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婕妤
【摘? ?要】當前,豐富多彩的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也使得文化消費趨向越來越多樣化,戲曲藝術逐漸被邊緣化。基于此,利用好新媒體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內容的整合性、便捷的交互性,有助于激發觀眾的興趣和共鳴,從另一個角度解決戲曲傳承和發展的危機。
【關鍵詞】非遺戲曲? 新媒體? 視聽互動? 心理需求? 傳播媒介
中圖分類號:J61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3-0183-06
戲曲來源于生活,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和生動載體,蘊含著最樸素的生活感受,是對歷史的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認知,表達著自己的民族性格、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觀眾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決定著戲曲的現實文化選擇。在選擇多樣化的背景下,傳統戲曲由于其表演形式和內容不夠豐富,與現代觀眾的審美心態以及當下的流行元素和網絡文化產生了諸多沖突,導致戲曲演出市場面臨萎縮,觀眾流失,在多元文化的競爭中處于下風。市場關系到劇團的生存狀況,當劇團處于窘迫的市場地位時,就可能出現表演人才斷層、傳承后繼無人的隱患。總體來看,戲曲的保護和傳承面臨重大挑戰。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利用網絡媒體觀看各種娛樂節目、發表自己看法已經成為很平常的事情。網絡媒體可將終端用戶進行無障礙連接,并在各個用戶之間對等地來回傳達信息,達到共享信息效果。網絡媒體快速及時、傳播范圍廣、能發揮觀眾主觀性的特點,給了傳統戲曲一個改變當前市場地位的好機會。戲曲的生命力在于表演和傳承。網絡傳播的特性,加大了戲曲與媒體的互動性,模糊了演員與觀眾的界限。不斷與時俱進,注重現實題材的開發,從生活中汲取優秀文化基因,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的互動融合,創新戲曲活動內容和形式,對保護和發展戲曲有著重要意義。
一、網絡新媒體對戲曲傳播的影響
(一)改變大眾的審美情趣
當前,大眾文化興盛,電視、網絡這些大眾傳播媒介越來越注重大眾的審美情趣,反映他們的生活狀態,以他們的喜好程度和收視情況作為衡量節目成功的重要標準。相對而言,有一定藝術內涵、情趣高雅的傳統娛樂在不斷減少,特別是慢節奏的戲曲,因過于程式化的演出套路,缺乏現代感的布景,成了老套死板加無趣的代名詞。戲曲要更好地生存,需要不斷創新與突破,既要迎合市場口味,利用好高科技影像,結合聲音帶來更具沉浸感的視聽享受,滿足大眾的感官需求,又要堅持平民化的創作理念,形成自己新的風格,關注時事,貼近生活,激勵人們積極向上。
(二)改變大眾的欣賞習慣
近十年來,光纖高速網絡的普及使上網看視頻變得日常化,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已經上傳的戲曲作品,還可以看到戲曲的直播。眾多專業性強、內容豐富、注重用戶體驗的視頻平臺紛紛出現,在網絡交流過程中的戲曲為了滿足觀眾的喜好,戲曲內容逐漸變得大眾化、互動化。
二、網絡新媒體與戲曲的互動策略
繁榮發展廣西的戲曲藝術,人才、理念、資源缺一不可。
(一)深化人才培養,優化交流機制
第一,要重視人才的培養。人才是決定性因素和中堅力量,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廣西傳統戲曲之所以在傳承中出現傳承困難的問題,主要是由于戲曲傳承受市場和人為因素影響大。例如,傳統戲曲傳承相對保守,表演一脈相承,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口傳較多,完整的文字傳承記錄較少,一旦承繼者發生意外,就很有可能造成戲曲的衰落甚至失傳。因此,廣西戲劇院應持續推進非遺傳承人劇目傳承工作,促進基層文化發展和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在演員培訓方面應穩步推進“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工作,邀請專家老師為人才戲曲培訓班、壯劇樂師班、戲曲表演等培訓班授課,讓學員們在戲曲人物分析、戲曲表演技巧、戲曲理論知識等方面得到提升。
第二,要優化交流機制。在演出方面,廣西各級劇團要積極組織各種比賽,提升青年演員的實踐能力,通過參加廣西戲曲青年演員比賽、文化和旅游部的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等,不少演員獲得了省級或國家級相關獎項。如壯劇《百色起義》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網絡展演”,入選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第一批扶持項目成果展示活動。彩調劇《新劉三姐》成功入選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列入2020年全國舞臺藝術重點主題創作作品計劃。壯劇《百色起義》、彩調劇《新劉三姐》共同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創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壯劇《百色起義》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輝煌百年 壯麗史詩”優秀舞臺藝術作品網絡演播。彩調劇《新劉三姐》《劉三姐》參加2021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網絡展演活動。京劇《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參加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網絡展演,全年共計17場網絡展演,觀看人數達2100余萬,受到觀眾廣泛關注和好評。
(二)樹立創新理念,促進互動融合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網絡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內容和技術相互驅動、高度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的創新,將徹底顛覆傳統媒體固有的信息傳播方式。網民的規模增長,自媒體用戶的異軍突起,各類公眾號新興媒體層出不窮,涉及新聞、社交、娛樂、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戲曲宣傳工作要積極順應“互聯網+”新常態,必須樹立戲曲和新媒體融合的新理念,實施技術互補,加強互動融合,拓寬傳播渠道。相比傳統媒體,戲曲節目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更為強大。網絡新媒體可以變“一元單向”為“多元多向”,不斷創新信息傳播的形態、業態和途徑,快速將一個熱門節目以及其在傳播期間引起的各種討論、評價和意見形成輿論,推送到盡可能多的觀眾面前,讓更多的人瀏覽到相應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論點和態度,同時,瀏覽者通過網絡媒介發布自己的相關意見,進而實現互動。這樣的傳播方式,既加快了戲曲創新理念的樹立,又促進了觀眾消費傾向上的變化。一方面,它對戲曲的傳播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使傳統戲曲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頑強生存下來,進入大眾視野并獲得普及;另一方面,它又用商業目的的功利性改造著傳統戲曲,使觀眾對戲曲的感知和觀念產生了巨大改變。戲曲表演從群體性、社會性的活動變成可以躺在家里的自娛自樂的精神享受。人們對看劇的態度已經從基于內容轉變為更注重感官體驗,更喜歡躺坐在自己沙發和床上舒適地看戲,在觀賞過程中可以自由選擇,依據喜好切換自己喜歡的節目。
網絡新媒體的普及改變了戲曲的生存環境,促進了戲曲與網絡媒體的融合。短視頻的異軍突起,讓戲曲從高雅藝術變成了通俗藝術。短視頻的出現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樂趣,觀眾不僅能在網絡上隨時欣賞到戲曲最核心的表演,甚至可以主動參與戲曲表演,體驗其中的快樂。短視頻成為大家自由分享日常生活、社交的重要途徑,觀眾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播者。網絡觀眾規模龐大,更注重對戲曲內容和表演的反饋,會通過主動評論、即時評論、留言私信等途徑表達和表現出來。利用好新媒體的內容集成化、便捷互動和數字化信息傳遞,有助于引起受眾的興趣和共鳴。例如,觀眾在觀看網絡視聽作品時,可以通過播放頁面評論、彈幕評論等社交工具表達自己的感受。此外,評論的互動性、發散性和創造性會激發人們表達情感的熱情,產生進一步思考和參與的興趣。
(三)完善傳播手段,整合媒體資源
戲曲傳承,節目是關鍵,需要優化路徑,不斷增強傳統戲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多年來,為了整合資源,拓寬傳播交流渠道,廣西各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增強媒體融合的全程性。通過建設綜合服務平臺、打通全媒體信息樞紐,優化媒體平臺功能,規范節目加工和協同發布,網絡信息整合,節目反饋收集,把流量向重點劇目傾斜,給予熱門戲海量信息資源、極快的更新速度,并通過愉悅視聽感受以及強大溝通性吸引眾多觀眾。二是把握傳播引導的主動權。在吸引大眾關注、滿足大眾需求、實現大眾消費方面,通過明確意識形態引導,打造主流戲曲陣地。以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為方向,不斷增大關注量,整合資源,在辦好各級劇院的基礎上,形成現代傳播體系。既要加強對網絡傳播的風險跟蹤、監測與反饋,也要及時把握意識形態引導契機,在文化多元、價值多樣、思潮多變的背景下,增強中華民族的“陣地意識”,大力弘揚主旋律,提振精氣神,積極擴大正能量傳播的延伸力,以多元化的傳播策略開拓新市場。三是用好多種媒體融合發展成果。統籌網上網下,大力推進傳統戲曲數字化保護、戲曲文化全媒體傳播,突出輿論引導功能和信息服務功能,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有效融合報紙、影視、網站、社交平臺、移動客戶端等媒介,打造全方位、多樣化傳播渠道,實現宣傳內容最大范圍的有效傳播,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滿足多樣化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要多組織送文藝精品下基層演出等演出活動,讓演員與戲曲愛好者交流互動,觀眾可以與演員直接對話,也可以參與到戲劇演出中來,既穩定鞏固現有粉絲市場,又要贏得新受眾。在保留其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充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的地方性、趣味性和文化價值。例如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展的“高佬傾非遺”項目,通過幽默的真人秀形式傳播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劇、桂劇、彩調劇知識,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這對傳統戲劇來說是一種突破,對戲曲的傳承或許更有啟發作用。
三、網絡新媒體與戲曲的互動實踐
傳統戲曲表演是直接面向觀眾的藝術形式,需要經常交流才會有所進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是傳統戲曲傳承、發展、邁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但是在廣西,由于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每個地方的戲曲較少有與其他地方、其他少數民族戲曲進行交流的機會,受舞臺和場地影響,表演多是在附近村落和城鎮范圍內,且很多是依附著旅游景點存在,受旅游經濟所制約。隨著互聯網的推廣和普及,網絡媒體的特性賦予了傳統戲曲新的傳播方式,戲曲表演不再受劇場和舞臺現場的限制,觀眾能通過手機、電腦間接分散地觀看演出,人在家中坐,看盡古今戲。在不改變傳統戲曲精髓的前提下,針對觀眾娛樂方式多元化、欣賞傾向于“短平快”進行創新改革,成了廣西各級劇院新的使命。一方面,利用網絡視聽創新戲曲的表演形式,借助互聯網技術幫助戲曲擺脫傳統那種過度依賴舞臺和劇場的模式,走數字化道路;另一方面,在內容上加強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欣賞和理解最精彩、最核心的內容。
(一)用網絡加深互動,用視聽提升體驗
一個節目能吸引觀眾,前提就是以人為本,尊重觀眾的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滿足觀眾的心理和審美需求。新媒體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觀眾主體地位和能動性得到釋放,不再想單純做戲曲藝術的接受者,而是想成為有情感和生活共鳴的戲劇傳播者和創作者。因此,各級劇院應合理利用新媒體的視聽手段和網絡傳播方式,在加強服務性、互動性的基礎上,拓寬戲曲傳播渠道,不斷提升受眾的交互感和參與感。如,為了吸引新觀眾,可以把戲曲從舞臺上搬到網絡中,通過小體量的短視頻和直播節目,加強觀眾與演員在直播中的互動。
從當前藝術各門類發展的情況來看,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字展示,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舞美造型或動態影像的成像,是藝術和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在市場化前提下,圍繞廣西戲曲的傳統文化內核,將現代科技元素融入廣西戲曲中,可以使戲曲不再是單一的表演,而是多元化創作的結合。同時,劇目具有的與電影相同的視聽效果以及濃厚的民族特色,能使廣西戲曲的文化符號更清晰、明朗。
(二)用傳統媒體提升權威性,借助新媒體引爆熱點
傳統媒體是引導輿論的權威機構。在新媒體的重塑下,廣西戲曲堅持本土化的傳播內容和審美風格,繼續與光明網、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等官方網絡媒體以及《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廣西日報》等主流紙媒合作,使戲曲事業在政府部門的大力協助下得到了不斷發展壯大。2021年,《人民日報》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展現壯闊歷程 彰顯如磐初心 汲取前行力量》重點推薦報道中報道了反映新農村建設火熱生活的彩調劇《新劉三姐》。
網絡媒體是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之力,與傳統媒體相比,其信息傳播形式、內容與模式更加多元化、豐富化、現代化與個性化。因此,要積極利用網絡媒體擴大宣傳影響力、營造戲曲文化活動的積極氛圍、創新戲曲活動內容和形式、加強活動團隊的專業指導,讓戲曲真正走進群眾生活、不斷擴大廣西地方戲曲的社會影響力。
一是利用戲曲的官方平臺。官方平臺無論是進行新聞傳播還是節目發布,都是傳播內容的外在表現手段,其形式的多樣性還能滿足觀眾的多元化需求。廣西戲劇院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開展了“云”端優秀劇目展播月活動,展播優秀的戲曲節目。如傳統經典劇目壯劇《寶葫蘆》、桂劇《拾玉鐲》、彩調劇《劉三姐》《王三打鳥》等,優秀新創劇目壯劇《馮子材》《牽云崖》、桂劇《七步吟》《赤子丹心》等,讓戲迷們足不出戶就能觀看經典戲劇作品。
二是利用自媒體的特性傳播。自媒體以內容吸引人、互動性強、移動性強等特點廣受歡迎。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規模為9.04億,短視頻網民規模為7.73億,在網民總數中所占比例為85.6%。 短視頻逐漸成為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戲曲愛好者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把自己表演的戲曲上傳到網絡里供大家欣賞,如年輕人最喜愛的文化社區和視頻網站就匯集了大量傳統戲曲資料,形式上既有完整的劇目,也有片段剪輯。通過結合網站上的其他知識講座,虛擬形成生動的欣賞課,可以消除傳統戲曲由于缺乏對觀眾的戲曲知識普及、缺乏互動和引導,難以引起潛在新觀眾興趣和共鳴的弊端。同時,對于新劇的宣傳,又能起到自發的廣泛宣傳,不會引起一些觀眾的反感。
三是利用專業視頻直播網站傳播廣西地方戲曲。專業平臺背靠傳統媒體,有著傳播國家和民族理念,捍衛群眾利益的責任,能及時對觀眾最感興趣、最關心的話題進行真實精確、客觀公正的報道。作為2020年廣西唯一一部入圍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網絡展演的劇目,壯劇《百色起義》登錄快手App進行直播,在影視明星張涵予的傾力推薦下,目前已有1136萬人在線觀看,267萬人點贊。新華網也報道了該劇的在線直播。彩調劇《新劉三姐》在北京演出期間,國家大劇院聯合快手App、文藝中國對該劇進行了線上線下直播。2020年,彩調劇《新劉三姐》和壯劇《百色起義》于“七一”前夕參加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第一批扶持項目成果展示活動,登錄“抖音”App進行網絡直播。壯劇《我家住在銅鼓嶺》作為廣西唯一一部入選2020年全國基層戲曲院團網絡會演的劇目,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上線全劇視頻,并同時在快手等App上作為該活動的首播劇目進行全劇視頻直播。此外,京劇《不孤塆》、桂劇《七步吟》也分別在北京和海南的活動中通過各類手機直播App播出。通過網絡視頻直播展示廣西優秀地方戲曲,將進一步拓寬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擴大其影響力。
(三)用新媒體手段定位受眾,提升互動精準度
網絡媒體信息的雙向傳播成為可能,受眾既是內容的接收者,也是節目的傳播者。新媒體時代,視覺至上。網絡視聽內容的呈現和傳播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媒體可以借助無線網絡等新的技術手段,通過和用戶的互動,實現對受眾的細分管理,做到非常精準的用戶定位。老一輩觀眾認為內容比形式更重要,只有內容才有助于提高人們的審美。他們對充滿視覺和聽覺享受的各種節目特別敏感。新一代戲曲觀眾在網絡媒體的陶冶下習慣了視聽盛宴,更注重身心感受,利用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在線觀看各種影視作品藝術節目,已經成為他們日常娛樂與休閑的主要方式。網絡視頻消費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感受與互動成為他們戲曲美學的核心要素。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的一檔沉浸式戲曲研學創演節目《拿手好戲》打破了傳統戲曲的學習方式,通過沉浸式設計穿越古今體驗戲曲世界的傳奇往事,以闖關謎題設計鍛煉戲曲的唱讀作和手眼身法,呈現和保留傳統戲曲的核心,創新傳統戲曲的舞臺表現,讓其看上去充滿電影質感,大大滿足了觀眾的幻想和追求,為傳統戲曲的網絡良性傳播與互動、為戲曲與文化的互動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對于戲曲市場的振興來說,利用碎片化傳播可以最快速度和最高效率向最廣大的受眾傳遞傳統戲曲信息,使觀眾多視角、多形式了解傳統戲曲。而加強與觀眾的即時互動,提高舞臺背景的科技感,可以讓戲曲在觀眾心目中確立“視覺霸權”的地位。
戲曲市場有著依賴性,沒有觀眾就沒有戲曲。觀眾對于戲劇的審美需要,根源于人的審美需求。每個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喜好,有對自己所處文化環境的認同感,從而在戲曲的欣賞和選擇上有著一定的固定性。廣西的戲曲種類很多,壯劇、彩調劇、桂劇、邕劇每一種劇種都有自己鮮明的技巧和獨門絕活,都有著龐大的市場和受眾,因此,在策劃和創作劇目時,要充分保留各種戲曲的地域性特色。網絡給了觀眾更多的選擇,卻并不能直接決定觀眾的興趣。在現代社會多元化選擇中,如果不能出類拔萃,就容易流失觀眾。新媒體的一大特征就是信息傳遞的個性化和精準性。隨著信息的傳播向著快捷、多元的方向發展,受眾獲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內容更全、選擇范圍更廣,當觀眾在網上面對多元文化選擇的困惑時,更容易被真實感和表演的近距離接觸所吸引。戲曲的發展可圍繞某一主題,打造品牌化發展模式。2022年,5名“00后”女生組成“上戲416女團”,將京劇演唱融入現代音樂,演繹出清新爽朗的歌曲。到目前為止,他們的京劇相關視頻已經獲得了超過2000萬個贊。許多年輕人在看完視頻后主動學習京劇,成為了京劇迷。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傳統戲曲的主要傳播渠道就是網絡。據抖音發布的《2021抖音非遺戲劇數據報告》顯示,“90后”和“00后”觀眾在全國范圍內在線觀看非遺戲劇相關視頻的人數占到了50%以上。“年輕人成聽戲主力”。因此,要想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廣西戲曲,就需要實現內容精準,使戲曲內容從“有意義”向“有意思”轉變。要提高新媒體在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方面的吸引力,創新話語體系,讓基本原理變成生動道理。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的節目《拿手好戲》,通過學員身臨其境的“真學、真練、真感悟”,讓更多的傳播者、傳承者聚集到戲曲發展中來,讓潛在受眾關注并讓青少年喜歡上傳統文化,展示了傳統戲曲之美。通過觀看學員對戲曲的研學過程,觀眾打破了對戲曲的認知壁壘。很多年輕觀眾從一開始擔心自己“看不懂”,到如今真心喜愛,真情實感地互動、推薦,都為戲曲的傳承帶來了全新氣象。
近年來,隨著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力度的提升,特別是網絡傳播的快速發展,包括傳統戲曲在內的傳統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也為喜愛傳統戲曲的年輕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大量演出資料被分享,許多過去罕見的歷史資料被發掘,各種對傳統戲曲固有看法的反思,客觀上推動了傳統戲曲的理論建設,這些都對提升觀眾的參與度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網絡,讓觀眾參與戲曲,與演員產生更多的互動,能讓大家更深入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不僅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對于促進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更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邵振奇.傳媒視野下戲曲傳播的觀念定位及產業化探究[J].新聞戰線,2014(11):165-166.
[2]王春陽.論新媒體時代傳統戲曲傳播的碎片化[J].戲曲研究,2015(03):59-67.
[3]胡穎,劉荃.戲曲網絡傳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戲曲藝術,2016(02):1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