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強 曹江濤 李會鵬 杜勝男 楊帆

[摘 要]根據石油化工行業需求,著重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實踐立德樹人新模式。新工科背景下,緊密契合國家、行業人才需要,結合家國情懷、職業素養、企業文化、工匠精神等相應素質培養需要,確立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與建設內容,從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案例、教學平臺、教學改革七個維度,完成課程思政建設落實和質量跟蹤評價,促進專業育人由知識導向轉變為素質導向,踐行立德樹人。
[關鍵詞]石油化工;立德樹人;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9-0088-03
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育人達成的重要建設核心,是關乎學生培養質量提升的一次重要改革,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指導下,基于學校特色,以石油化工行業為研究對象,構建專業類課程思政育人教學新模式。踐行課程思政德育目標,滿足行業人才素質需求,建立專業類課程思政系統的評價體系,探索校企協同設計、立德樹人路徑,形成便于推廣的研究成果。校企協同承接對應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落地,專業育人承接石油化工行業人才需要,課程思政承接石油化工人才德育培養需要,三位一體,互補共融,有效實現職業素養、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培育,滿足國家、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提高專業人才成才率和人才培育滿意度。
一、課程思政省內外建設現狀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課程思政理念,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此后,全國高校開始接受“課程思政”教育形式,并逐漸開始深入研究。
2017年,大連海洋大學成立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領導小組,下發了《關于開展2017—2018學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試點項目立項工作的通知》。此后,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大連大學等相繼開展了課程思政建設推進工作。目前,遼寧省所有高校都開展了課程思政建設項目。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提出了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2020年9月,上海市教委發布《關于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及《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地理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
基于以上背景,課程思政是當下立德樹人建設背景下的重要教育要素[1-3],我校課程思政建設仍有較大的研究和實踐提升空間,有待進一步加強課程思政的建設力度,拓展實踐經驗,豐富建設路徑,達成育人效果。
二、育人體系建立
基于以上現狀,我校從專業育人、課程思政建設及校企協同育人三個方面,多維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從專業育人方向角度。基于石油化工行業特色,深度分析企業用人需要,確定“立德”目標內涵,形成具備有效性、完整性、系統性的專業育人德育培養目標。
從課程思政建設角度。根據優化后專業類人才德育培養目標,設立、確定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多維度、全覆蓋、矩陣式深度分析“樹人”方式,形成課程思政建設及質量自查指標體系。
從校企協同育人角度。建立石油化工行業專業類課程思政育人機制,聘請企業專家參與“立德”“樹人”體系全過程建設與實施,產教融合,同向同行,合力實現分析到位、方法對路、育人得力,取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明確專業課程思政指向性德育目標:按國家與石油化工行業人才需求,合理設立專業類課程思政德育目標。確定專業課程思政系統化建設內容:系統規劃專業課程群承載思政育人目標,專業課程體系多維嵌入思政內容,形成課程思政育人教學新模式。建立課程思政質量有效性評價體系:梳理構建系統化專業類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自查評價體系,從定性、定量角度衡量育人建設效果,指導項目持續優化完善。探索課程思政校企融合育人機制:深度協同行業專家,完成人才供給側優化改革。多維聯動,構建我校作為石油化工特色院校深度推進課程思政路徑,完成路徑實踐及研究。
三、課程思政路徑研究意義
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緊迫需求是落實“培養什么人”。課程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和主渠道。課程育人過程中,知識傳授是基石,能力塑造是根本,素質培養是核心,三位一體。以正確價值觀為引領,完成國家、社會、行業和個人的培養訴求,實現立德樹人。
解決專業課程內涵建設的必然需求,落實“怎樣培養人”。專業育人的德育目標應當對應石油化工行業用人素質培養需要,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應當對應專業育人德育目標。以思政教育為核心,注重頂層設計,整體統籌專業課程,讓課程思政與專業育人踐行結合得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有力度,協同促進,建設矩陣式、立體化、協同性的課程思政銜接體系。
滿足行業聘用人才的素質需求,落實“為誰培養人”。以滿足行業聘用人才素質需求為目標,基于產教融合,確立課程思政人才培養建設體系,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將行業用人素質與課程思政深度對接融合,精準按需培養,形成滿足行業需求的課程思政特色和育人優勢。
四、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從校企協同人才培養、課程思政目標確立、課程思政建設支撐、課程思政建設維度四個方面,有序開展,穩步實施。(見圖1)
成立課程思政產教融合工作領導小組:遴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行業龍頭企業資深管理專家與行業技術專家、校內思政教師與專業負責人共同組建領導小組。共同參與課堂教學、工程實踐、畢業指導、案例建設等育人環節。開展緊隨工程一線的課程教學,打造與企業實際崗位需要緊密對接的實踐操作平臺,進行切實鍛煉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畢業設計過程,深度融合專業知識、能力與素質培養,構建融專業知識體系、能力培養條件和素質育人元素于一體的專業案例庫。企業專家參與育人全過程,有力保障課程思政精準對接行業人才德育需要。同時,學校在政策上、經費上給予專項支持,有力保障校企深度聯合協同,共同實現立德樹人。
分析確定石油化工課程思政德育目標:滿足人才需求,精準對接行業、企業人才培養德育需要,培養石油人石油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行業道德素質,切實按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根據行業、企業文化需要,結合崗位素質要求,課程思政產教融合工作領導小組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教學大綱,明確課程德育目標,有效滿足行業人才素質培養需要。由于石油石化是國家經濟命脈,鑒于行業的特殊性,根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的企業精神,基于大國工匠精神、愛崗敬業、家國情懷等行業所需職業素養,共同確立課程思政德育目標,緊緊圍繞目標,在各門課程、各教學環節、各培養階段中,逐層貫徹課程思政培養要求,做到時時有思政、環環重育人,切實完成立德樹人教育使命。
構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評價指標體系:確定定性、定量評價體系。從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案例、教學平臺、教學改革等七個維度設置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評價指標與育人質量自查表,深度融入家國情懷、職業素養、企業文化、工匠精神等,持續改進,保證項目推進有抓手、有體系、有路徑、有方法。
通過教學督導、學生評價、教師自評、企業反饋等多維評價渠道,于育人各時段、各環節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評價,分層設立打分表,從定性、定量兩個維度綜合考量。根據反饋進行定位跟進,保證課程思政建設持續改進。
五、實施效果
以上課程思政建設體系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我校成為首批教育教學審核評估試點的行業特色院校,建設經驗可為全國同類高校提供借鑒。我校擁有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13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11個,獲批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國家一流課程6門、遼寧省資源共享課程11門、遼寧省一流本科課程172門。學校印發的《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意見》《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課程思政建設規劃(2021—2025)》《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有效保障了課題的順利推進。
基于以上研究,作為石油化工特色院校,我校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六、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大學教育中至關重要的育人要素,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不可或缺的環節[4-5]。基于國家的育人宗旨和行業對人才的需要,我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待進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為石油石化行業輸出知識儲備豐富、綜合能力全面、素質品德優秀的工程人才持續努力。
[ 參 考 文 獻 ]
[1] 曹柳星,賀曦鳴,竇吉芳.“新工科”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實踐:面向理工科專業本科生的主題式通識寫作課設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24-30.
[2] 張大良.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中國高教研究,2021(1):5-9.
[3] 邱微,南軍,劉冰峰.課程思政與在線教學的隱性融合:以“水工程施工”課程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57-61.
[4] 夏嵩,王藝霖,肖平,等.土木工程專業教育中工程倫理因素的融入:“課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5] 楊昆,羅小兵,馮曉東,等.能源動力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116-118.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