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飛 蔡芮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動能從“出口—投資”模式轉變為“內需—創新”模式。如何擴大內需,充分調動消費、投資潛力,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頭作用、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呢?現有研究發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的情境下,創新創業不僅可通過有效促進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創新、提高居民收入的途徑來激發居民消費意向,而且創新創業能夠有效帶動投資需求增長。然而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仍然較低,甚至呈現消退趨勢。因此本文在“雙循環”背景下,分析當前大學生認知靈活性、創業自我效能、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意向之間的關系,探尋雙創教育、創業自我效能在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意向路徑中的作用機理,以期探尋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興趣和意向的有效途徑,為實現大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創業就業提供借鑒。
創業意向是個體在追尋創業目標時,投入資源和精力進行創業活動的一種自我承諾和心理狀態。學術界基本認可創新創業意向是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行為的顯性、唯一指標。大學生創新創業意向受個體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包含個體的心理靈活性,即認知靈活性,它是指個體通過調整思維方式或做事方法,從而靈活地適應新環境的一種能力。研究發現,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時,具備認知靈活性的個體通常能夠靈活地轉換思維方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而,高水平認知靈活性個體的創新創業意向相對更高。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1:認知靈活性能夠正向預測創新創業意向。
創業自我效能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演變而來,是自我效能感在雙創范疇的具體化,具體表現為個體對自身改變環境的能力及創業成功的自信。創新創業是一種個體基于創新基礎上、受創業自我效能影響的社會實踐活動。創業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具有較強的效能信念,預測未來事件成功概率較大,由此促使個體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同時研究也表明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升個體創業成功的自信心,相應個體的創新創業意向也會顯著提升[1]。同時,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的角度,創業自我效能與認知靈活性是認知的兩個重要變量,對二者的研究有利于深入探尋個體的心理發展過程。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2:認知靈活性通過創業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對創新創業意向產生間接影響。
創新創業教育(以下簡稱雙創教育)融“素質型”教育與“職業型”教育于一體,雙創教育不僅注重提升個體解決問題的素質、培養個體的創造性思維,還注重培養個體創辦企業、提供就業機會的能力[2]。研究發現,雙創教育在助力學生獲取創業理論知識、技能,增強創業者自信心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當個體的創業自我效能受到正向調節時,雙創教育的效果就體現在個體的創新創業意向上。研究指出,創業自我效能可以觸發個體的創新創業意向[3]。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3:雙創教育在認知靈活性與創業自我效能關系中起調節作用,即認知靈活性通過創業自我效能影響創新創業意向的中介效應受到雙創教育的調節。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本研究構建了有調節的中介模型(見圖1),具體表現為:在后疫情時代下,在個體認知靈活性對創新創業意向的影響路徑中,雙創教育具有調節作用,創業自我效能具有中介作用。

圖1 有調節的中介模型
本研究采用電子問卷的方式對某財經院校的學生展開調查并進行數據收集,共回收537份問卷,其中有效份數為514份,有效回收率95.7%。測試對象平均年齡在18周歲至24周歲之間,樣本基本情況詳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情況(N=514)
2.2.1 因變量的測量
創新創業意向參考Chen等人[4]開發的創業意向量表,并根據雙創作相應調整,共5題,使用李克特五級計分法,從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基本符合、較為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給予1~5分,分數越高則對應學生的創新創業意向越高。本次測量的創新創業意向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9>0.8,KMO值為0.86>0.8。
2.2.2 自變量的測量
認知靈活性參考J.P Dennis等人[5]開發的認知靈活性量表,共20題,其中反向題項有6個,使用李克特五級計分法(1~5分),分數越高則對應學生的認知靈活性也越高。本次測量的認知靈活性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7>0.8,KMO值為0.93>0.9。
2.2.3 中介變量的測量
創業自我效能參考湯明[6]開發的創業自我效能感量表,該量表從創新、機會識別、風險承擔、組織承諾及關系協調五個維度分別設置題項,共10題,使用李克特五級計分法(1~5分),分數越高則對應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也越強。本次測量的認知靈活性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6>0.8,KMO值為0.91>0.9。
2.2.4 調節變量的測量
本文對雙創教育的測量設置了“您接受創業教育的程度”這一問題,共四個選項,從未接受雙創教育=1、上過較少雙創課程=2、聽過很多雙創課程和講座=3、接受過系統的雙創課程培訓=4。本研究所使用調查問卷總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90>0.8,KMO值為0.93>0.9。
以上結果說明本研究所涉及的各核心變量的信度、效度均較好,總量表各題項的內部一致性及效度均較好。
本文在研究程序上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以避免共同方法偏差。首先,向被測試對象說明調查問卷的測試目的、匿名性和保密性;其次,使用Harman單因子法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未經旋轉的第一個因子只解釋了變異量的30.02%<40%,說明本研究的數據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
由表2可以看出,各變量之間均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包括認知靈活性與創業自我效能、創新創業意向及雙創教育之間、創業自我效能與創新創業意向以及雙創教育之間、創新創業意向與雙創教育之間。

表2 描述統計及相關系數
首先,根據PROCESS中的簡單中介模型——模型4,在控制年級、性別、父母創業經歷的情況下,在認知靈活性與創新創業意向之間的關系中,對創業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表明,認知靈活性對創新創業意向有顯著正向影響(β=0.488,t=6.459,p<0.01),當加入創業自我效能這一中介變量后,認知靈活性對雙創意向的直接影響依舊正向顯著(β=0.174,t=2.663,p<0.01),假設H1得到驗證。認知靈活性對創業自我效能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β=0.397,t=9.125,p<0.01),創業自我效能對雙創意向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β=0.790,t=15.648,p<0.01)。認知靈活性對創業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創新創業意向的直接效應的Bootstrap95%置信區間的上下限均不含0,說明認知靈活性既可以直接預測雙創意向,也可通過創業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預測雙創意向,假設H2得到驗證。
其次,根據PROCESS中前半段路徑受到調節的中介模型7,在控制父母創業經歷、年級、性別的情況下,對模型進行檢驗。Bootstrap分析結果表明(見表3),將雙創教育放入模型后,認知靈活性與雙創教育的交叉項對創業自我效能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β=0.290,t=4.395,p<0.01),根據回歸分析結果,繪制雙創教育調節認知靈活性對創業自我效能影響的簡單斜率圖可知(見圖2),當雙創教育程度較高時,認知靈活性對創業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即此時認知靈活性能夠促進個體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雙創教育程度較低時,認知靈活性對個體創業自我效能感的預測作用不顯著,說明雙創教育在認知靈活性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影響中發揮顯著正向調節作用。

表3 有調節的中介模型檢驗

圖2 創新創業教育的調節作用
最后,通過被調節的創業自我效能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可知,認知靈活性通過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新創業意向的間接影響效應在雙創教育程度高水平與中水平下的效應值分別為0.372和0.226,Bootstrap95%置信區間上下限均不含0,說明認知靈活性通過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新創業意向的間接影響效應在雙創教育程度高、中水平下均正向顯著,而在雙創教育程度低水平下影響并不顯著,因為此時Bootstrap95%置信區間上下限含有0,因此假設H3得到驗證。即認知靈活性通過創業自我效能影響創新創業意向的中介效應受到雙創教育的調節,且在雙創教育程度高的情況下,認知靈活性可以通過提高大學生創業自我效能感來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向。
本文探討了在“雙循環”背景下,大學生認知靈活性通過創業自我效能影響創新創業意向的中介效應受到雙創教育的正向調節。基于以上研究結果,為了適應我國應對百年變局所構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激發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向,實現大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創業就業,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近年來,高校雙創教育內容逐步完善,但缺少創業失敗案例教育。因此高校應在雙創教育中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雙創失敗案例的教育,使學生全面了解雙創的理論內涵,形成對雙創的全面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雙創價值觀,從而在面對失敗時知曉如何進行失敗歸因分析,使學生從失敗案例中獲取經驗教訓,提高學生認知靈活性,達到提升大學生對雙創活動的興趣和意向的目的。
如今雙創教育授課中仍以學生撰寫雙創項目商業計劃書為主,參與雙創全流程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會各界應積極推動雙創教育“數改智轉”,打造雙創教育數智化綜合實訓平臺。該平臺以現實社會中雙創真實場景的產業、資本、技術資源信息等數據為依托,以數據的采集、整理分析為基礎,以雙創機會識別與評估、企業戰略分析、市場營銷分析、流程改造、財務分析為目標,讓學生在體驗雙創全流程的同時,掌握企業經營管理體系和價值鏈整合等方法,培養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養,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自我效能,進而達到提升大學生對雙創活動的興趣和意向的目的。
當前,除個別專門設有創新創業專業的高校外,鮮少有高校會建立獨立的專業化高素質雙創教師隊伍,導致雙創教育無法達到原本所期望的教學目的。因此,高校可充分利用優秀校友、著名企業家等資源,聘請他們作為雙創教育的兼職老師,既可以通過宣講自身雙創經驗來激發學生的雙創興趣與激情,也可以對學生雙創項目給予針對性指導和扶持。在“企業導師+校內導師”雙導師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兩位導師在知識、技能、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化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雙創教育質量,最大化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管理技術和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大學生對雙創活動的興趣和意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