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國 周志芳 楊瑞清
【編者按】
1993年,江蘇省教委印發了《關于在蘇南地區組織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試點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在全國率先提出實施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今年,適逢江蘇教育現代化建設30周年,本專題約請了江蘇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彭鋼撰文,以江蘇教育現代化親歷者和推動者的身份厘清了江蘇教育現代化的探索與貢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陸岳新從監測評估的視角呈現了區域教育現代化的江蘇實踐與創新,馬曉燕、洪港梳理總結了江蘇教育現代化30年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江蘇省教育廳原副廳長朱衛國,蘇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蘇州市教育局局長周志芳,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楊瑞清以筆談形式,從不同視角回顧了江蘇教育現代化30年的發展進程。
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江蘇實踐
朱衛國
1993年,原江蘇省教委印發《關于在蘇南地區組織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試點的意見》,正式在一個區域提出教育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并且以工程形式有組織地實施。時至今日,30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江蘇教育現代化取得輝煌成就,成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實踐樣本。
1992年蘇南地區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這一歷史任務。當時,江蘇省教委的領導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完成“兩基”后的教育朝什么方向發展,應該提出什么目標要求。大家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調查研究我省教育現狀,并對教育發展進行國際比較,借鑒和運用現代化理論,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構想。經過學習分析大家一致認為,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教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所達到的一種較高水平狀態,是傳統教育在現代社會的現實轉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條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在內的教育整體轉換運動。而教育現代化的實質和核心是人的素質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在一個區域是可以率先實施和推進的。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要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同年,我省開展了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蘇南地區教育發展研究”,在研究基礎上制定了《關于在蘇南地區組織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試點的意見》,確立了教育現代化發展戰略,開始探索教育現代化建設工作。當時在全國是創舉。
江蘇教育現代化的實施持續進行了30年,縱觀這30年的歷程,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探索過程。20世紀末,主要進行以改善辦學條件為重點的教育現代化探索;21世紀初,主要進行以提高教育水平為重點的教育現代化探索;進入新時代,主要進行以高質量發展為重點的教育現代化探索。從實踐走向更高實踐,我省對教育現代化內涵、特點、本質的認識更加深刻、科學,從而使江蘇教育現代化的目標更高、內容更廣、力度更大。現在,教育現代化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目標。江蘇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更高標準的普及教育,提供更為豐富的優質教育,建成更加先進的教育設施,構建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實施更有成效的社會服務。江蘇教育追求領先性、國際性、可行性的目標,高水平發展15年基礎教育,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全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現代化教育強省。
作為江蘇教育現代化的經歷者、參與者、推動者,我從30年的實踐中體會到,推進教育現代化一定要在黨委政府領導下強力推進,一定要分類指導、分步推進,一定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一定要有目標引領,加強督導、評估,一定要邊實踐、邊研究、邊完善,一定要更加突出培養現代化的人。
愿江蘇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道路上繼續率先、走在前列。
(朱衛國,江蘇省教育學會會長,江蘇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巡視員,研究員,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綜合實踐活動專業委員會主任)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高標準建設現代教育強市
周志芳
教育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也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江蘇省教育廳、蘇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蘇州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定站穩人民立場,著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更快速度、更高效率、更可持續推進著教育現代化發展。1994年,蘇州在全省率先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1996年,蘇州市政府正式頒布《蘇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實施綱要》,為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遵循。2007年,蘇州率先在全省整體通過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
30年來,蘇州教育現代化發展步履堅實、碩果累累。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全國職業教育高地城市、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等一系列改革試點試驗項目相繼落地蘇州,南京大學蘇州校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等落戶蘇州,為蘇州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奠定了良好基礎。
30年鑄魂育人,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得到不斷加強。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市縣兩級黨委均成立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將蘇州作為唯一地級市信息聯系點。在全省率先建立“市領導聯系在蘇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全市26所獨立設置高校實現馬克思主義學院全覆蓋。全面完成中小學校黨組織關系隸屬縣級市(區)教育工委(黨委)工作,扎實推進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園丁先鋒”黨建品牌引領作用,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30年傾情民生,教育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實現全面提升。堅持用心、用情、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9年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結果顯示,蘇州公共教育領域滿意度得分全省第一、全國第三,位居15個GDP萬億元以上城市首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905所學校、221萬學生,學前幼兒入學率100%,義務教育學生入學率100%、鞏固率100%,高中段學生毛入學率100%,隨遷子女積分入學準入率81.89%,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5.52年。出臺全國首部關于終身學習的地方性法規《蘇州市終身學習促進條例》。
30年改革發展,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發展獲得積極成效。堅持向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目標大步邁進,1998年,率先成為全國首個普及高中段教育的地級市;2013年,率先成為全國首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積極落實國家“雙減”政策,全市實現課后服務義務教育學校對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出臺《蘇州市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依托省名師空中課堂蘇州分中心——蘇州線上教育中心,實現線上課程資源“全名師、全學段、全學科、全過程、全免費”和縣域全覆蓋。
30年開放創新,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全新進展。堅持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城市發展共生共榮,2004年,率先成為全國首個普及高等教育的地級市;2012年,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成為全國首個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2020年,啟動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樣板建設;2021年,被教育部列為國家職業教育高地建設城市;2022年,C9高校在蘇州全部實現了重大布局;2023年,研制出臺《關于深化全市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30年引育并舉,教育師資人才隊伍建設邁上更高臺階。堅持把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實施名校優才計劃,推進教師招錄改革,吸引更多優秀青年人才來蘇從教。優化實施“姑蘇教育人才計劃”,出臺關愛激勵教師十條措施,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擦亮“人到蘇州必有為”金字招牌,教育“人才家底”積厚成勢,現有國家教學名師4人,在職教師中有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4人、“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7人、省特級教師330人,高層次人才數量全省領先。
新征程上,蘇州教育堅持“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辦教育,不斷豐富“全納、公平、優質、適切、開放”的蘇式教育新內涵,面向2035持續提高教育現代化發展層次,打造“蘇式教育”與城市發展交相輝映的現代教育強市,為教育強國建設的江蘇實踐貢獻蘇州樣本。
一是堅持“一心向黨”,擦亮教育現代化黨建工作底色。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推動大中小學校基層黨建工作全鏈條加強,將政治標準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各方面,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健全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全面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深化完善市領導聯系在蘇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組建在蘇州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聯盟協調共進,提升“園丁先鋒”黨建特色品牌內涵,找準黨建與教育教學、教師隊伍建設等的結合點,堅定不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
二是堅持“一心為民”,堅守教育現代化服務人民初心。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貫穿始終,讓學前教育更加優質普惠。擴大盲聾、培智學校資源,籌建孤獨癥專門學校,保障每一位特殊兒童就學。保障隨遷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引導規范民辦義務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普通高中市域統籌,優化全市普高布局規劃,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加強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深入推進“雙減”工作,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優化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格局,建設百所“家門口的老年大學”,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三是堅持“一心強國”,匯聚教育現代化三位一體合力。立足科教融合創新階段性經驗,持續探索“科創牽引、產教融匯、開放合作”的蘇州形態,以科創牽引推動高校、企業、機構、人才、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貫徹落實《關于深化全市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優化蘇州高校空間布局,調整學科專業設置,支持企業借助高校力量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創新孵化器,構建新興產業集群式創新生態圈。緊抓昆山杜克大學獲批全國首批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機遇,推動對外科教合作向全市域拓展,支持蘇州工業園區建設科教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和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充分放大“三位一體”乘數效應,賦能“產城人”深度融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四是堅持“一心育人”,建強教育現代化人才師資隊伍。深化“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保障教師編制剛需。推進“姑蘇教育人才計劃”,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力度。深化教師隊伍專業發展體系建構,更加注重教師日常教學模式的轉型升級,在教師培訓中強調創新人才培育所亟需的引導式、啟發式、激勵式、導師式教學技能掌握,構建新秀計劃、菁英計劃、卓越計劃三大梯隊培養體系,優化中小學教師專業素養競賽。落實《蘇州市關愛激勵教師十條措施》,健全教師榮譽表彰制度,推進教師減負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加速推進教育現代化,奮力建設高標準現代教育強市,為江蘇不斷提升教育強省建設水平、筑牢奔赴“強富美高”的教育之基作出蘇州新的更大貢獻。
(周志芳,蘇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蘇州市教育局局長)
突圍·超越·共享
楊瑞清
我1981年開始在南京市江浦縣五里小學任教;1985年我所在的學校被更名為南京市浦口區行知小學;1994年,我們以小學為依托,開辦了服務城市學校體驗鄉村生活的行知基地;2015年,我們以行知小學為龍頭組建了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42年來,我一直在這所學校工作,是江蘇教育現代化的親歷者、貢獻者,更是受益者。站在江蘇教育現代化30年氣勢恢宏的背景下,回顧學校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感慨萬千。
爭取實現“一無兩有”,渴望留住骨干教師,是我們在推進教育現代化之前的狀態。剛開始工作時,我就常聽到“一無兩有”這個詞,并不是太理解。1985年我開始做行知小學校長后才發現,那時做校長的一個突出的心愿就是實現“一無兩有”。“一無”就是校校無危房,“兩有”就是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凳。校長還有一個心愿是留住骨干教師。那時在農村學校工作表現好的,通常是要調到城里教書,或者提拔當干部。
學會成長,學會聯合,學會賞識,我們在教育現代化之路上實現突圍。面對留不住骨干教師的困擾,我們學會成長,躬于實踐,勤于讀書,善于交友,樂于動筆,決心讓成長的速度遠遠大于流動的速度,逐步形成了一支有情懷、有擔當的“真心良師”隊伍。面對辦學條件差、教育資源少的困擾,我們學會聯合,多方整合辦學資源,促成村民集資為學校異地新建,與城市學校聯合開辦行知基地,爭取政府投入,于2002年建成徽州民居風格的典雅的教學樓,周邊8所村辦小學并入行知小學,建成了迷人的“生態校園”。面對學生主動性、積極性不強,學習質量不高的困擾,我們學會賞識,既欣賞盛開的“鮮花”,又善待遲開的“花苞”。達成被愛,讓每個學生成為愛的聚焦;引導施愛,讓每個學生成為愛的源泉;啟發自愛,讓每個學生成為愛的堡壘,開發了“生長課程”,構建了“生機課堂”。十年磨一劍,我們在教育現代化道路上,走出了困境,實現了突圍。
中小幼銜接,家校社協同,校內外互動,國內外交流,鄉村學校也可以在教育現代化賽道上實現超越。2012年,南京市教育局將行知小學確定為首批“教育現代化示范學校”。又一個十年拼搏奮進,行知校園占地面積擴大到300畝,建筑面積達到6萬平方米。當年農民集資建成的四合院老校舍被完整保留下來,成為學校的對外交流中心。這個四合院占地9畝,占新校園總面積的3%。江蘇教育現代化工程推進20年,我們的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照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學校的辦學樣態呈現出4個鮮明特征:一是形成了中小幼銜接的良好局面。2011年,行知小學附屬幼兒園建成專屬教學樓,擴展到9個班;原建設鄉中學遷入行知校園,更名為行知中學。二是強化了“大教育”意識。學校推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更加注重落實家校社協同的育人舉措。三是完成了行知基地擴建工程。學校的接待能力擴大,可同時入住2000人,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授予“校外活動示范基地”,形成了校內外互動的更加強大的育人合力。四是形成了國內外交流的生動局面。學校成為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基地”、江蘇省“華文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上千名境外師生開展中華文化體驗活動。鄉村學校不僅可以讓本地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而且可以讓這些好的教育資源造福社區、反哺城市、輻射海外,我們很自豪。
扎根鄉土文化,深耕行知教育實驗,構建大情懷育人體系,鄉村教育現代化探索品牌實現共享。2015年,我們組建了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申報了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當代生活場景下的‘教學做合一新探索”,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在教育現代化建設上邁出了新的步伐。行知學校扎根鄉土文化,先后開辦了107個行知班,開展了22個項目學校層面的探索研究,走出了一條以“關懷生命,關注生長,關切生機,關心生態”為內涵的行知教育實驗之路,構建了以弘揚愛滿天下精神培養人的大情懷育人體系。2021年,學校申報的“大情懷育人:扎根鄉村40年的行知教育實驗”項目,獲得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22年申報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從而成為江蘇教育現代化的響亮品牌,引發了廣泛關注,形成了突出的共享價值。
2008年,91歲高齡的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將軍走進我們的現代化校園,為我們揮毫寫下蒼勁有力的校訓:還能更精彩。15年來,這個校訓激勵我們在教育現代化道路上不斷突圍,努力超越,積極共享。我們深知,貫徹落實《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成教育強省,任重道遠,使命光榮。實現“川流不息的現代化”,培養“長久的現代人”,是陶行知先生奮斗一生的目標。我們堅信繼續走在行知路上,深入開展行知教育實驗,教育現代化,還能更精彩。
(楊瑞清,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育人楷模)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