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瑩瑩
摘 要 在“學教評一體化”中,評價居于關鍵地位。文學類文本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與重點,也是語文教學評價的重點。從設計文學類文本閱讀評價任務入手進行教學探究,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閱讀高階思維的生成。
關鍵詞 學教評 ?一體化 ?任務設計 ?高階思維
“學教評一體化”是落實國家教育評價改革理念的具體路徑。評價作為一種學習支架和學習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應將其擺在學生學習過程的核心位置。在閱讀教學中應“以終為始”,從評價任務設計入手進行教學探究。
一、依課標和文體,設置評價要點
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關注其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評價任務去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點和具體問題,及時引導,激發(fā)學習動力。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評價任務設計應基于其獨特的文體特征進行,如散文閱讀需著重體悟作者的情思,小說需著重研讀人物的塑造,童話重在形象和意義等。把握住文體特征,就把握住文學類文本評價任務設計的關鍵點了。以《藤野先生》課后思考探究第二題為例:“閱讀課文中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說說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边@一評價任務設計體現(xiàn)了散文閱讀教學中最核心的關注點——觸摸作者的情思,關注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
此外,評價要點還應著重于引導學生研讀文本的矛盾處、留白處和沖突處等文本細處,聯(lián)系文本背景理解文本特質,把握文本在主題上的特別價值。小說閱讀的評價任務基于其文體特質可設置“關注故事情節(jié)——品析寫作手法——賞讀文本特質——探究文本價值”的閱讀評價過程,逐漸深入,抵達文本的核心內(nèi)涵。以《孔乙己》教學為例,圍繞文本特質可設置以下評價點:學生對梳理小說情節(jié)的相關方法是否掌握;學生能否通過以笑寫悲的寫法把握小說主旨;學生能否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性與豐富性;是否能夠賞析小說冷峻犀利的語言風格。童話閱讀的評價任務基于童話情節(jié)“重復中有變化”的情節(jié)特點,圍繞童話的語言、形象和意義進行設計。因此要實現(xiàn)“學教評一體化”,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的評價要點必須基于課標、圍繞文體特點進行合理設計。
二、創(chuàng)設評價活動,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在“學教評一體化”的實施中,教師依據(jù)評價要點,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使學習、教學、評價之間彼此相符,保持一致,從而實現(xiàn)課標要求的“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和活動任務中,全面考察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情況”。
評價形式情境化。情境化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也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策略。在進行文學類文本練習時,不妨借助一些情境化試題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遷移能力。例如,2020年廣東中考語文卷文學類文本第18題為“某文學刊物《騰飛》設有‘人間親情‘山水游蹤‘人生感悟‘古今論壇等欄目。你會向哪個欄目推薦本文?請分別從選材和主題的角度說明理由?!边@道題不僅僅考查學生對文章選材與主題的理解,還考查學生選擇欄目與理由的關聯(lián)度。類似情境化的評價形式還出現(xiàn)在2021年浙江紹興中考語文《鎮(zhèn)堂之寶》的最后一題:“‘必讀社網(wǎng)站將本文推薦給讀者,評論區(qū)留言中,大家認為這篇小說能反映社會生活,內(nèi)涵豐富。請結合小說內(nèi)容,談談你的理解?!敝锌济}的新趨勢給我們的評價活動形式予以啟發(fā)。在進行教材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時,可以模仿這類題型促成學生閱讀能力的生長,可在課堂的討論環(huán)節(jié)或課后的作業(yè)設計中實現(xiàn)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評價序列梯度化。評價活動的創(chuàng)設應符合學生的閱讀認知規(guī)律,即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形成由“入乎其內(nèi)”到“出乎其外”的融會貫通。例如,在《燈籠》教學中,可以設計一個自讀和共賞的評價活動,先由學生找出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后在小組內(nèi)共同研討??梢酝ㄟ^評價去分析判斷學生是否掌握批注閱讀的方法,能否通過批注閱讀法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小組內(nèi)的互評是否客觀而有依據(jù),學生能否從他評中獲取有價值的學習信息。評價序列從“自主理解”到“互相分析”的能力層級跨越,體現(xiàn)文學類文本解讀的具體過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整體情境化評價活動中同樣可以突顯評價序列的梯度化。在教學《貓》時,可以設置“斷案”的情境任務,引導學生通過研讀文本去判斷在這樁芙蓉鳥事件中到底誰才是兇手?首先引導學生摘錄、概括文章中三只貓在家中的地位;其次引導學生做斷案官找出“我”判斷第三只貓是兇手的依據(jù),分別從案發(fā)前、案發(fā)現(xiàn)場、“我”的判決以及案發(fā)后第三只貓的表現(xiàn)進行梳理;再引導學生找出妻子與“我”的妄下斷語和張媽的默默無言去分析,最后進行斷案,揭示文章主題。教學基于情境任務,圍繞評價要點有梯度地設計評價任務,有利于達成“學教評一體化”,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生成。
三、構建反饋機制,引領思維提升
評價的真正價值在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反饋和激勵的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教師可根據(jù)特定的評價目的選擇或整合多種評價方式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形成性評價更關注學習過程,有利于及時反饋,及時改進教與學的活動。
在課前,要站在評估員的角度思考三個基礎性問題。一是需要什么類型的證據(jù)證明學生達到了教學目標?二是在學生的反應、作品或行為中,哪些具體特征可以用來判斷他們達到了哪些預期效果?三是與檢測評估的信度和效度有關,教師所計劃的證據(jù)能推斷出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理解嗎?有效的評估需要用各種方法和形式收集大量證據(jù)。形成性評估對揭示學生的理解和誤解至關重要,其目的是了解學生的情況,為“理解而檢查”,真正實現(xiàn)“學教評一體化”。
在進行形成性評價時應注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狀態(tài)的資料,如測試試卷、讀書筆記、思維導圖、小組研討成果、個人反思日志等,建立成長記錄袋,持續(xù)追蹤評價結果,全面記錄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軌跡。最終目的是要建構促進學習的評價反饋機制,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評價主體多元互動。語文教學應綜合不同評價主體開展多角度的反饋活動,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監(jiān)控與管理。拓展評價途徑與方式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各種評價活動中,鼓勵各小組成員、學生家長、學校教師等參與課程評價,建構學習與評價的共同體有利于促進學生持續(xù)反思和終身學習。
以《昆明的雨》為例,以朗讀品味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汪曾祺散文的獨特韻味。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朗讀評價量表進行自評對照,改善自己的朗讀技巧。引導盡量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評價活動當中,學生可通過他人的評價了解自己對朗讀方法的客觀掌握情況,進行及時的調(diào)整,充分發(fā)揮學生改進學習、完善自我的主動性。
評價只是一種促進學習的方式,最重要的是通過日常的評價活動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學生高階思維水平,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三科統(tǒng)編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初中語文‘學教評一體化研究”(課題編號:GDJY-2021-A-b049)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lián):廣東中山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