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智能技術迅猛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莎草紙與文字普及、印刷術與新教改革、便士報與新聞業崛起……每一種技術革新,都帶來了新聞傳播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巨大變革。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新聞傳播行業的格局發生改變,科技期刊也隨之受到沖擊,其內容生產流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文章將以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背景,從技術學派視角窺探期刊類媒體所面臨的變革。在作者閱讀大量文獻后,決定先從技術視角出發,指出技術發展對期刊類媒體產業格局產生的影響,探究場景化和數字化的應用,引出智能出版的可能。再轉入微觀,闡釋媒介技術發展對內容生產流程產生的影響,挖掘新媒體技術對內容采集的革新、新媒體技術對內容分發的影響、新媒體技術對反饋機制的助力。最后為了更好地迎合新媒體時代的需求,文章對智能媒體的應用展開進一步思考,深究智能媒體給科技期刊帶來的啟發,并指出智能媒體的可借鑒之處。科技期刊不僅有期刊出版業務,也可以結合抖音、微信等媒介生態,用直播、短視頻等形式賦能線下活動,借助小程序擴展更多業務場景,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關鍵詞:數字化出版;期刊傳播;新媒體;智能媒體;產業格局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2-023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2024年度江蘇省社科基金“人文社科期刊的內容質量評價方法優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TQB010
如今,區塊鏈、5G等技術的發展對期刊的傳播格局產生了影響,并推動了期刊內容生產流程的革新。智能媒體給科技期刊帶來新的啟發,借助短視頻、直播、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科技期刊將重構數字化出版,迎來新的可能。
重塑期刊傳播的產業格局是智能媒體帶來的一個巨大變革。早期施拉姆式的大眾媒介“一對多”傳播模式被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會化媒體所構建的信息交互分享平臺徹底顛覆,新的以用戶“交流、分享”為核心的平臺化“觀展-表演”范式迅速崛起。新模式以“強關系-弱關系”鏈接為核心,構建了微信式的朋友圈層傳播和微博式的“六度空間”傳播模式,將用戶帶入官方與民間、主流與非主流話語平權的Web2.0時代[1]。話語平權的Web2.0時代來臨,造就了以自媒體為主體的新型傳播格局,也重塑了期刊傳播的產業結構,促進了期刊類媒體的轉型和發展,甚至在眾包新聞、眾籌新聞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用戶偏好為中心的大數據采集,開拓出期刊類媒體的數字化出版,重新定義了新的產業格局。
(一)新媒體技術重構內容生產的場景化和數字化
VR和AR技術的發展和場景五力的廣泛應用,使智媒背景下的場景化傳播得以重新布局,社交媒體進一步場景化,期刊類媒體實現了可視化。正如喻國明教授所說,當傳感器無所不在、全時在線的時候就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而大量的數據會對整個新聞傳播實踐流程和價值發生進行數字化、數據化的全新改造。今日頭條等新聞聚合媒體首先通過大數據抓取技術獲取大量新聞資源,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則依托用戶上傳的視頻等獲取視頻資源,其次通過個人點擊記錄、定位等進行用戶畫像,在算法機制的作用下將相應資源精準推送給用戶[2]。誠然,算法推送機制帶來的“黑箱”問題頗受爭議,但算法造就的產業格局重塑已是不爭的事實。
(二)元宇宙背后的區塊鏈、5G技術,加速智能出版的腳步
元宇宙概念的提出讓以Facebook、字節跳動為代表的平臺化媒體加快布局元宇宙等前沿領域。可以看到,元宇宙將給新聞傳播行業布局帶來更多可能性,也為5G影響下的萬物皆媒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萬物皆媒的影響并不局限于媒體行業,而是會進一步發展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的概念。另外,時空界限的消失,改變了以前權威信息掌握在精英手中的情況,消解了信息不對稱,最終帶來權威的消解。新聞傳播領域的權力分配和產業內容偏好將被重新布局,就連極具權威性的科技期刊也要通過萬物互聯等技術更新產業格局,彰顯更多的價值[3]。在新媒體技術的驅動下,紙質期刊陸續轉型,以數字化出版為起點,逐漸搭建自有的在線網站、移動應用平臺,為用戶提供專業服務,從“自上而下”的傳播者轉變成雙向互動交流的信息溝通者。
智能媒體技術不僅引發了網絡媒體與自媒體產業格局的巨大變革,還對主流媒體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影響,科技期刊作為主流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以新華社、人民日報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積極擁抱智能媒體技術,開展媒體融合,這也讓科技期刊看到了新的希望。繼人民日報創造“中央廚房”之后,新華社也打造了“智能編輯部”,再造新聞生產全環節、全流程、全系統,不僅成為2021年智媒亮點,也為科技期刊帶來了啟發。如今,期刊類媒體和網絡自媒體共同傳播新聞,形成“辮子新聞”“策展新聞”等一系列新的新聞范式[4]。
(一)新媒體技術對內容采集的革新
在內容采集環節,新華社依托傳感器技術、無人機技術打造了“媒體大腦3.0”攝像頭新聞機器人和“鷹眼”智能監測系統,能夠超早期記錄突發事件、發現新聞熱點;記者應用“現場云”移動采集系統和智能手機、AR智能眼鏡、智能錄音筆等智能硬件隨時發起現場新聞全息直播,并同步采集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全媒體形態新聞素材。2021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融媒體通過5G+4K直播背包報道兩會,極大地節省了兩會信息采集環節的用人成本和用時成本,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5]。這對期刊類媒體具有借鑒意義,如科技期刊舉辦業界活動時,就可以借助傳感器實時采集相關內容,并通過直播等擴大傳播范圍。
(二)新媒體技術對內容分發的影響
在生產分發環節,編輯利用“媒體大腦”、AI合成主播、時政動漫平臺等智能化工具和平臺,通過人機協作技術,自動分類和標引新聞素材,智能化生產AI主播視頻、短視頻、地圖新聞、衛星新聞等30余個品類的全媒體產品,并借助用戶畫像技術實現信息的精準推送。同時,使用用戶自選、主流推送和算法推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內容分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算法黑箱技術的威脅和負面影響,在生產分發環節不僅考慮到了推送的精準化,也考慮到了價值的主流化[6]。而在內容生產環節,科技期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內容審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剛好可以補齊這一短板,一方面幫助期刊編輯審核內容邏輯,進一步校驗文章的價值,另一方面可以校驗文章重復率,智能化標記出重復率高的內容。
(三)新媒體技術對反饋機制的助力
在反饋環節,“媒體大腦3.0” 以區塊鏈技術和AI審核為顯著特征。依托“時間戳”的智能版權評價系統,能為新聞作品在某一特定時間點的存在提供證明,為版權保護提供強大的技術保障,同時有效保護記者的創作版權。在信息流通的過程中,區塊鏈憑借去中心化、可溯源以及信息無法篡改的特性,為新聞的真實性提供了堅實保障,有利于打擊謠言[7]。而對于用戶來說,區塊鏈去信任化的特征使得區塊鏈上的交易不需要提供任何身份信息,用戶隱私得到較好的保護。期刊類媒體肩負著版權保護的使命,尤其是在一稿多投的場景下,各家期刊稿件發表的時間差可能導致內容重復現象,最終導致文章被判定為抄襲。
(一)技術加持:生產場景從真實向虛擬的轉向
互聯網構建了一種新的虛擬生態環境,人們通過網絡在特定群體中分享生活點滴成為一種常態。虛擬空間是一個復合的、多層次的異質空間,具有匿名性、虛擬化等特點。對于科技稿件而言,傳統的傳播渠道是紙質科技期刊,而在新媒體技術加持下,傳播方式逐漸由文字轉變為圖文、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其內容生產場景也從真實可觸轉變為虛擬化[8]。例如,各大媒體推出的AI合成主播,清華大學推出的虛擬學生,以及現在流行的虛擬二次元偶像,他們的特點是無實物。科技期刊也可以打造虛擬主播,加強與用戶的溝通交流,推出更多音視頻作品,體現科技期刊服務多元化的特點。
(二)數據加持:表現方式的直觀與可視化
馬中紅教授認為,后真相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呈現無深度感、碎片化、異質性,短視頻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從傳統的系統性嵌入式學習轉變為現在的淺嘗輒止[9]。這一轉向要求內容生產要直觀、簡單,數據新聞、可視化新聞逐漸成為報道的主流。不得不說,以數據新聞為代表的可視化新聞在科學呈現新聞內容上有很大的優勢,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大媒體平臺推出的動態疫情實時更新柱形圖新聞。科技類稿件往往離不開數據支撐,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加入可視化內容,能讓稿件中的數據變得更加通俗易懂,進而更好地吸引用戶的注意[10]。
(三)“網感”渠道增加內容分發可能性
互聯網也改變了信息獲取方式和渠道,人們現在主要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獲取信息,抑或通過閱讀微信公眾號文章獲取信息,這些內容分發渠道都為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傳統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進入智能媒體時代,人們掌握了信息選擇權[11]。所以,科技期刊要對新媒體引起重視,搭建更多的內容傳播渠道,通過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傳遞期刊內容,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期刊的影響力。
(四)多權責動態生成:UGC模式賦能科技期刊選題
主體身份的改變,讓用戶從旁觀者變成在場者,從“在世”化生存到“在線”化生存,UGC成為內容生產的主力軍。不管是微信公眾號還是爆火的短視頻平臺,草根性都越來越強,新媒體平臺也陸續吸引更多用戶入駐,隨時隨地分享各種內容[12]。UGC既是引流手段,又是內容生產擴充改組的方向,可以賦能科技期刊的內容選題。利用UGC模式,科技期刊也能重組內容選題,借助與用戶互動,掌握用戶喜好,從而為用戶精準推薦合適的期刊內容。
(五)善用新媒體,科技期刊重構數字化
期刊類媒體的受眾雖然相對固定,但也不能忽視新媒體的影響力,善用用戶黏性強的抖音和微信,能助力科技期刊加快數字化變革進程,豐富活動宣傳和服務[13]。
善用抖音生態,賦能期刊類媒體的線下活動。科技期刊除了發表科技類稿件外,還會定期舉辦學術活動,邀請業界、學界的知名人士參加,抖音就是很好的宣傳學術活動的平臺。抖音用戶可以通過短視頻附帶的超鏈接等,報名參加學術活動[14]。科技期刊也可以在抖音上直播,和線上線下的受眾互動,提升線下活動的影響力,樹立優質的科技期刊品牌形象。
善用微信生態,提高科技期刊的服務水平。新媒體時代,用戶反饋極為重要,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加強和受眾溝通,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并基于用戶反饋設定期刊選題,為用戶提供喜聞樂見的科技性內容[15]。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期刊有售賣期刊和邀約寫稿的業務,小程序可以滿足科技期刊的業務需求,既能導入電子版期刊,便于用戶瀏覽,又植入了支付功能,為售賣期刊提供便利,還可以增設投稿服務,讓用戶實時查看審稿進度,實現智能化出版。
從技術學派的視角來看,大數據、云計算、VR、5G等技術改變了期刊類媒體的傳播格局,也革新了科技期刊的生產流程,內容采集、分發、反饋等環節也有所變化。這迫使科技期刊推進新媒體轉型,汲取智能媒體的優勢,迎合融媒體發展趨勢,同時善用微信、抖音等媒體生態,強化期刊媒體的線下活動推廣效果,拓展服務類型。
參考文獻:
[1] 張彤.智媒時代科技期刊編輯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2):29-31.
[2] 李艷,敖慧斌.科技期刊傳播模式演變與傳播能力提升對策研究[J].出版與印刷,2021(3):26-31.
[3] 曾建林.盤活“小”期刊:特色科技期刊產業集群建設路徑[J].中國出版,2021(6):10-14.
[4] 劉娜.新媒體背景下科技期刊辦刊實踐探析:以《干旱區地理》期刊為例[J].傳媒論壇,2023,6(10):103-105.
[5] 孫威.媒體融合背景下增強科技期刊傳播力的策略分析[J].采寫編,2023(3):103-105.
[6] 萬可卓,占莉娟.我國科技期刊微信視頻號運營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4):35-41.
[7] 徐立萍,郭夢.基于新媒體平臺“二次傳播”的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3,19(1):66-72.
[8] 蔡倆,胡文莉,易基圣.基于微信視頻號的科技期刊傳播模式探索[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2,42(6):115-117,122.
[9] 姜京梅.新興交叉領域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以《網絡新媒體技術》為例[J].編輯學報,2022,34(4):456-459,463.
[10] 逯連靜,陳國榮,徐琳君.新媒體環境下科技期刊微信小程序應用探究[J].傳播與版權,2022(4):78-80.
[11] 譚春林.公眾號、視頻號與微信群協同推動學術期刊的“主動傳播”[J].編輯學報,2021,33(5):549-552.
[12] 黃睿春,付堉琪,張玉平.新媒體時代下科技期刊轉型之路再反思[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8(3):1-5.
[13] 姚慶輝,張宇燕.數字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數字化轉型[J].新聞文化建設,2021,26(8):37-38.
[14] 李娜,劉洋,趙娜,等.基于新媒體平臺的科技期刊直播效果研究[J].編輯學報,2021,33(3):318-321,326.
[15] 張樹鋒.科技期刊編輯利用新媒體增強互動效果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3):81-83.
作者簡介 蔡田田,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