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發平
“讀寫共生”是實現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策略和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讀寫共生”的教學作用,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讀寫共生”是在“讀寫結合”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融合,讓閱讀與寫作相互交融、相互推動,這就需要教師在讀寫結合的基礎上開發出更深層次的“讀寫共生”策略。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圍繞單元主題這個中心串聯起閱讀與寫作,這為讀寫共生的實現提供了基礎。
充分利用“單元導語”,在閱讀過程中穿插寫作技法指導。統編教材“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的雙線組元在單元導語中有著鮮明的體現,這為“讀寫共生”教學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應該對課本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明確“讀寫共生”的切入點。
以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選取了《孔乙己》《變色龍》《溜索》《蒲柳人家》四篇經典作品,這些文章都屬于小說。學生在學習本單元時需要進一步掌握小說人物形象刻畫的方法,從而達到理解小說主題、體會小說社會意義的目的。正如單元導語所述:“學習本單元,要在梳理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作品的內容、主題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單元導語不僅對本單元的主題進行了概括,還對學生理解小說主題、體會社會意義的方法進行了強調。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孔乙己》教學可以抓住其截取生活橫斷面,通過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細節來刻畫人物的性格這一方法,《變色龍》教學可以抓住對比和夸張的手法,《溜索》教學則應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對比,《蒲柳人家》教學則重在語言、動作等描寫手法,以這些角度作為切入點,巧妙設計“讀寫共生”的環節,通過閱讀來體會人物刻畫的方法,再通過寫作訓練深入挖掘人物背后蘊含的小說主題。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單元導語”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仔細閱讀單元導語,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讀寫共生”的結合點,然后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訓練,既幫助學生了解文章,也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方法。
因對生活缺乏觀察,對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缺少敏銳度,初中生在寫作素材的積累方面普遍存在較大問題,而這些可以在閱讀中得到改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對文章大意、語言以及主題進行挖掘和品讀,以充分理解并掌握文章的結構及語言特點。在閱讀中,學生既可以從文本中獲得寫作的啟發,也可以在理解文章主題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再創造,形成屬于自己的主題。這樣一來,既可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又提高了其寫作能力。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努力尋找文本中“讀寫共生”的結合點,在引導學生閱讀的基礎上,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課《春》中用到了優美的比喻句,比喻句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曾經接觸過的修辭手法,對其有一定的掌握,那么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中學教學的要求,讓學生在理解課文中比喻句的基礎上,自己仿照例句另擬一句比喻句。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讓其對比喻的修辭手法有新的認識。
教師也可以從文本立意入手進行拓展,開展片段式訓練。如《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是一篇文言文,編者將其選入課本自有其獨特的用意。通過這篇文章,我們明白了在社會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偏聽偏信;提建議要講究方式方法,既不能冒犯對方,又要保護自己的尊嚴不受侵犯;要善于接受別人的建議。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體會,因此可以嘗試著以“如何勸說”為主題,讓學生進行仿寫。
統編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都涉及對人的描寫,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進行深度解讀,提高審美體驗。在閱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從而把握文章內容,激發學生的表達欲和寫作積極性。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和第六單元均是小說單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指導其進行評價性讀寫活動。例如《故鄉》,通過返鄉的成年人“我”的視角,展現出故鄉人事的一幅幅畫面。在塑造人物時,作者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外貌等描寫手法,運用對比刻畫了兩個生動的形象——楊二嫂和閏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在完成人物解讀后,教師可以開展“故鄉人的變化”的人物評價活動,對人物性格變化及其原因進行深入剖析,進一步掌握人物形象及其背后所蘊含的主題,并以此開展仿寫。教師也可指導學生將自己的閱讀體會與課堂所學進行碰撞與融合,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掌握刻畫人物的寫作技巧。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中,課內閱讀僅僅是學生能力發展需要的一部分,課外拓展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學生的課外閱讀隨機性很大,質量、數量都得不到有效保障,且部分學生缺乏課外閱讀的興趣,更不用說把“讀寫共生”理念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了。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指導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拓展運用“讀寫共生”方法,提高其閱讀與寫作的能力。
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巧妙的引導。以《智取生辰綱》為例,本文選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從中節選了楊志的經典情節。在分析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楊志的其他故事來拓展其形象,以激發學生了解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同時,也可引導學生利用小傳寫作來進行總結歸納,也可以遷移到《水滸傳》的閱讀中去。《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人物,如宋江、李逵、武松等人,通過課外閱讀相關情節,為他們撰寫人物小傳。
不僅名著閱讀可以與課堂“讀寫共生”,統編教材中還有很多拓展閱讀的切入點,比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積累拓展”部分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宗璞的其他寫景狀物散文,如《丁香結》《燕園樹尋》《好一朵木槿花》等;八年級上冊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課后要求比較閱讀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和老舍的《我的母親》。諸如此類拓展要求在整個初中教材中都有體現。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素材,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模仿寫作,這既可以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文本,又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維,提高鑒賞水平,還能起到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效果。
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可供教師取用的無窮財富,這些財富對教師進行“讀寫共生”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需要教師腳踏實地地去鉆研教材。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努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這需要教師認真領會新課標的精神,深入挖掘“讀寫共生”的教學價值,以此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