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 孔德宏



摘 要:2022年高考數學浙江卷第16題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積問題,本文從該題的不同解法入手,回歸教材內容.本文通過變式拓展,歸納解三角形的最值問題模型,說明建立坐標求解的優越性,感悟數學思想在幾何中的體現,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三點建議:一題多解,促進舉一反三;問題延伸,拓展解題思路;把握本質,增強教學成效.
在這樣的教學下,有利于學生在變式中把握數學本質與通性通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變式;解三角形;解法;數學本質
分析:因為 b-c=4,我們可以理解為動點A到B,C兩點的距離之差為一個常數,則動點A的軌跡表示雙曲線的一支(如圖6左支),且軌跡方程為x24-y25=1(y≠0),由圖6可知,不存在點A使得△ABC面積最大,因此△ABC的面積沒有最大值.
4 教學建議
高考試題中常出現一些由課本或習題衍生而來的題目,這類題需要探清其命題原理和背景.以2022年高考數學浙江卷第16題為例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通過變式拓展,有效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以期為教師的變式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
4.1 一題多解,促進舉一反三
面對同一道數學題時,學生的思考角度和解題過程不盡相同,開展一題多解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力的提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尋找多種解法,并選擇最合適自己或最優的一種解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2 問題延伸,拓寬解題思路
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問題延伸,通過變式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尋找解題規律,還能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不斷提高解題效率.當然,變式問題的設計應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變式遵循“小變化,大收獲”的原則[3].通過變換題設條件或類比遷移的過程,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并且在后續學習中能自發產生類似的深層疑問,并主動思考或嘗試解決這些疑惑,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4.3 把握本質,增強教學成效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上述變式充分體現了研究數學問題的精髓——“將情境抽象為模型,從模型中找到數量關系”.雖然數學題型靈活多變,但是教師在解題教學中,如果注重數學本質與通性通法,通過不斷變式訓練,學生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充分發揮試題訓練“減負增效”的功能,增強教學成效,有效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朱清波,王海青.基于變式理論的數學習題課教學模式探究——以一道解析幾何問題的解決為例[J].數學通報,2022,61(8):5054.
[3] 楊利剛.解題教學中“順勢變式、即時追問”的運用與思考[J].數學通報,2022,61(1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