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潔楠 吳浩楠
摘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建設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話題,鄉村旅游也越來越火爆。然而,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人們往往只注重對景觀環境的改造,或以旅游開發為主導,缺少一套系統的理論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三生”融合理念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其核心在于把村莊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將村莊分為三個不同的景觀空間,即生態空間、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探討一種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緊密相連的發展模式。文章從“三生”融合的角度出發,結合多種可持續發展策略,系統探討琵琶墩村的規劃策略,如整合庭院空間布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三產交融、將現代材料運用到景觀設計中,通過鄉村共同體的構建,使村莊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生”融合;可持續發展;鄉村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3
0 引言
鄉村建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鄉村建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并且已經到了重要的轉變時期,同時面臨著環境破壞、資源短缺、人口壓力等一系列挑戰[1]。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依舊存在,貧富差距和“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鄉村產業已經無法適應快節奏的發展要求,產業轉型面臨諸多困難。同時,生產空間的分布也不合理,導致鄉村“三生”的各個空間很難形成良性而有效的互動,這對今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提升十分不利[2]。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本次設計實踐,完善“三生”融合背景下的理論體系,同時致力豐富鄉村景觀規劃的設計實踐,為琵琶墩村后續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三生”空間視角下的鄉村振興路徑研究
“三生”融合和鄉村共同體是與鄉村發展密切相關的概念,二者都強調鄉村發展的綜合性和社區參與的重要性,通過平衡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培育鄉村共同體,以實現鄉村發展的整體目標[3]。
1.1 “三生”融合理念
“三生”融合理念是將鄉村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有效統籌協調鄉村內部生產、生活、生態三要素之間的關系,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緊密聯系,使內部自我發展與外部支撐良性互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4]。應以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產業發展為動力、以生活服務為內容,達成“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最終目標[5]。通過這樣的方式,加速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能實現鄉村景觀在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
1.2 鄉村共同體的概念
“共同體”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滕尼斯認為共同體代表著人們親密、純粹并相互交融的共同生活方式,包括社會、文化、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因素。它強調共同利益是共同體維持的基礎,具體表現在成員之間有著共享的資源或者共同的目標。在早期,這是一個社會學概念,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其逐漸應用到各個學科領域。
中國傳統村落的共同體主要存在兩種假設:其中一部分人認為中國傳統村落是典型的村落共同體[6],在村域周邊存在一個明顯的邊界,這一時期的村莊具有封閉性和排外性的特征,內部之間相互認同,共同維護集體的生存利益[7];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中國傳統村落是基層市場共同體,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根據上述兩種共同體假設,我國學者劉玉照提煉出了共同體理論的基本要素:具有內聚性、存在現實和意識中的邊界、進行有限但高度集中的對外交往[8]。雖然每個人相互之間不太熟悉,但能夠通過緊密的空間網絡聯系起來,最終實現資源共享[9]。
1.3 鄉村共同體的內容
中國早期傳統村落被認為是一個守望相助的共同體,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社會治理體系開始瓦解,鄰里之間的交流也日益減少。共同體中蘊含的集體情感一點點地被淡化,村民對村莊的集體感和認同感下降,這使得村莊長期處在一個松散的狀態下,不利于其長久發展[10]。但熟人社會、道德規范、共同的情感仍然扎根于當今鄉村文化的沃土,這是重構鄉村共同體的關鍵,也是大多數學者認為共同體在鄉村可以延續的原因[11]。
2 琵琶墩村“三生”空間的現狀
琵琶墩村位于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鄒區鎮西面,緊鄰新孟河湖畔,與劉巷村、于家村和泰村相接,屬于城市近郊的城鄉接合部。在交通出行方面,該地區南鄰常金線,北與丹陽交界,人杰地靈,環境優美。當地距離鄒區鎮中心約8.7千米,距離鐘樓區政府約15千米,臨近南京、上海、蘇州等大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
2.1 生態空間現狀
琵琶墩村的生態空間主要包括農田、水域和生態林地等,其中耕地農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生態空間又是生產空間。首先,道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對原有水系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村內部分區域的水系出現了斷流、干涸等現象,整體水環境亟待改善。其次,在生活區周邊,由于部分居民對自然環境缺乏保護意識,將生活污水和垃圾隨意排放到河道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也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威脅。最后,村內自然景觀資源雖然較為豐富,但缺乏整體和系統性的規劃,與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耦合性較差。
2.2 生活空間現狀
在村莊建設風貌上,將房屋建筑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白墻建筑、水泥墻和建筑紅磚墻建筑,其中白墻區域面積占比最大,灰色水泥墻面次之,紅磚墻建筑占比最小。建筑質量一般,部分老舊房屋的墻面出現了脫皮、開裂等現象,缺乏維護和美化。在交通道路上,局部道路坑洼、積水,部分道路采用碎石拼接,土壤裸露在外,人們出行不便,需要對路面鋪裝進行修補。在公共空間中,村民缺乏交流活動的空間,個別功能區域遭到人為占用。
2.3 生產空間現狀
琵琶墩村農田集中,整體較為平整,具有發展農業的先天優勢,主要種植綠色有機蔬菜、水果和花木等,溫室大棚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條件,提高了其收入水平。但也存在不足:單獨發展農業容易使產業單一,降低經濟收入;第二、第三產業空間功能缺乏,沒有形成產業鏈,銷售模式單一,銷售僅限于村鎮內,沒有穩定的客戶來源。
3 “三生”融合理念在琵琶墩村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在“三生”融合理念的指導下,常州市鐘樓區琵琶墩村在總體規劃上緊緊圍繞生態、生活和生產三個方面展開,同時結合多種可持續發展策略,以此為基礎構建一個綠色生態和諧的鄉村共同體[12]。
3.1 總體規劃設計
園區大致可以分為現代農業種植區、濱水景觀區、村民居住區、雨水花園區和開放活動區五大區域。同時,對村莊道路邊緣進行了相應的美化,對產業布局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并對公共空間的優化進行了詳細的設計。
第一,現代農業種植區。以佳農探趣休閑生態園作為琵琶墩村的綜合體農業示范園區,將場地主要劃分為休閑生態園和科普生態園兩部分。在休閑生態園內,游客可以體驗采摘有機果蔬、魚塘原生態垂釣和親自耕耘的樂趣,滿足一站式參與體驗;在科普生態園內,結合智慧大屏、土壤模型、作物生長樣本、魚菜共生裝置、農機展示等互動載體,游客能在游玩途中學習相關知識,了解農作物的生長過程[13]。
第二,濱水景觀區。該區設有親水平臺,能夠為大多數游客提供一個停頓休憩的場地,游客可以跟水親密互動,感受游園樂趣。休憩平臺周邊結合特色花帶與生態棧道,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五感體驗,致力于給游客帶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審美體驗,讓其更好地放松身心。
第三,村民居住區。該區保留原始建筑場地,推動居民集中居住,緩解耕地資源保護壓力,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加快城鄉統籌發展。部分區域可經營民宿、農家樂,促進農旅融合,通過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居民收入。
第四,雨水花園。考慮到村莊部分河道受到污染,通過雨水花園、植草溝、滲透路等多種可持續發展措施來凈化水質,涵養地下水源。同時,雨水花園也為村莊中忙碌的人們提供了一方凈土,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開放活動區。該區是通過系統規劃空間整合,創造的能滿足當地居民日常交流交往、娛樂、休閑等活動的空間載體,屬于生活景觀空間,對豐富鄉村精神文化和提升鄉村凝聚力具有推動作用。
3.2 生態景觀保護策略
在生態景觀的設計上,以保護和修復為主,兼顧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用本土資源來打造琵琶墩村特色文化景觀。
原有村莊內水體形狀過于單一,整體景觀效果較差。因此對部分河道邊界進行軟化,通過曲折變化的形式來塑造河岸,增強觀賞性和游玩性。同時利用原有的護坡地勢,沿河道種植多種水生植物,如蘆葦、千屈菜、菖蒲等,起到凈化河水、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水生物和美化駁岸的作用。多選擇透水性材料,提高場地應對極端天氣排水的能力[14]。
3.3 生活景觀保護策略
院落是村民生活的主要空間,在設計上應該重點考慮村民的生活需求和功能需求,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集中整治老舊房屋墻面脫皮、開裂的情況,對主路兩側的房屋墻面進行美化設計,美化村容村貌,展現鄉土文化。為居民設計公共活動空間,在方便村民自由出入的同時,應該充分考慮村民的特性,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提供安全便捷的設施和專業化、人性化的服務,滿足他們對鄉村景觀和公共空間的特殊需求[15]。
3.4 生產景觀保護策略
對基本農田進行總體規劃,規范化管理農田用地,建立精品水稻示范區、特色種植區及農業觀光園等,從而塑造整齊、統一、有序的農田景觀。打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相融合的產業鏈,讓農田不僅有生產價值,還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形成多種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展示最新的農業技術,實現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統一[16]。
4 結語
本文以“三生”融合理念為導向,對琵琶墩村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進行分析,并研究生態、生活、生產三要素在村域內的發展現狀,針對琵琶墩村景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設計策略。本次設計研究有利于完善“三生”融合理論體系,同時豐富鄉村景觀規劃的設計實踐,為琵琶墩村后續的發展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藝晴,唐浩,王冬華.“三生空間”視角下聚集提升類村莊更新規劃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3(5):127-130.
[2] 王娜,張年國,王陽,等.基于三生融合的城市邊緣區綠色生態空間規劃:以沈陽市西北綠楔為例[J].城市規劃,2016,40(S1):116-120.
[3] 高雅,王英帆,雷振東,等.流域空間協同視角下的黃河中游地區市域鄉村振興專項規劃編制路徑研究:以延安市為例[J].規劃師,2022,38(2):62-69.
[4] 熊耀平,劉星光,岳宏坤,等.“三生空間”視角下生態敏感區村莊規劃策略研究:以崇左市大新縣上利村為例[J].規劃師,2021,37(16):53-57.
[5] 宋子行.“三生融合”理念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21.
[6] 湯明望.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落共同體構建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20.
[7] 謝安民,薛曉婧,余愷齊,等.重建鄉村共同體:從村民自治到社區自治[J].浙江社會科學,2017(9):98-106,159.
[8] 劉玉照.村落共同體、基層市場共同體與基層生產共同體:中國鄉村社會結構及其變遷[J].社會科學戰線,2002(5):193-205.
[9] 祁嫻.多元參與的鄉村“共同體”重塑[D].南京:南京大學,2019.
[10] 喬晶,呂寧興,耿虹.生態文明下鄉村共同體的重構:基于羅爾斯頓“荒野”生態哲學的視角[J].中國園林,2020,36(12):79-82.
[11] 葉潔楠,王浩,杲恬恬.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傳承型鄉村景觀的存續與發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19-25.
[12] 唐云超.“三生融合”理念下的鄉村振興模式研究:以上海市崇明區虹橋村顧伯伯農家樂村組為例[J].《規劃師》論叢,2022(0):84-92.
[13] 李曉穎.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的理論與實踐[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1.
[14] 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J].生態學報,1999(1):10-17.
[15] 俞孔堅.景觀作為新城市形態和生活的生態基礎設施[J].南方建筑,2011(3):10.
[16] 李方悅,顏佳,鄭崢.鄉村共同體發展模式探析:以橫港村的在地實踐為例[J].中國園林,2018,34(5):5-10.
作者簡介:葉潔楠(1986—),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指導老師,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園林規劃設計。
吳浩楠(1999—),男,江西南昌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