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敏
(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0)
建甌位于武夷山脈東南面,閩江中上游,別名“芝城”。四周群山環繞,已有1800多年歷史。東漢建安初年設建安縣,唐改設建州,宋紹興年間改建州為建寧府,固有“八閩首府之稱”。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設縣名甌寧縣,南宋紹興年間,改建州為建寧府,后于1913年,撤建寧府將建安、甌寧兩縣合并統稱為建甌縣,后稱“建甌”。[1]
建甌太保信仰始于北宋,興起于明后期,然其鼎盛時期則是在清朝成豐年間。現今太保信仰還廣泛流傳于閩、浙、贛、粵,臺灣和東南亞一帶,可謂歷史悠久,影響力頗大。太保信仰的形成是在閩越文化、中原文化與建甌本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產生的,太保信仰在繼承了閩越文化中的信巫事鬼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中國傳統的祖先崇拜文化和孝文化。在建甌太保信仰通過各種顯圣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各種顯圣故事體現了太保爺的神力之大,法力無邊。太保信仰中尊崇九十九位太保,百姓親切稱其為太保爺。
關于建甌太保爺的來源版本較多,但無史料記載,皆為口述傳流傳下來的故事,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類:
五代后晉天福八年(943),閩王王審知之第十三子,建州節度使王延政在建州建立殷國,開設科舉考試取進士九十九名。是時,閩王聽聞張天師于建州布道想試試天師法力,一大臣上報龍鞍崗洞內有妖物,閩王得知便命張天師前去龍鞍崗斬殺。待到龍鞍崗后張天師掐指算出洞內非妖物,但皇命難違只好施法斬殺。可憐洞中九十九位新科進士被奸臣所害,騙至洞中無辜慘死。只一人被削去一足回去報信,后因流血過多而亡。閩王得知后念九十九位進士枉死,便將他們封為太保,為首者為蕭榛世人稱其蕭公太保,于建甌小松鎮龍鞍崗立廟祀奉,后風俗漸開。[2]
北宋末年,南朝梁武帝蕭衍之與其弟蕭衡兄弟不和,最終蕭梁王朝因內斗而破國。亡國后,蕭氏家族人們流落各地,唐朝末年,其中一支遷往了洛陽之郊,這一支族人也就是小松龍鞍崗蕭氏始祖。當年,蕭氏后人蕭榛與其胞弟正值壯年,不甘屈于人下一心想復辟蕭梁王朝,于是廣交天下文武人才,試圖自己組建軍隊,與朝廷抗衡。結交異姓兄弟百人,蕭榛自封“沖天太保”,其余弟兄也以“太保”自稱。當時唐王朝的護國天師聽聞密報,便暗中監視蕭榛一行人的其一舉一動。一日,以蕭榛為首的眾太保齊聚于洛陽之郊一處山洞內,張天師得知便趁此時機上山做法。洞中九十九人被斬殺,只一名叫蕭鏗之人因在洞外,被削去一足回去報信,但因流血過多最終亡故。
蕭氏族人聽聞后紛紛四散而逃,其中有一支一路南下入閩,在“蛸竄村”如今小松鎮落腳生活。當蕭氏族人小松繁衍至第四代時土地便不夠耕作了,于是一部分人到了如今龍鞍崗附近的枇杷村開墾田地,將開墾出的土地命名為蕭長垅。一天夜里,蕭氏四世祖夢見蕭榛。只見蕭榛烏面紫須身著蟒袍對其言:今龍鞍崗上有許多血柴,是蕭家死去眾人心血所注,后人可將其砍伐變賣,但需取其中銀錢于龍鞍崗上立廟,供奉吾等死去兄弟。次日,四世祖便將夢中所聞講與眾人,眾人聽聞紛紛進山伐血柴,賣得數白金后于龍鞍崗上建廟,為蕭榛等眾太保塑身立象,供奉至今。
該故事曾記于小松蕭氏家譜,原是唐朝時,一名為蕭保山者,廣結異姓兄弟想要起義謀反。后駐軍于洛陽龍頭崗上,被朝廷發現謀反之心后,朝廷便派法力高強的張天師前去施法。是時正逢眾將士在挖掘地道,張天師便施法將地道封住,將以蕭山保為首的九十九位將士都悶死于地道內,只一人在地道外被削去一足。死去眾人化成冤魂到天庭面見玉帝,得玉帝垂憐封死去九十九位將士為太保,代天巡狩。蕭山保后人為保命,四處逃亡,其中一只南遷入閩,行至小松時見此地山清水秀,有坐高山地形神似洛陽龍頭崗,便決定在此地生活,后將該山命名為龍鞍崗,為了紀念蕭氏先祖,在此地立廟。[2]
以上三種故事來源雖不完全一致,在故事情節上卻有很多相似的之處。故事中所立之廟為現龍鞍崗太保廟的雛形。這些故事傳說中太保爺在最初只是一位凡人,因后人對死去祖先的緬懷與追思而為其立廟供奉。又在緬懷中將其逐漸神化,具象化,便形成了如今的太保信仰。
現建甌市市區包含各鄉鎮村,共有三座太保廟,其中以小松龍鞍崗太保廟為首。
建甌通仙門俗稱長橋門,背眺黃華,面臨東溪。其歷史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系建州八景之一。通仙門太保樓的由來,原是咸豐年間,太平軍意欲攻建寧府蕭公太保顯圣,保全了建寧府城,于是后人便將通仙門城樓更名為太保樓。
坑里太保建于民國年間,泥墻木架,磚地瓦蓋,規模不大,只有一座太保殿。奉祀蕭公太保,“文革”時神座被毀。1993年新建的太保殿,前廊欞門木雕十二生肖,中座八米“黑臉蕭公大帝”。
龍鞍崗太保祖廟坐落在建甌城北小松鎮龔墩村吳墩自然村龍鞍崗。廟宇始建北宋。觀主殿供九十九位諸尊太保,配殿有觀音殿、大奶殿、孔子殿、華光殿、附戲臺、寮房、廚房及望月亭、迎賓樓、望郡亭等建筑,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系閩北著名朝圣地。
在建甌人們認為太保爺比財神爺更加靈驗,商賈們皆供太保爺,在蕭氏始主的傳說中相傳當時籌建太保廟是以賣“血柴”為資金籌筑的,而在建甌方言中“血柴”與發財為同音。后又有傳說故事,清末民初甌寧縣治下水吉鎮(今劃歸建陽)有李米貴其人,在家供奉太保,在太保爺的護佑下,李家生意茂盛,發家成閩北首富。[3]以及小松鎮李園村張德安(小名米仔糖)做柴發財送鑾駕全副和田段苗產等求財發財的故事。于是生意人最信太保,認為其可保財運亨通。
太保可保平安,原是與兩個傳說有關,1922年吳墩村吳樟凱家,白天晴天后門山倒塌,把整個飯間堆掉,幽時箕孫女年方三歲,坐在飯間凳,上覺得有位鳥面紫須,蟒袍金袍之人,將其抱至外厝佛桌之下,后安全無事。
咸豐年間,太平軍攻建寧府在東門挖坑道,準備炸城,蕭公太保此時顯圣,保全了建寧府城。于是民間便將通仙門城樓改稱太保樓,祀奉太保,流傳至今。至此太保爺可保平安一神職便廣為流傳。[3]
太保可保升學順利,可保仕途順利。原是九十九位太保在飛升之前乃是新科進士,皆是文人學士,而太保又是皇帝親封的官職,九十九位太保皆是朝廷官員。所以人們認為太保爺是有保升學仕途順利這一神職的。
一直以來太保送子是建甌人民十分深信的太保爺神職。拜太保可送子這一神職一直廣為流傳。在坑里太保廟主殿太保像兩側各放置了兩個紅杉木大木雕,其形為眾多身著肚兜的小童子托舉一個巨大金元寶,結合前文所說太保送財送子,這兩個木雕便很形象生動地反應了這個特點。
在中國,民間信仰遍地生花,不同的地域形態環境所形成不同的民間信仰,各種神明崇拜皆維系著人們的精神向往。而形態各異的民間信仰又構建出不同的社會地方文化、不同的風俗習慣,頗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之感。
各種信仰的差異其產生源頭都和地域環境差異有關。如建甌玉山鎮,因山中多猴該地便產生了齊天大圣信仰。閩南沿海地區以海上捕魚為生,危險非常,后便有湄洲島女子林默飛升為仙名為媽祖,保出海平安平定風浪的神話故事。媽祖因此成為閩南沿海地區的保護神,是閩南地區十分重要的神明信仰。
不同地域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影響下又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民間信仰。在建甌七月初七為太升天之日,因此這天也是太保廟會。從七月初一開始一直到初七太保各太保廟香客絡繹不絕。坑里太保廟龍鞍崗太保廟內皆建有戲臺,在廟會期間請戲班唱大戲給太保爺看場面熱鬧非凡。而其他也供奉蕭公太保的地區,在太保形成背景與廟會時間祭拜儀式上與建甌都有很大的差異。
蕭公太保雖在閩、江、浙、贛、粵、臺灣和東南亞都有流傳,但各地太保信仰是有所不同的,南平上洋村太保廟內所奉蕭公為蕭法明,閩南泉州的富美宮內所奉蕭公太保為蕭望之,臺灣、東南亞蕭公太保的分靈多達兩千多處,但所奉蕭公不為同一人。各地廟宇所奉蕭公雖不為同一人,但究其源流,皆是蕭氏一脈。也許信仰之初眾太保廟內供奉皆為同一人,但隨時間流逝,廟宇在遷移分靈添灶的過程中便出現如今的不同,這些都是蕭公信仰地方性特征的體現。
在建甌民間關于太保的民間故事仍有很多,太保信仰源于北宋,歷經多年,不僅沒有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中,還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019年建甌太保信俗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也是建甌太保信仰得到官方的又一認可。人們以太保為柴窯命名,希望能得太保護佑能燒制出上等的盞,并將燒制出的經典色彩命名為“太保綠”這也是太保信仰在生活中的體現。
與此同時,近年來太保廟的管理也在不斷走向正規化,廟宇建造從最初的高山小廟到如今的巍峨殿宇,管理人員從之前的一人分飾多角,總攬總包到現今成立了專門的理事會,其分工明確分別設有總管、副總管、會計、出納、事務長、物資采購、保管、記工員、消防治安、工程管理、殿前管理等多個職位,對廟里的大小事物進行明確的分工管理。
建甌還成立了佛教協會,以加強了對于民間信俗的管理和保護,正規化的管理,這也使得太保信仰可以更好地延續與發展。太保信俗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學者們的關注,據了解2021年小松太保廟出資聘請廈門大學人類學民族學教授為其編撰專著,資料的匯編出版也進一步加強了太保信仰的可延續性更加有利于太保信仰文化的傳播。
坑里太保廟位于建甌城區邊緣,環境優美地勢遼闊。其利用地理環境優勢,開辟人工湖,開設水上娛樂項目,并于太保廟旁開設了多個假日山莊,許多香客前來祭拜后在此用飯游湖,坑里太保廟周邊毗鄰建甌第一中學、第二中學,因此太保廟假日山莊便成為許多學生郊游團建的首選之地。同時坑底太保廟還有出售太保小像,供香客們請回家中供奉,人們可根據需要進行購買。太保佛經①的出售也是坑里太保廟一筆經濟收入。香客們會購買太保經,將佛經燒化以求太保佑家中眾人。
《建甌縣志》有記載:“龍安崗,在宜均(沂濱),地高峻。俯視郡城,祀蕭公太保”[4]小松太保廟,位于建甌城北小松鎮龔墩村吳墩自然村龍鞍崗,于高山之上,地勢偏僻,早年山路難行。后隨著太保廟顯圣事跡的不斷傳出,太保爺的名氣不斷增大,越來越多香客慕名到小松太保廟許愿捐錢捐物,如今通往小松太保廟的山路已由泥路變為寬敞水泥公路。每年廟會頭香與第二炷香都會對外進行公開招標價高者得,標中者于廟會頭天至廟中過夜,零點便將提前用紅紙封好的香爐揭開,供上香者上香許愿。屆時眾多經商者都會前往太保廟進標頭香,廟會當日許多香客會前往太保廟祭拜許愿,并捐贈大筆善款,屆時人潮涌動場面十分壯觀。若許愿成真,便需要親自前往太保廟還愿,若本人不能親自到場則需至親替其到廟內還愿,還愿時或捐錢,或捐物,物品錢財金額皆無具體要求,許愿時許了廟里什么屆時便按當時許的還愿即可。更有相傳從前做廟祝都須有當地靠山,且只能做十天半月,就得讓位他人,其收入之豐勝過官肥。種種可見太保廟的吸金能力之強。
在建甌無論男女老少,皆或多或少受到太保信仰的影響。在建甌太保信仰主要內涵為財神,次要內涵為保護神,因為九十九位太保爺身前為文武雙全的新科進士,因此還有文曲星保升學求職等內涵。正因為太保爺神職的多樣性決定了其信仰群體的多樣性。人們認為太保爺有求必應可保萬事萬物,遇事皆會祈求太保的保佑。不同群體所求不盡相同,但皆因信仰太保爺能有求必應而到廟中燒香祭拜。
太保信仰是建甌土生土長的神明信仰,在建甌人心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太保信仰無處不體現著建甌的風俗文化。之所以能在今時今日仍是建甌人民的主要信仰,和信仰的功利性是分不開的。人們信太保、供奉太保,皆有求于他,因人們相信其能有求必應,太保信仰方延續至今。筆者走訪了建甌通仙門太保樓、坑里太保廟、小松太保廟,發現三座太保廟關于太保信仰正規書面化資料記載皆十分稀少,許多太保傳說,還只停留在口頭流傳的階段。現流傳的幾種太保信仰來源傳說,也是在眾多版本傳說基礎上融合而成的。翻閱建甌民間信仰的相關文獻也只有只言片語提到太保,這與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不相匹配,太保信俗缺少學者對其進行系統調查和研究,這不利于太保信仰的傳播與傳承。
在當下我們應加強對太保信仰的保護及研究工作,利用好太保信俗這一建甌特色的文化資源。加強宣傳力度,對太保信仰相關的故事傳說進行收集與整理,對太保廟宇進行維護與修葺,擴大太保信仰的影響范圍,最大程度發揮其積極性,在太保廟的基礎上發展相關旅游業及其他第三產業,爭取最大限度地發揮太保信俗獨特的經濟性,與文化性。
注釋:
①此佛經非佛經集,是用黃紙揉搓成長條狀,在進行一定的色彩裝飾后,由佛經誦讀者拿于手中,對其進行多次的誦讀后制成的附有經文保佑的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