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摘? ?要: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但也可能成為地區發展的阻礙。“資源詛咒”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應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僵化、創新能力低下、收入差距增大、生態環境惡化。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在于“荷蘭病”、中心—外圍理論、資源收入的波動,貿易條件惡化以及人力資本投資。面對資源詛咒的問題,可通過轉變發展理念,完善產業結構;完善產權制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重視人力資本與教育,推動創新發展等對策加以解決。
關鍵詞:“資源詛咒”;經濟和社會效應;傳導機制;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062.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3-0001-03
自然資源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良好的資源稟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但人們逐漸發現,實際上一些存在豐富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出現了經濟增長緩慢甚至有經濟增長但無發展的問題。面對豐富資源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反向關系,相關研究有很多。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探討是什么因素促進國家財富的增加或減少這一問題時指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取決于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取決于分工,而其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1]。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自然稟賦會促進經濟發展。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自然資源富裕的地區,如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等國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而一些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如新加坡和韓國等卻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產業結構轉型。現實與經典理論的沖突,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欠發達資源富集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但與資源稀缺的地區相比,這些地區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奧蒂在研究礦產資源出口國的經濟發展問題時便首次提出了“資源詛咒”的概念,意指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一個國家來說不是“福音”而是“詛咒”,非但不會提供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反而會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總體來看,“資源詛咒”已經得到多方解釋,有很多不同學者提出各種觀點。本文從“資源詛咒”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應、傳導機制和建議對策三方面對資源詛咒進行了相關分析與探討。
一、“資源詛咒”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一)產業結構僵化
在資源部門高收益的情況下,服務業、制造業等部門的生產要素流入資源部門,造成資源部門“一支獨大”的局面。哥瑞波赫基于嚴重依賴自然資源的德國魯爾區研究發現,資源產業的強資產專用性會將資本要素牢牢鎖定在資源部門,由此形成的鎖定效應極大降低了產業結構的多樣性[2]。當某個地區集中于開發當地的自然資源,會造成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已有的產業結構會忽視技術、教育、勞動者的素質等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有助于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只關注當地的資源,造成各種生產要素僅為資源開采等服務,不利于生產要素的良性發展。傳統制造業部門則處于因實際匯率上升及不同類型產品比價變化造成要素成本上升與產業競爭力下降的壓力之下。資源型產業的發展最終造成資源部門的繁榮和制造業的萎縮,即“反工業化”。
(二)創新能力低下
單一的產業結構阻礙了技術的創新,使得一國難以擺脫“資源詛咒”的難題。哥理法森認為,資源部門對勞動力技能要求相對較低,由于對資源生產的長期依賴,非資源部門的人力資本積累、技術和管理創新也受到抑制,這使得當地很難通過技術創新來驅動經濟轉型發展。一方面,自然資源能夠使得從事初級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人獲得更高的收益,吸引資本家轉移到初級部門,限制了企業家從事企業行為,從而產生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資源依賴對創新、人力資本投資的擠出結果會進一步相互加強,形成惡性循環。資源豐裕型國家并未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整個國家對創新的不重視,使得創新活動難以開展,創新能力不強。
(三)收入差距增大
收入差距擴大是豐富自然資源帶來的另一種潛在影響。資源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較低,提供的工資薪酬不高,與制造業、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收入水平差距較大。當資源開始逐漸衰竭,資源部門的就業人群往往由于工作技術的專用性而很難再找到其他工作,從而面臨巨大的再就業壓力,結構性失業導致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豐富的資源帶來的利益主要流向了資源開采者,廣大民眾并未從中受益,貧困現象嚴重。
(四)生態環境惡化
發展資源型產業意味著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和生產,從而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問題突出。一方面,資源開采會帶來顯著的負外部性,如空氣污染、河流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資源屬于公共的,產權界限不明顯,導致開采方為了自己的利益過度開采資源。格羅斯曼和克魯格通過對環境污染程度與人均收入增長關系的考察,發現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早期階段生產要素集中于發展經濟,較少關注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生態壓力持續累積。自然資源的生產影響了生態環境,同時也影響著農林牧副漁的發展,進而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嚴重的環境污染影響了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使得當地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來改善環境狀況。
二、“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
(一)“荷蘭病”
“荷蘭病”最早出現在1977年《經濟學家》雜志中,意指荷蘭在20世紀60年代由于大規模開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遭遇的宏觀經濟問題。Sachs和Warner提出了“荷蘭病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后來,他們再次證實即便控制其他遺漏的地理和氣候等變量,“資源之咒”在不同的國別間依然存在,并進一步對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認為資源富裕的國家因為非貿易價格較高,總體價格水平也較高,從而被排斥在出口增長之外,因此經濟增長緩慢[3]。
資源轉移效應是“荷蘭病”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力發展資源產業導致資源部門的繁榮,使得資源型產業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出增加,隨著要素需求增加引起資源部門工資率和資本租金上漲,生產要素會從制造業部門向資源部門轉移,因而制造業部門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資來吸引勞動力,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會使得其競爭力下降;支出效應是“荷蘭病”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資源部門繁榮不僅帶來國內收入增加,而且提高了對制造品和非貿易品的消費需求。本國對制造業產品的需求要通過進口國外的產品來滿足,因為國內制造業成本上升帶來的價格上升,顯得國外的同類產品價格更低,更使得本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下降。同時,自然資源的大量出口和國內資源部門不斷吸引外國資本流入,會產生本幣升值的匯率上升效應。匯率上漲使得進口商品價格下降,國內市場被擠占,制造業進一步萎縮[4]。制造業承擔著技術創新和組織變革,甚至培養企業家的使命,本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下降無疑會影響經濟發展和造成人才外流。
(二)中心—外圍理論
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提出“中心—外圍”理論。他將整個世界分成兩類國家:一類為中心國家,另一類為外圍國家。中心國家是指那些存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它們通過進口原材料或初級產品,出口工業品或高附加值的產品,來實現經濟的增長。它們是技術創新的源頭,占有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幾乎全部的利益,并借此進一步掠奪外圍國家。外圍國家是指那些沒有實現工業化或存在畸形工業化的國家,它們的經濟通常僅有增長而無發展,受到中心國家經濟周期的嚴重限制,并且常常僅出口單一的原材料,并換回各種工業制品。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國應當進口密集使用其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豐富要素的產品,從而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5]。這也是中心國家與外圍國家出口不同產品的原因。由于中心國家與外圍國家存在嚴重的不平等,中心國家的發展以損害外圍國家的利益為代價,因此外圍國家便很容易形成資源詛咒,經濟發展緩慢。
(三)資源收入波動,貿易條件惡化
自然資源的價格由國際市場決定,國際上的政治和軍事關系的不穩定都會造成資源價格的波動。而資源收入波動性對資源型國家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大于正面效應。資源收入波動性擠出了物質資本投資。資源豐富的國家在資源開發中帶來了大量財富,降低了個人的儲蓄和投資需求。因為資源收入的波動性導致資源價格的不穩定,投資者在能源價格驟跌時會減少在這一領域的投資,轉向預期更好的領域;資源收入波動性影響了宏觀經濟的調控效果。資源的價格周期性上漲、跌幅度較大,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從而影響政府財政政策;資源豐裕的國家進口的工業制成品與出口的初級產品之間的價格差距卻越來越大,造成當地經濟價值的大量外溢。初級農礦產品的收入需求彈性較小,資源豐富型國家很難通過出口農礦產品來完成資本的積累從而投入到服務業和制造業等領域。
(四)人力資本投資
豐富的自然資源擠出了當地在人力資本方面的投資。哥理法森通過分析多個資源型地區的統計數據,發現一國的中學入學率、女孩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重與自然資本豐富程度呈反向關系。一方面,當地的資源發展帶來經濟的繁榮,造就了人們的盲目自信和對未來的樂觀預期。人們對現狀很滿意,便不愿努力提高自身或下一代的教育水平。同時,政府部門對目前的經濟狀況很滿意,自負的心理使得他們忽略了對人力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人力資本投資的機會成本的增加。因為資源豐富帶來的只是一部人財富的增加,窮人會衡量對教育的投資與機會成本之間的關系,他們注重眼前從事生產帶來的高收益,使得他們認為教育的機會成本較大,而機會成本的增加會降低對教育的投入。自然資源部門的技術結構存在高度專業化,很難產生技術外溢效應,阻礙人力資本的積累。人力資本投資的不足會使得創新活動進展緩慢。
三、應對“資源詛咒”現象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發展理念,完善產業結構
資源型地區想要發展,轉變發展理念是關鍵。在堅持經濟優先發展的過程中,對資源的過度開采不可避免地對環境帶來損害。因此,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理念,拒絕“先污染后治理”,實現經濟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等二、三產業的發展,是擺脫資源詛咒的關鍵。首先,制定完善的產業規劃。結合當地實際需要,明確自身應該發展什么樣的產業,借助自己的優勢,推動產業發展。其次,建立合作共贏機制。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也是通過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來推動當地發展的,之后隨著本國的不斷發展,又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更不發達的地區。同時國家內部各城市之間也可協同發展,確定共同目標,通過深度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最后,優化產業布局。可通過部門分類,在當地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從而促進具體領域的發展。如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可以很好地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
(二)完善產權制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自然資源是一類公共產品,作為只注重經濟利益的理性人,不可避免地會無止境地開采。為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最大化,就需要把自然資源的開采控制在一個最合理、最優化的水平。通過建立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產權制度,設立一個全國性的資源管理機構,加強政府對資源開采企業的監督和控制,避免政府無效管理和企業無限制開采,讓自然資源成為真正推動經濟發展的工具。面對尋租與腐敗行為,要求政府的支出和有關資源收入的透明性,要求有更多的公眾參與到政府的決策中去,以此來防止政府部門濫用資源收入來損害民眾的利益。在公眾的監督下,政府的行為需要更加謹慎,這也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同時,政府在治理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減少對資源企業正常運營的行政干預,提升市場支配的空間,在市場的調節下讓資源部門得以競爭發展,提高效率。有能力的政府必須使社會能力與政治相統一,運用合適的宏觀經濟政策,避免資源產業帶來的對經濟的巨大沖擊。
(三)重視人力資本與教育,推動創新發展
全社會要加大對教育、創新等高級生產要素的投入,增加人力資本積累。當地政府應針對產業轉型規劃,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增加就業。還可以通過“產學研”融合的模式,各地產業園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對接,促進相應的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同時還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前來就業;教育是人力資本積累最有效的方式。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決定了民眾對教育是否重視,國家大力發展教育,民眾才會積極讓自己以及自己的下一代接受教育。教育的機會成本也是至關重要的,對教育的扶持可以降低其機會成本,吸引更多的適齡學生享受到教育;創新需要良好的環境,對專利的保護及對創新的鼓勵必不可少。國家和企業可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給創新活動創造更多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29-30.
[2]? ?Grabherg.The Embedded Firm:On the Socio-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M].London:Routledge,1993:255-277.
[3]? ?Sachsjd,Waneram.Sources of Slow Growth in African Economics[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1997(3):335-380.
[4]? ?鄭輝,孫曉華,任俊林.“資源詛咒”的形成機制、存在性與潛在效應:國外研究脈絡及熱點[J].產業組織評論,2020(4):158-172.
[5]? ?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3.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