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無錫市僑誼幼兒園立足幼兒人格教育的實踐探索,聚焦以評價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研究,于2021年成功申報了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關懷幼兒成長‘微評價的區域協同探索”。該項目強調關懷幼兒生命成長,研制了一套評價指引,構建了一個評價流程,創生了三種評價方式,形成了具有人格教育特色的評價體系,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同時,項目以區域課程改革重點推進為陣地,協同區域內三家園所,構建項目研究、團隊生長和鏈條管理等協同模式,推動區域教育改革的高質量均衡發展。
摘要:幼兒評價要以促進人的終身發展為導向。構建科學的幼兒成長評價體系才能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育人功能。以無錫市僑誼幼兒園為核心的區域學前教育發展項目協同組從科學、準確把握幼兒成長發展關鍵特質,研制幼兒成長評價指引,創新評價方式,建構教師研修模式等方面構建幼兒成長評價體系,融合區域協同發展樣態,推進區域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幼兒成長;教育評價;區域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14-0031-04
教育評價改革是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的關鍵環節。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教育部印發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等政策文件。幼兒成長評價是幼兒教育評價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有效轉變教師評價理念,提升教育評價質量,構建可操作、本土化、人文化的幼兒成長評價體系,無錫市僑誼幼兒園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架構區域學前教育發展項目協同組,以區域課程改革為切入點,展開了一系列區域協同推進的實踐探索。
一、研究背景
教育評價對生命的完善具有積極的意義, 它根植于人的超越性本質[1]。樹立科學的評價導向,才能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需求
《方案》指出,現階段我國的教育評價實踐中存在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2],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評價理念的偏差。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以促進人的終身發展為導向,關注幼兒生命成長的過程。諾丁斯提出的關懷教育理論主張尊重學習者的生命,珍視他們的體驗和感受,強調關系主體間的關懷連接[3],為教育評價理念的生長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幼兒成長評價應從教育本真出發,根據每一位幼兒的需要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聯合幼兒同伴、家庭、社區,建立并維護充滿溫暖、人性、人文的師幼關系,從而營造和諧的教育評價生態。
(二)推進課程改革的需求
為進一步提升園本課程質量,完善幼兒人格發展課程體系建構,幼兒園聚焦幼兒人格發展評價這一關鍵環節,積極落實區域課程改革的相關規劃,破解課程建設難題,幫助教師尋找教育評價實踐的支點,為區域評價改革的具體實施提供案例參考。基于推動本土化學前教育發展的教育評價改革實踐探索勢在必行。
(三)區域協同發展的需求
“協同”指在一定條件下,系統中各要素或各子系統通過相互作用產生協同效應,形成自組織結構,從而優化整體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推動整體系統有序發展[4]。無錫市僑誼幼兒園作為梁溪區的龍頭品牌示范園,在區域教育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幼兒園聯合區域內兩所公辦園和一所民辦園,架構項目研究協同機制,深化幼兒成長評價體系的開發與應用,試圖為區域協同推進課程改革提供范式。
二、頂層設計
為保證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可行性、可持續性,我們需要明確評價改革的重點目標并建立清晰的實踐邏輯。
(一)聚焦重點目標
基于現有的幼兒發展、評價實施、課程體系、區域建設等實際情況,以問題的研究與解決為導向,幼兒成長評價體系有三方面的重點目標:第一,厘清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特質,明確幼兒培育方向,形成具有關懷意蘊的評價模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第二,深化評價內涵,明晰關懷幼兒成長評價的價值與意義,形成評價的方法策略,提升區域學前教育質量;第三,建構區域協同研修模式,喚醒教師的教育智慧,提升教師的觀察與評價能力,使之內化為最真實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促進區域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二)明晰推進思路
幼兒成長評價體系的構建遵循“問題聚焦—理性思考—主題研究—運用實施—評價反饋—修正完善—實驗園驗證—調整優化—區域推進”的實踐邏輯。首先,在調查現狀、總結經驗、理性思考的基礎上確定基本定位,按需、按類搜索相關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其次,支持教師參與評價方法、策略的探索與運用,扎實開展實踐行動研究。同時進行實驗推廣和實踐驗證,多層次、多主體、多維度地反饋評價、修正調整。最后,通過理性歸納和實證分析,物化研究成果,豐盈課程、提升品質、形成特色,并在區域范圍內全面推廣。
三、實踐路徑
幼兒成長評價體系的構建以關懷幼兒生命成長為基礎,強調在幼兒自然發展的過程中,以生動、鮮活的生活和學習為載體,將評價作為師幼對話的手段,進行質樸而積極的反饋。
(一)探尋幼兒成長關鍵特質
科學、準確把握幼兒成長發展關鍵特質,可以助推幼兒健康成長,使學前教育更契合幼兒當前的成長需求,這也是幼兒成長評價的落點。首先,梳理文獻,解讀幼兒發展規律,加強對幼兒不同階段發展情況的認知。其次,依據對家長、教師、管理者等不同群體的問卷調查,多方面了解了解幼兒適應現在生活、將來教育、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成長品質。最后,通過專家論證獲取專業指導,提煉幼兒成長的關鍵特質。在此基礎上,我們提煉出幼兒健康成長的四大關鍵特質:好奇探索、尊重關愛、合作交往和自主進取。
(二)研制幼兒成長評價指引
現階段,幼兒成長評價缺乏成熟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案作為參考[5]。我們嘗試以幼兒成長行為觀察為突破口,研發評價工具。幼兒行為特質主要參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幼兒學習與發展目標的闡述,結合幼兒發展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研究,梳理各年齡段幼兒發展規律、典型特征和關鍵特質的“典型表現”,以“人與生命、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環境”為理論維度,融合教師對幼兒的日常行為觀察,按照“成長特質—發展要點—觀察要點”三層次,研制幼兒成長評價指引。
(三)創新評價方式
真實性評價是一種具有發展適宜性的評價方法[6]。我們在構建評價體系時,深入幼兒真實、生動的課程生活,以“故事評價”“作品評價”“對話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
1.深入一日生活的“微故事”評價
“微故事”評價要求盡可能具象、細致描繪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動作、話語、表情等。首先,教師調整教學計劃,將觀察記錄融入“日計劃”“周計劃”,以“幼兒發生的事實”作為觀察的中心,利用“上周微故事”欄目觀察識別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以跟蹤式觀察使得幼兒發展評價“情隨事遷”。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綜合考量幼兒發展特質,展開有重點的觀察和記錄,完整記錄幼兒的年齡、性別、觀察地點、游戲經歷等基本信息,以求客觀、真實地保留幼兒人格發展的細節和個性化經歷。
2.呈現行為意義的“微作品”評價
“微作品”評價是對幼兒參加各種活動時形成的符號記錄和信息資料進行分析評價。幼兒作品一般包括兩類:一類是幼兒創作并保存下來的作品,如繪畫、手工等;另一類是幼兒參與活動時的記錄材料,如記錄單、過程圖、幼兒參加比賽的照片和視頻等。幼兒作品的模式、結構、手段以及使用的各類材料、器物都承載著幼兒向世界傳遞或隱藏起來的成長發展訊息。從作品產生的原因、設計的條件、選用的材料、合作的情況、制作過程中處理問題的方式、作品呈現的傾向等方面,多維深入地獲取幼兒成長發展信息,理解作品的意義,探究幼兒的心意表達,對幼兒成長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3.走進幼兒世界的“微對話”評價
“微對話”評價是以對話獲取研究對象有效信息的評價手段。評價者根據對話記錄,對幼兒的行為、狀態進行科學的分析概括,從而形成支持幼兒下一步發展的策略。微對話是對話者和幼兒雙向互動、傾聽表達、情感交流的過程。我們嘗試在以下三方面做出改變:第一,提出開放問題。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會怎么選擇,為什么”“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替代單一維度問題,實現幼兒對話的自由自主。第二,等待幼兒回應。教師尊重幼兒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以傾聽者和觀察者的身份參與幼兒對話。第三,給予激勵反饋。對于表達有困難的幼兒,教師可以用幼兒經歷事件、興趣取向營造情境;對于表達能力強的幼兒,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整理和補充自己的想法。
(四)建構教師研修模式
關懷幼兒成長的評價體系對教師觀察、發現、理解、支持幼兒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可以從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條路徑,架構網格式教師研修模式,著力提升教師評價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編寫操作手冊
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我們總結經驗,編寫《關懷幼兒健康成長的教師評價操作手冊》,包括評價指引、支持策略、活動資源、實施建議等內容。其中,“評價指引”梳理、總結不同年齡段幼兒在健康成長關鍵特質上的不同表現,為教師觀察和評價提供依據;“支持策略”即在關懷教育理念下針對幼兒表現列出多項教育策略,為教師支持幼兒健康成長提供參考;“活動資源”是指篩選出有利于形成幼兒成長關鍵特質的教育、游戲活動,為教師有目的地促進幼兒成長提供資源;“實施建議”則是從穩步推進評價實施的角度,給教師指明方法和步驟。
2.遴選典型案例
在幼兒成長關懷評價體系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專家論證、教師互學、個人自薦等方式遴選出能真正展現幼兒發展的微故事、微作品、微訪談系列典型案例,形成項目資源庫,為教師厘清“怎么評價”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根植于教育一線的真實案例將會自下而上地驗證評價體系成效,為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提供依據。
3.形成研修機制
我們構建教師“專業成長發展平臺”,細化教師專業發展策略,通過與專家結對培養“頭雁”研究骨干、藍青工程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社團研學帶動教師全面發展等方式,為教師規劃專業發展方向與路徑。為了激發教師自我成長的內驅力,我們制定了完善的激勵與分享機制,如:通過“尋找身邊的智慧教師”活動推選教師典范,激勵教師追求卓越、提升自我;以“對話交流、共同協商、取向一致,共同成長”為目標,積極開展“每日一反思”“每周故事會”“每月暢享會”等,尋找教師發展的生長點和聯結點,促進教師共同成長。
(五)融合區域協同發展樣態
協同理論認為,系統內部的要素之間能夠相互作用,并通過信息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產生出最大協作效應[7]。以無錫市僑誼幼兒園為核心的區域學前教育發展項目協同組與政府管理部門共同拓展協同建設效應,聚焦評價改革,平衡區域差異,推進區域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我們在先行園、實驗園實施驗證的基礎上,擴大輻射面和影響力,制定關懷幼兒成長“微評價”的行動指南,向區域內園所開放教育評價的教研現場,為區域其他園所進行評價改革提供模板。同時,我們還通過人才輸出、團隊結對、資源互動等方式突破協同園科研能力、人才資源、場域限制條件,發揮團隊協同效應,實現幼兒園均衡發展。
另一方面,我們秉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原則,形成區域推進關懷幼兒成長“微評價”的政策建議,從總體要求、重點任務、組織實施等方面進行闡述,為區域學前教育評價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提供思路。
隨著幼兒成長評價體系的推進,我們進一步收集多元教育情境下的幼兒成長實證,為評價體系的修正和應用提供有力的質性依據,也為園所的課程反向設計提供切實依據,從而提升園所教育評價質量,賦能園所內涵特色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從清.生命的關懷──淺析新時期的教育評價[J].江蘇教育研究,2006(9):51.
[2]中共中央 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3-04-1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3]李如密,陳依婧.關懷教育理論視角下教學評價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 新課程評論,2023(2):46.
[4]H.哈肯.高等協同學[M].郭治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13-14.
[5]高敬,汪光珩,王梳園,等.幼兒園教師幼兒發展評價實踐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7(10):43.
[6] Marian Marion.觀察:讀懂與回應兒童[M].劉昊,張娜,羅麗,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5.
[7]薛海波,郭嘉林,鄭素芳.協同理論視角下數字經濟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老區建設,2023(1):23l.
責任編輯:殷偉
*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關懷幼兒成長‘微評價的區域協同探索”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5-17
作者簡介:吳昀,無錫市僑誼幼兒園園長,正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評價和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