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公園體制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名詞。以國家公園體制進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有助于推動國土空間的科學開發和保護利用,同時進行相應的生態建設也符合我國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要求。為進一步研究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背景下,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相關內容,文章以國家公園體制為入手點,通過分析當前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深入解析青海省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管理方面所采取的具體計劃。
關鍵詞:國家公園體制 自然保護區建設 建設管理計劃 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032-02
青海省生態資源豐富,自然環境良好,在國家公園體制提出后,青海省即開始研究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相關內容,力求憑借青海省生態文化資源,打造具有青海省特色的生態建設項目,積極響應國家生態建設號召。在對青海省本地自然保護區以及國外國家公園進行深入實地調研后,在青海省林業局和草原局牽頭之下開始對青海省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標準進行研究。作為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青海省人民政府及下轄各相關部門制定了為期3年的建設行動計劃,力求達成相應的建設目標。就當前生態發展實際情況來看,青海省不僅有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為基礎,同時在各方充分重視且積極響應的情況下,按照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必將為我國其他省份進行國家公園建設的模板。
一、國家公園體制分析
(一)基本內容
國家公園體制,本質上是為了解決我國當前自然保護及生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在國家公園體制下,相應的國土資源保護開發工作將能夠在統一的管理機構及管理體系下健康運行,這對于我國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國家公園體制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重點包含以下5方面內容。一是明確管理機構,建立完善的上下級管理體系[1]。依托于國家頂層規劃指導,將相應的管理工作逐步向下傳遞,通過林業、草原局等相應管理單位直接負責地區國家公園的管理工作。二是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國家公園,這一過程中需要考慮我國各地區建設國家公園的相關優勢,敲定具體區域后,著力進行建設指導和資金支持。三是加速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區域內各類資源的確權工作,在管理工作中明確權責。四是根據當前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確保各項建設工作以科學的規劃為基礎。五是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體系,通過相應的法治建設來妥善推動國家公園的建設發展[2]。
(二)特征描述
國家公園體制具有4個方面特征。一是國家公園體制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也必然以其為基礎原則,國家公園體制,將進一步為推動國家生態文明發展貢獻力量。二是從生態保護角度來看,國家公園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凸顯生態保護能力,并將生態保護作為關鍵建設目標,不僅要確保開發過程符合生態保護要求,而且也要確保在后續長期運行過程中發揮相應的生態保護價值。三是國家公園體制能夠在國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工作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國家公園體制,不僅能夠進一步明確相應的資源權屬問題,而且也能夠使開發和保護工作在統一的管理框架和法規體系內進行。四是國家公園體制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生態發展和經濟建設需求。穩步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不僅加強了自然資源的保護水平,同時也能在改善生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地區經濟建設,其相關價值完全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3]。
二、當前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自然保護區分級管理不完善
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相對較多,但在既往管理過程中不同的自然保護區分級管理并不完善,尤其是管理權限問題始終影響著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發展。由于分級管理體系不完善,導致諸多自然保護區在建設發展過程中無法按照統一規劃部署嚴格落實相應的建設計劃,建設過程中面臨多方交叉管理的不利情況。此外很多自然保護區,在建設管理過程中人員配置不科學,無法切實履行相應的工作職責,在沒有統一管理機構的情況下,其建設發展的速率和質量都相對較低[4]。
(二)自然保護區治理管理能力差
對于自然保護區而言,不論是建設工作還是相應的管理工作,其過程中都需要多方技術力量的支持。由于多數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較為復雜,因此其監測和管理調整難度都相對較大。目前我國多數自然保護區在建設管理過程中缺乏基本的技術支持,尤其在綜合管控平臺和各項子監測技術上存在應用不到位或技術不完善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得管理人員難以全面把控自然保護區整體運行狀態,既不利于當前生態發展,也不利于后期科學的規劃調整。
(三)自然保護區生態人文價值未得到充分體現
國家公園體制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以生態文化建設為重要目標,而當前多數自然保護區未能在發展過程中體現相應的生態文化價值,很多自然保護區在建設管理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文化融合意識,不僅工作人員中缺乏民間文化人士,而且在自然保護地配套生態文化項目建設上也存在目光較短、意識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包括自然保護地配套生態文化項目相對較少、自然保護區地區名片效應不足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文化建設價值。
(四)自然保護區資金供給存在問題
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相應的資金支持,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任何科學的發展規劃都難以落實。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自然生態保護區,資金投入相對較少,因此其所能發揮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都比較有限。而且自然保護區管理建設資金全部來源于政府財政資金撥付,資金供給相對單一,因此很容易受到政府財政預算調整的影響,一旦出現預算不足或其他項目資金調用等問題容易導致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暫停。可以說自然保護區資金問題是我國自然生態建設過程中各類資金問題的重要體現。
三、青海省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管理計劃
(一)采取統一分級管理新體制
在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的統一規劃管理下,將建立相應的自然保護地分級管理體系,并在體系內構建統一的管理機構。在建設規劃過程中,采取不同情形下不同事項不同管理模式的形式,其中主要包括中央直管地方與中央協同管理以及地方直管三種管理類型,而在分級管理過程中進一步研究社區治理、公益治理、政府治理等多種治理保護形式[5]。根據相關要求,青海省完成相應的自然保護地分級管理辦法編研工作。此外在管理機構方面,青海省林業局和草原局將在不同工作中協同行使管理職能并承擔相應的管理責任。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職責匹配等各方面充分按照機構編制工作條例進行安排,切實保障不同區域的分割管理。另外,青海省將根據各地區自然保護地建設的實際需求按照相應的管理機構增設要求合理增加分管機構,進一步提升管理精度。
(二)推動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現代化
由于國家公園體制下自然保護地規劃面積相對較大,因此區域內自然環境、植物生態環境、動物生態環境都比較復雜,而想要自然保護地科學發展,必須要在管理工作中明確保護區內的各項參數。通過對青海省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實地調研發現,在17,290公頃的占地面積下,為切實了解保護區內各項相關情況,在基礎保護設施方面該保護區內共設置7處管護站以及1處監測站,19處微波監控以及1套終端監控系統[6]。事實證明,此類較為完善的監測管理設備能夠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但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了該自然保護區缺乏統一的數據管理中心,因此在未來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過程中,必然將應用到“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協同化辦公等相關信息化技術,不僅要增強相應的數據獲取能力,同時也要加強數據處理及數據利用能力。
(三)塑造新時代生態文化價值體系
在明確我國其他地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文化發展態勢的基礎上,青海省在未來自然保護地建設過程中必然著力于塑造新時代生態文化價值體系。首先,必須加大生態文化保護力度,在工作中邀請民間生態文化相關人士參與管理決策,同時注重生態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對于一些具有生態文明示范意義的學校村落等加強相應的保護和建設發展工作;另外要充分利用自然保護地來進行生態文化教育工作,切實發揮其生態文化服務價值,既可以利用良好的生態景觀打造生態旅游產業,同時也可以將其應用于校園生態文化教育工作;除此之外青海省還著力于促生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將音樂創作、攝影、舞蹈、文創產品等與自然保護地進行有機結合,使其更好地提供生態文化服務;最后要著力于生態文化的宣傳工作,將相應的自然保護地打造為響亮的地區名片,提高其生態及經濟服務價值,同時向外傳播科學的生態文化理念[7]。
(四)拓寬資金渠道完善投入保障機制
青海省在自然保護地建設過程中注意到既往其他地區相關項目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資金問題,因此在未來相關項目發展過程中,會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資金機制,在穩定財政撥付的基礎上,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工作。同時還將開展相應的綠色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各類社會企業參與到本地區生態建設之中。青海省在生態保護地建設調研過程中,對瑞士國家公園進行了探訪調研,瑞士國家公園總面積在170平方公里以上,而按照其收支統計結果來看,其每年管理費用約為400~500萬瑞士法郎,其中350萬瑞士法郎由聯邦政府撥付,政府撥付占比在70%至87.5%之間[8]。瑞士國家公園作為國家公園中較為成功的典范,其管理費用資金構成比例,對于我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建設具有重要參考意義。青海省在未來自然保護地建設過程中,也將采取以政府撥付為主同時聯合社會企業進行合作投資建設的模式,最大限度保障自然保護地的資金需求。
四、結束語
保護生態環境,以青山綠水奠定我國未來發展基礎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研究內容。本文針對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背景下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分析,結合既往建設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青海省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管理的相關計劃。希望本文所述內容能夠對青海省未來生態保護及生態文化建設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唐芳林,田勇臣,閆顏.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背景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重構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2):5.
[2] 汪有奎,郭生祥,王零,等.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治理進展及國家公園建設對策[J].林業科技通訊,2020(06):4.
[3] 程玉榮.促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提高生態保護力度[J].農家參謀,2020(11):116-116.
[4] 易桂秀,鄧兆芳,胡而思.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江西省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路徑與策略[J].林業資源管理,2020(02):6.
[5] 邵飛,汪曉紅,高晴.自然保護地改革背景下的山東省森林公園發展探討[J].山東林業科技,2020,50(01):3.
[6] 侯鵬,劉玉平,饒勝,等.國家公園:中國自然保護地發展的傳承和創新[J].環境生態學,2020(007):1-7.
[7] 劉向南,劉天昊.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11):3.
[8] 賀晶.論對標國家公園體系建設推進河津市自然保護地管理和發展[J].農家科技:中旬刊,2020(12):1.
(作者單位:青海省國家公園科研監測評估中心 青海西寧 810001)
[作者簡介:鄭雪梅(1986—),女,回族,青海人,大學本科,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自然教育。]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