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毓 杜宇峰
摘 要:我國農業資源豐富,各類農業研學旅行基地分布廣泛,是開展農業研學旅行活動的重要場所。本文在分析農業研學旅行基地開發現狀和作用的基礎上,將農業研學旅行基地劃分為9種類型,并提出相應的產品開發策略,以期為各類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產品開發和農業資源的教育旅游功能拓展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農業;研學旅行基地;類型;產品開發
我國農業研學旅行是隨著“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研學旅行”“休閑農業”“勞動教育”“學農實踐”“食農教育”等農業、旅游、教育活動的發展而出現的。近幾年有關部門出臺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教材〔2020〕4號)、《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農產發〔2020〕4號)等相關文件中,提出農業與旅游、教育等深度融合,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在農村地區建立學農實踐基地等指導意見。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各市場主體進行了積極探索,依托農業資源建設了一批中小學生農業研學實踐基地。但就目前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和成果來看,農業研學旅行尤其是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研究鮮見,亟待關注和探索,以拓展農業農村的產業業態、功能和價值,通過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產品開發促進農業農村發展。
一、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開發現狀
根據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有關“研學旅行”內涵的闡述,并結合農業產業特點,可以將農業研學旅行定義為以大中小學生為主體,以拓展農業認知、感悟鄉土情懷、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目的,依托農業產業鏈、農村生態環境、農耕歷史文化、農業設施景觀、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民生活習俗等資源,融品德教育、勞動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內容為一體,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主題實踐活動。由此可見,開展農業研學旅行活動,必須具備富含研學課程資源、配備接待服務設施、滿足教學正常運行的場所,即農業研學旅行基地。農業研學旅行基地是具有豐富的農業研學旅行課程資源和完善的接待服務設施、農業教育教學設施,服務大中小學生,開展農業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場所。
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等文件的指導下,各地進行了“農業+研學”的積極探索,建立了一批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國家及地方教育、旅游行政部門和行業組織也評選并向社會公布了一系列與農業相關的國家、省、市級研學基地。這些農業研學旅行基地以農業為主題,是農業研學旅行活動開展的依托和保障,對農業研學旅行意義重大。
2017年、2018年,教育部公布了兩批共581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其中不少是與農業相關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例如,以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華東智慧灌溉科技推廣示范基地等為代表的農業科技推廣單位,以全國農業展覽館等為代表的農業主題博物館,以廣東廣墾熱帶農業公園等為代表的農業公園等。
原國家旅游局《關于公布首批“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的通知》(旅發〔2016〕8號),公布了20家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其中,廣西桂林市龍脊梯田景區、四川成都市都江堰旅游景區、河南安陽市紅旗渠景區、安徽宣城市中國宣紙文化園等多家景區開展農耕文化、植物辨識、農業水利工程、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研學內容,成為優質的農業研學旅行基地。
二、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作用
(一)促進農業農村發展
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開發和建設,依賴于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產業基礎、農耕歷史文化、農業科技知識等,通過開發這些農業資源,可以豐富農業農村產業形態,提高消費者對農業農村的興趣,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下鄉入村,以此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同時增加農業農村領域勞動力就業崗位。農業研學旅行的持續發展,對自然人文環境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夠不斷促進農村加快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美化生態環境、凈化鄉風民俗、優化治理體制、提高農民收入等,從而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運營和推廣,有利于引導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培養全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少年的農業情懷,促進優秀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體驗鄉村生活習俗、農耕節慶活動、農業生產活動等,可以吸引更多的研學旅行活動參與者、青少年、返鄉創業者等來到鄉村、發展鄉村。
(二)開辟農業教育場所
農業研學旅行引導研學對象走向鄉村、走向田園、走向牧場,對豐富的農業文化、物產等進行直接的接觸、觀察、體驗等。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為研學對象提供了適宜的場地、設施、課程、師資等必要條件,開辟了“新教室”“新課堂”“新校園”。在農業研學旅行基地開展農業研學實踐活動,實質是接受體驗式、情景式教育,滿足研學對象教育、體驗、鍛煉、審美等多重需要,是開展農業教育的重要場所。
無論是主要承擔著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研發等核心任務的農業相關園區、基地,還是以接待游客為主的景區,通過所在區域農業資源的挖掘和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開發,可以讓更多的企事業單位成為農業教育場所,承擔農業教育功能。
(三)拓展農業產業業態
通過農業與教育相關產業的融合,將農業研學旅行培育成農業新業態,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和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業在產業融合發展中升級增值。鄉村、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研院所、農科院校等都可以成為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研學對象走進農業研學旅行基地,就能夠與農業工作者一起“親執耒耜,躬務農桑”,體驗融勞動教育、生涯教育、自然教育等于一體的農業研學旅行活動。
在不斷開發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基礎上,還可以將區域內的多家農業研學旅行基地串聯在一起,形成農業研學旅行線路,將業態融合推向深入。例如,“南昌·鳳凰溝—南豐·蜜桔展覽館·水南國禮園·觀必上樂園—廣昌·姚西·蓮花科技博覽園·荷源景區”就是把以高科技農業為特色的鳳凰溝景區、以蜜桔為特色的南豐縣、以蓮花為特色的廣昌縣等串聯而成的一條5~6天的特色農耕研學線路。
三、農業研學旅行基地的主要類型及產品開發策略
(一)農業科技型
農業科技型研學旅行基地以科研設施為“教室”,以密集的高新農業技術為特色“教材”,以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農業生產等為主要內容,向研學對象提供農業研學科普教育,是研學對象了解農業產業發展動態、體驗前沿農業科技的場所。農業科技型研學旅行基地主要以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為依托,代表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例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科技展示園、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創新園等。
在農業科技型研學旅行基地,應讓研學對象親自參觀工廠化、智能化的生產基地,直觀感受科技對于農業發展的作用,探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體驗從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標準化生產到農產品加工、營銷、物流等各種形式的智慧物聯網絡系統,感悟科技對于農業的重要作用。例如,組織研學對象走進“智慧農業云平臺”控制室、物聯網智能溫室大棚,觀察分析如何實現“一鍵”智慧灌溉、智慧施肥、智慧控溫、智慧種植,使其深刻感受農業科技的神奇,從而激發研學對象的求知、探索熱情。
(二)農業產業園區型
農業產業園區型研學旅行基地是以農業特色產業生產環境、生產設施、加工工藝、經營活動、優勢產品、田園風光等農業資源為載體,以主導產業為主題,以形式多樣的體驗性研學活動為主要內容,提供研學旅行服務的農業研學旅行基地。例如,潛江市龍蝦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杭州千里崗茶園等,以龍蝦、茶葉等主導產業為依托,開展農業研學旅行活動。
在此類基地,應為研學對象提供可以深度體驗的農作物耕作、花草果蔬種植、畜禽魚蝦飼養、農場現代經營、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服務等研學活動的產品,讓研學對象參與農產品產業鏈全過程,享受從育種、播種、管理到收獲、銷售的農業勞動樂趣。例如,重慶君蘭天下生態文化園依托園內的蘭花園藝農莊區、蘭花認知園區,將生態種植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設計“傳承華鎣山文化之魂 弘揚幽蘭君子之風”為主題的研學課程,使得產品內容更加豐富。
(三)親子農園型
親子農園型研學旅行基地主要面向子女成長期城市家庭,是在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的基礎上延伸開發的,滿足體驗農耕文化、鄉野生活和開展親子研學旅行活動等需要的農業主題園區。親子農園型研學旅行基地大部分處于城市周邊,交通便利,孩子在此親近大自然、釋放天性,獲取農業勞動知識和樂趣,也有助于父母放松身心、緩解壓力,同時具備了參與主體的雙重性與活動內容的互動性。例如,上海前小桔創意農場、河南鄭州童鄉親子農場。
親子農園型研學旅行基地可在原生態的環境中,結合主題設計并配備非城市化的設施、寓學于樂的器具,建設有一定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的研學科普解說系統,除了在節假日吸引親子家庭等小規模群體,還可以在工作日承接學校、機構等組織的集體研學活動,提升基地的使用效率和經營效益。
親子農園型研學旅行基地的農業主題各不相同,有蔬菜、水果、家畜、食用菌等農業主題,開發產品時可根據主題設計科普體驗、果蔬認養、動物互動、鄉土游戲等農業農村相關的研學活動內容,將農業和人之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性、親密性和情感聯系體現出來。
(四)生態農園型
生態農園型研學旅行基地是采用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環境保護、科技示范、科普研學、休閑觀光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農業園區。
生態農園型研學旅行基地的產品開發可利用多種生物間的共生關系,展示不同物種間的能量和物質轉化,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在基地內形成生態循環,從而體現生態農業的教育價值,并結合基地特色農產品開發具有生態理念的主題研學產品和線路。例如,廣西桂林市和記生態農莊依托自有的土地改良、水環境治理、再生能源利用等體現生態循環理念的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開發了蚯蚓肥生態種植、生物物理滅蟲、灌溉水質凈化等內容的生態農業研學產品。
(五)民俗村寨型
民俗村寨型研學旅行基地依托古老村落、歷史街巷、傳統民居、民俗文化、人文遺跡、自然山水等資源,對民族或地方特色民俗文化、風情、景觀等進行集中展示,是民俗文化積淀及聚落特征明顯的自然村或行政村。
民俗村寨型研學旅行基地在村寨風貌、歷史文化、特色產業、習俗節慶等方面的研學資源豐富,體現了村寨所在地域或當地族群的社會文化特色,是傳承和弘揚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如山西喬家堡村、福建上坪村、廣西東漓古村等。開發民俗村寨型研學旅行基地的產品,就是要讓研學對象走進一座座活態的“鄉村民俗博物館”,在基地觀賞、體驗、探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元素與優秀基因,懂得保護歷史遺存和文化根脈,激發研學對象尤其是中小學生對鄉村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六)農業展館型
農業展館型研學旅行基地是通過宣傳黨和國家“三農”方針政策,傳承中華農業文明和弘揚農耕文化,展示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和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普及農業知識、展銷名優特農產品等,開展研學科普、社會教育、科技交流等活動的陣地和窗口。
農業展館型研學旅行基地依托不同類型的農業展館,可按照規模和性質分為綜合性農業展館(中國農業博物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等)、專題性農業展館(隆平水稻博物館、東方紅農耕博物館等),按照展出時長分為常設展館、臨時展館,按照展陳方式分為實體展館、網絡展館。無論何種類型的農業展館,在開發研學產品時,不但要根據研學目標和對象,深入細致地研究和篩選室內展柜中的文物、資料等展品內容,還要充分開發實現仿真場景和模擬情景,以供研學對象參觀學習,同時也要設計參與性項目,甚至在室外展區開展農事體驗活動。如果開放了線上展館,可以利用線上展館進行研學活動行前內容的設計,充分發揮農業展館的各類研學資源優勢。例如,中國農業博物館除了室內基本陳列,還有在線農展館、數字農博館,以及古代傳統農事園、現代科學農事園等2個室外展園,甚至還有青少年農業科普館,館內設有虛擬插秧、天籟之音、水質保護搶答等互動設施,讓青少年在“好看又好玩、動手又動腦”中了解農業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熱愛科學、熱愛農業的志向,激發青少年科技創新意識和對未來農業的暢想與期待。
(七)農業科教型
農業科教型研學旅行基地是以加快實施“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為宗旨,依托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綜合實踐學校、勞動實踐中心等開展研學、科普教育的基地。農業科教型研學旅行基地具有突出的科教實力和科普功能,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科普場館、教學實訓設施等開展農業研學旅行活動。例如,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相思嶺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是設在農業科研院所、農業職業院校的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農業科教型研學旅行基地除了農業研究、科技創新、試驗示范、成果推廣,本身就具有科普教育、人才培養等功能。可以利用基地的農業科教人才優勢,選聘科教人員擔任研學旅行產品研發人員或研學旅行指導師,直接參與研學產品設計,避免其他人員開發產品時對基地資源不熟悉和對農業科教不專業,保證農業研學旅行產品的質量。另外,農業職業院校的涉農專業實訓基地,農業職業特色鮮明、實踐教學設施齊全,非常適合開展農業研學實踐活動,在產品設計時可作為開發重點。
(八)特色小鎮型
特色小鎮型研學旅行基地是以農業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為依托,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產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農業研學設施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產城一體、區域融合發展的新型城鎮。
此類研學旅行基地在開發產品時,應依托小鎮的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結合當地的農業特色產業、文化底蘊、旅游資源等進行開發設計,讓研學對象通過全面了解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及鄉土風情等,增長見識,體驗鄉情。例如,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依托大樂嶺茶園、中明生態農場、鹿鳴谷等農旅資源開發茶文化、農耕文化、動物飼養等主題研學產品。
(九)美麗新村型
美麗新村型研學旅行基地是經過美麗鄉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等項目建設,具有較好的鄉村風貌,或處于農村改革前沿,產業基礎好、產業鏈較完備、經濟發展較好的農業新村。
美麗新村型研學旅行基地蘊含豐富的研學旅行資源,在開發產品時,要通過真實的奮斗故事、現實的發展成就等向研學對象突出展現不同時代農村的發展變化,讓研學對象體驗鄉土鄉情,理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例如,走進杭州市湘溪村全面了解該村的歷史遺韻、特色產業、群眾文化、農耕與民俗等,就會體會到國家對農村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及湘溪人民共建家園所展現出來的勤勞、開拓、進取精神。走進佛山市紫南村參與農耕文化、家風家訓等主題研學活動,追尋紫南村變遷史,就會體會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巨大成就和鄉村振興的喜人成果,培養研學對象建設和美鄉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6)[2022-12-22].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通知[EB/OL].(2020-07-09)[2022-12-2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7/content_5527720.htm.
[3]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EB/OL].(2016-12-02)[2023-0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4]趙慧.鄉村旅游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構建[J].農業經濟,2022(12):101-102.
[5]顏毓,邱林,張振道.“1+X”證書制度下農業研學旅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廣西教育(高等教育),2021(12):129-133.
[6]林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規劃設計與打造要點[J].中國房地產,2018(29):48-50.
[7]“和記”綠色之路[N].中華工商時報,2017-07-27(03).
[8]覃小華,李星明,陳偉,等.長江經濟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地域空間格局與影響因素[J].人文地理,2022(03):118-130.
[9]王秋雅.“體驗式旅游”視角下鄉村民俗旅游的開發研究[J].農業經濟,2022(11):66-68.
[10]青少年農業科普[EB/OL].(2017-11-01)[2023-01-02].https://www.ciae.com.cn/detail/zh/30.html.
[11]謝巧生,田偉東.福建省研學旅行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J].江蘇商論,2021(12):48-56.
[12]張振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現代農業特色小鎮設計探索:以廣州種業小鎮為例[J].建材與裝飾,2018(07):104-105.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