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雄



摘 要:在六年級“解決百分數的實際問題”這一單元的復習中,常常會發現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出現許多典型問題,值得教師反思,是教學過程中的疏漏還是學生的不理解,于是展開了相關的調研、分析,以及對課堂教學的重構,直至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的再學習,對學生復習過程中的有效干預,為提升復習實效、改進課堂實踐提供了相關啟示.
關鍵詞:有效干預;原因解析;改進教學;再學習
1 問題緣起
在六年級進入單元復習階段的一次復習測試中,學生在解決一道關于百分數的問題時,一位同學碰到了難題,具體問題是這樣的:
花港小學下半年的用水量比上半年減少了20%,上半年的用水量占全年用水量的幾分之幾?
為了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筆者在下方記錄了部分溝通情況(T為教師,S為學生),并與學生交流.
T:你不會做這道題,能不能談談原因?
S:我想要知道上半年和全年的用水量,我怎么都求不出.
T:那你為什么要求出上半年和全年的用水量?
S:要求上半年的用水量占全年的幾分之幾,如果上半年和全年的用水量都知道了,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T:你為什么沒法求出全年的用水量?
S:題目中沒有告訴我們上半年和全年的用水量,所以不知道,也沒法求.
T:這道題的單位“1”是什么?
S:這個我知道,單位“1”是上半年的用水量,因為“下半年的用水量比上半年減少了20%”,被比的量是單位“1”.
……
這位學生面對這個問題很是無奈,那么是不是班里別的學生面對這個問題也有類似的苦衷呢?為了了解班級里其他學生的真實情況,筆者安排了一次專項調研測試.
2 問題收集
這是一次題量不大的專項調研測試,測試內容全部是與百分數相關的知識點,這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關于“百分數”及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試題的編寫形式包括:填空題和解答題兩種,參與測試的對象為六年級2個班.對測試卷中的部分填空題進行整理,如圖1.
以上這三步舉措,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 在遷移中聯系舊知
大家知道分數、百分數、比、除法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但是學生的思維特點,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不斷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過程中.在上述的教學活動中,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思維特點,需要具體的數量參與才能正確地進行解答,所以,將解決問題的起點設在新舊知識的復習關聯中.如復習分數的意義、百分數與比的關系等,通過練習遷移、溝通強化,以及有針對性的對比練習,進行教學干預,釋疑解惑.
通過這一系列的手段,大部分學生對于解決這一類百分數實際問題有了自己的思考:
① 如果題目中有具體的數量,就可以直接解答.
② 如果題目沒有具體數量的,可以采用假設的方法,看作是具體的數量,然后根據這幾個數量間的關系,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數”“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等問題.
③ 分數、百分數、比都可以表示幾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2. 在共享中習得方法
從學生在測試卷上給出的解題思路不難看出,學生的思路可謂五花八門.這些從學生中衍生出來的、閃爍著學生智慧火花的方法,恰恰是行之有效的、通俗易懂的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有位哲人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換完后依然是一個蘋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種想法,我有一種想法,交換之后,我們就各有兩種想法”.課堂上這些方法的展示、分享和交流,豐富了這類問題的解題策略,提高了對分數、百分數和比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交流中獲得了成功的情感體驗.
3. 在練習中形成技能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個學生必備的數學技能,然而,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長期訓練逐步形成.鞏固練習的設計,就在于訓練學生思維,重在引導學生在習得方法后,進行及時消化和反思,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練習設計既有對問題思考過程的回顧,也有對新方法的運用,更有對這些錯例的原因分析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錯例的發生,學生在經歷了復習、應用、改錯、練習的過程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5 實踐再反思
蹲下身來看兒童,一次不經意的個別輔導,引出了一次有效的教學活動:暴露錯誤、探究錯誤、體驗錯誤直至改正錯誤.這也正是我們所倡導的課程視域的作業思想,不僅強調作業的個性化、目標性、系統性,還基于學生作業結果進行反思和再設計,體現了“設計—實施—反思—再設計—再實施……”的循環往復、不斷完善的思想.后續的學情后測結果顯示,本文開頭的那位同學,對于這類實際問題的解決已經融會貫通了.
學生的學習錯誤,原因何在?是知識理解方面的漏洞,還是思維特點使然?是因為學生欠缺解決辦法,還是因為課堂教學指導缺位?他們在面對某個問題時,可能會怎么思考?可能會采取什么策略?能否為教師的教學改進提供行動的方向?教師唯有將原因分析透徹,把準病癥脈搏,制訂切實可行的干預方案,教學改進方能一矢中的.
參考文獻:
[1] 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