年齡段是培養幼兒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是幼兒教師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對此,文章以幼小銜接作為研究背景,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圍繞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從強化認知、能力分層、分層培養三個維度展開分析,旨在探索一套具備可操作性的幼兒學習能力培養策略,以此提升大班幼兒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幼小銜接;大班幼兒;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0-0094-03
結合以往的幼兒園教育實踐經驗,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是大班幼兒幼小銜接階段的教育重點,其中,學習能力主要指向了大班幼兒未來在小學階段的校內學習,而社交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指向了大班幼兒未來在小學階段的校內生活。相較于學前教育,小學學段的學習科目增多,學習任務加重,所以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是幫助幼兒順利進入小學階段的關鍵。在研究的過程中,為提升研究內容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本文將“學習能力”進行了細分,并結合具體的教育實施案例逐一論述大班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辦法。相較于以往的理論研究,基于學習能力細分的理論研究能夠拓展幼兒學習能力培養的范圍,為幼兒教師提供更明確的學習能力培養方向。
一、更新觀念,強化認知
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教師若想有效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則需要更新育兒觀念,強化對幼兒學習能力重要性的認知。筆者認為,幼兒教師應明確幼小銜接階段大班幼兒教育的重點并不在于向幼兒傳遞與小學階段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與信息,使幼兒“過早”地接觸“超認知負荷”的知識,而是在于幫助幼兒養成能夠快速獲得小學階段相關知識的“學習能力”。在“去小學化”的學前教育大環境下,幼兒教師亟須擺正自身觀念,反思幼小銜接階段的育兒重點。仔細剖析不難發現,傳遞知識近似于“授人以魚”,而培養能力則近似于“授人以漁”,將“魚”與“漁”做對比,不難發現,培養能力是促使幼兒在未來獲得更多知識的關鍵。
二、統籌規劃,能力分層
結合以往的幼兒園教育實踐可知,很多幼兒教師雖然在幼小銜接階段對大班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予以高度的重視,且能夠在日常的科學、藝術、健康等領域教學之中將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作為育兒目標,但并未針對“學習能力”這一關鍵點進行系統規劃。部分幼兒教師側重于幼兒的聽課注意力與信息記憶力培養,部分幼兒教師側重于對幼兒閱讀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極少有教師將學習能力細化分層。這一現狀致使大班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較為片面,不具備完整性[1]。對此,筆者建議幼兒教師要仔細分析“學習能力”
所涵蓋的具體內容,再開展相應的育兒活動,由此才能夠提升幼兒學習能力培養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本文結合小學階段學生學習需求嘗試性對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學習能力做出了細分,將幼兒的學習能力細分為六項(如圖1)。
三、優化手段,分層培養
(一)觀察力的培養
觀察力主要是指主體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通過視覺、聽覺、味覺、感覺等,進而產生認知事物的能力。對于即將步入小學階段的大班幼兒而言,敏銳的觀察力能夠使幼兒快速獲得知識與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識與能力。但大班幼兒的耐心有限,如果幼兒教師為幼兒呈現一朵花盛開的整個過程,幼兒很難認真展開觀察。所以在選擇觀察目標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需降低難度,從幼兒實際生活的角度去考量,從幼兒形象認知的特點上去甄選。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選擇幼兒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的積木。一般情況下,積木的顏色各異。為了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幼兒教師可以將不同顏色的積木放在活動區域的桌子上,而后打亂積木的擺放位置,并組織班內幼兒開展“積木連連看”游戲,要求幼兒將同一顏色的積木堆放,直至桌子上沒有單獨的積木。在該游戲過程中,幼兒需要利用自己的視覺去“形象認知”積木的顏色,幼兒堆放同一顏色積木的過程即是培養觀察力的過程。
(二)注意力的培養
注意力主要是指主體心理活動持續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持續指向與持續集中的時間是判定主體注意力高低的關鍵。較強的注意力是保證幼兒在步入小學階段高效獲得各學科知識的關鍵,但大班幼兒很難做到專心投入一件事情,究其本質,在于大班幼兒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此,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大班幼兒的注意力,需要從制訂目標入手。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聽口令做動作”的游戲,要求幼兒能夠在聽到口令后迅速做出相應的動作,口令的內容可以設置為:蹲下、站起、舉右手、舉左手、左右摸鼻子、右手摸右眼、右手捏右耳、左手摸右耳等。關于口令的下達,幼兒教師可以作為口令的下達者,也可以利用教室內的多媒體設備為幼兒呈現機器人的圖片,將口令錄制成口令音頻,而后與班內幼兒共同“聽口令做動作”。在該游戲中,幼兒若想正確地做出相應的動作,需要一直專注地聽口令,那么幼兒專注聽口令的過程即是培養注意力的過程。
幼兒教師若想強化幼兒的注意力,還可以將班內幼兒平均劃分為若干小組,賦予該游戲一定的競賽性質,將正確做出相應動作的次數作為評價各組幼兒獲分的規則,由此培養幼兒的注意力。
(三)記憶力的培養
記憶力主要是指主體通過視覺、聽覺等信息通過關注客觀事物后在大腦中留存一定的印記。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留存印記的方式主要以“經驗認知”為主,所以在培養幼兒記憶力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需要將幼兒置身于特定的經驗情境,幫助幼兒從行為記憶逐漸過渡至概念記憶[2]。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還原圖片”游戲。幼兒教師準備一次性紙杯、不同顏色的馬克筆以及空白紙張。首先,幼兒教師向幼兒呈現圖片(如圖2),要求幼兒認真觀察圖片中的圖案,時間為30秒。然后,幼兒結合自己對圖片的記憶,將手中不同顏色的馬克筆按照原圖片的擺放規則還原,如圖3所示。
在該游戲中,幼兒觀察圖片的環節是幼兒對圖片內容的記憶,而幼兒還原圖片的過程則是幼兒對大腦中留存印記的檢索。幼兒教師若想強化幼兒記憶力的培養,則可以調節記憶的時間或增加不同顏色馬克筆的數量,如將記憶的時間縮短至10秒,在短暫的時間內幼兒需要控制自己的大腦記憶,迅速留存關于該圖片的印記。教師還可以增加紅色、橘黃色馬克筆,提升圖案的復雜度等。
(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指主體對事物的觀察與比較、概括與推理的能力。對于大班幼兒而言,擁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使幼兒在未來的小學階段數學學科學習中游刃有余。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以下兩個活動,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其一,開展“找不同”活動,幼兒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幼兒呈現兩幅存在不同之處的圖片,并要求幼兒觀察和比較兩幅圖,找出兩幅圖片的不同之處。
其二,開展“對應游戲”。游戲①,首先,幼兒教師在多媒體大屏幕上呈現諸多方格,并在方格中繪制小貓圖樣的簡筆畫與小魚圖樣的簡筆畫,提問班內幼兒:“小貓愛吃什么?”其次,幼兒教師向幼兒講述游戲規則,要求幼兒能夠在不交叉的情況下以畫線的方式為三個小貓指明吃魚的路線。最后,幼兒教師鼓勵幼兒在本子上做演示,正確的畫線如圖4所示。在該游戲中,幼兒所畫出的路線是幼兒邏輯思維的呈現,若幼兒能夠畫出正確的線,那么說明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良好。
游戲②,首先幼兒教師準備6個不同顏色的瓶蓋,并在白紙上畫圓,如圖5所示。其次,要求幼兒結合不同顏色瓶蓋所對應的數字,幫助旅行中的瓶蓋找到自己的家。最后,幼兒教師結合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變換不同顏色瓶蓋的擺放位置,如此反復,使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在該游戲中,幼兒幫助旅行中的瓶蓋尋找家的過程就是幼兒邏輯思維運行的過程[3]。
(五)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幼兒教師在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應從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表達兩個維度入手,但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認字數量有限,所以,筆者認為幼小銜接階段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應側重于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你說我猜”的游戲,首先,幼兒教師將班內幼兒兩兩分組,并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選取幼兒較為熟悉的水果、動物、文具等圖片。其次,幼兒教師向班內幼兒講述游戲規則,要求幼兒結合多媒體大屏幕上所呈現的圖片,在不說出圖片名詞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的語言向同伴描述某一事物的特征,由同伴結合語言描述猜測圖片內容。如幼兒A向幼兒B描述蘋果,如“紅紅的”“圓圓的”“樹上結的”等,由幼兒B猜測。然后,幼兒A與幼兒B交替做口頭語言描述。每組幼兒描述4張圖片,每名幼兒描述2張圖片。最后,幼兒教師在各組幼兒開展游戲的過程中為各組幼兒計數,猜測正確次數最多的小組視為勝利。值得注意的是,幼兒教師應注意該游戲開展時間的充足性,保證班內每名幼兒均能擁有口語表達的機會。
(六)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能力是大班幼兒未來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學習中的一項關鍵能力,但大班幼兒識字量不大,這一因素局限了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即便幼兒有識字量的局限,幼兒教師也可以對幼兒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其一,訓練幼兒的視覺追蹤能力,幼兒教師可以開展“笑臉吃豆豆”游戲,為班內每名幼兒發放笑臉吃豆豆圖紙,要求幼兒用線將藍色圓圈連起來越過紅色三角形,并保證連線不中斷。連線演示如圖6所示。該游戲能夠預防幼兒在步入小學階段后閱讀出現跳行、漏字的問題,側重于培養幼兒由左至右的平滑追視能力,為幼兒未來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奠定良好的“追視”基礎[4]。其二,訓練幼兒的視覺關注廣度,幼兒教師可以利用“舒爾特”游戲提升幼兒的閱讀速度,要求幼兒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將圖片中的數字快速地指讀出來,指讀圖片示意圖如圖7所示。由此為幼兒在小學階段閱讀中“一目多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對“學習能力”做出系統的規劃。幼兒教師在培養幼兒學習能力的過程中還需重視各分支能力的合并培養,盡可能借助一個游戲、一個情境培養多個分支能力,為幼兒小學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施文婷.幼小銜接背景下大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J].學園,2022(29):87-89.
巢新宇.幼小銜接背景下大班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策略初探[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4):218-220.
李春霞.幼小銜接中,大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Z1):154-155.
賈宇,黃玉蓉.幼小銜接背景下大班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J].家教世界,2022(21):42-43.
作者簡介:劉曉靈(1991.11-),女,福建福州人,任教于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海峽兒童學園,二級教師,本科學歷,2018年獲福建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第二批)省級優質應用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