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鈺
〔摘 要〕湖南土家族民歌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憑借其獨有的創作特色和別具風格的表演形式頗受人們的喜愛與推崇。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桑植縣被稱為“民歌之鄉”,《馬桑樹兒搭燈臺》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作品。
本文通過三個部分對湖南土家族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進行分析,第一部分從整體闡述湖南土家族民歌的產生背景與民歌的分類,并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作簡要概述;第二部分從音樂特征的角度分析曲式結構、調式調性等內容,以便理解民歌的架構并為演唱奠定基礎;第三部分是從民歌的演唱技巧出發,淺析本首湖南土家族民歌在演唱時需要注意的咬字、氣息及潤腔技巧,從而為學習土家族民歌的演唱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湖南土家族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音樂特征;演唱技巧
一、湖南土家族民歌的概述
湖南土家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土家族有屬于自己的語言體系,有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而湖南土家族民歌就是其民族特色文化的最好體現。
(一)土家族民歌的產生背景
在土家族成立之前,湖南地區就對“巫楚文化”有記載。據《漢書》記載,楚國地處湘水與沅水流域,當地人“信巫鬼,重淫祀”。古代樂舞最初出現的目的就是為了祭祀神明,而后的民歌雖然融合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性與族群文明,但還是以古樂舞為基礎形成,所以在土家族民歌的產生與發展中依舊能感受到“巫楚文化”的影子。
農耕時期族群的先輩雖然具備自給自足的生活條件,但地形、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等多種因素阻礙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村落相鄰卻隔山而望,由于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書信來往也不太普及,所以喊唱成了他們交流的主要方式。
民歌因此也被先輩賦予了記錄生活、表達情意的含義。民歌滲透了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從產生到發展都在不斷豐富著本民族的文化。
(二)土家族民歌的分類
土家族民歌所包含的種類繁多,在現今的研究中也有多種分類方式,此處以較為普及的一種分類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