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耀文 天津市地震局
2017 年10 月,財政部印發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自2019 年1 月1 日起執行。本次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是為了響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重大改革舉措,在此背景下,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也迎來了新要求、新目標。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產生了一定影響,事業單位需要一定時間適應新的財務管理工作模式。基于此,探析會計制度改革產生的影響,有助于使事業單位財務工作更加規范,促進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發展。
事業單位是接受政府領導的組織機構,因此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對其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會計部門是事業單位組織結構中的關鍵部門,影響著事業單位各項業務的開展。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預算制度的約束力、規范性、透明度等一系列指標進一步提升,為推進現代化財政制度建設奠定基礎。在新會計制度的引領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也能夠順應時代步伐,使自身財務工作更好地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要求。其次,政府會計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了事業單位財務部門的結構。新會計制度提升了政府對各級單位參政部門的管控能力,管理難度也進一步降低,崗位與人員配置更加合理,符合事業單位發展規劃與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使事業單位財務部門的職能更加具體、明確,財務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明顯提升。最后,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更加精細化。在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流程更加清晰,內容更加透明,這一點在固定資產核算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信息真實度更高,管理目的更加明確,且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后,財務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在資產管理與資金管理上更加規范。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實際工作的方方面面來看,政府會計制度改革都是一項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創新性改革,為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核心依據。
新會計制度必然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產生一系列變化,其中最明顯的變化便是核算形式的變化。在新會計制度下,預算會計不再是核算中的唯一主體,財會與預算進行了合理劃分,保持彼此工作內容獨立性的同時又具備核算的關聯性,構建了全新的財務核算模式。基于政府會計制度改革這一重大政策創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主要變化如下:
在新會計制度落地實施前,事業單位的核算方式普遍為收付實現制,在該種模式中款項的收支是計算標準,財務核算也會根據款項確定業務收益或產生的費用。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后,財會核算制度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而預算會計單獨實施收付實現制。在核算模式的流程進一步規范后,事業單位的預算收支信息不僅更加清晰、全面,還能夠通過收支信息體現真實的存量信息,如負債、資產等,新的會計制度真正實現了科學統籌兼顧事業單位的遠期財務改革方向。
新會計制度明確了政府會計的主體地位,財務報告與決算報告的編寫也應以政府會計為主。新會計制度進一步強化了政府會計的職能,在保留編寫決算報表的基礎上,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等一系列報表,也都劃分給了政府會計負責,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時,政府會計還需要根據規定按時形成財務報告。新會計制度改變了以往的單一報告制度,通過“雙報告”使預算、財務、績效管理等財務工作進行有機結合,使財務管理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政府部門及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效率也進一步提升,有效規范了政府會計的財務管理工作,在政府財務制度的領導下,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更加可靠。
在新會計制度實施前,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主要通過既往預算收支進行記賬,而新的財務制度使預算會計與財會的權責劃分更加清晰,財務管理的體系更加規范。在新體系中,預算會計的業務主要包含預算收入、支出、結余等,而財會的主要業務為資產、凈資產、負債等。新財務制度首次提出了收入與費用這一財務記賬項目,其主要目的便在于進一步精確統計政府或各級單位的實際運行成本,為科學評價政府資源管理水平提供依據。從新會計制度來看,預算會計與財會均處于政府會計制度內,預算會計核算的指標以支出、結余、預算收入等為主;財會的核算指標為事業單位既有資產、收入及支出、負債情況等。此外,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將現金收支業務進行整合,預算會計和財會的核算體系內,在現金收支業務中都可以采用“平行記賬”的形式。
新會計制度不僅統一了教、科、文等會計制度,還進一步整合了行政會計與事業會計制度,使不同類型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的職能趨近于相同,在財務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統一,在規范化、系統化的財務制度中,事業單位財務人員能夠避免思維僵化,養成高效的工作習慣。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中,先進理論支持和政策、制度支持是基礎,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事業單位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新會計制度,且部分事業單位存在執行力不強的問題,在新會計制度的規范下,部分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壓力大幅提高,如何有效貫徹落實新會計制度是多數事業單位面臨的共性問題。從實踐層面進行分析,新會計制度出臺后,事業單位在未全面適應新會計制度時,核算效率將會進一步降低,核算流程也會更加煩瑣,如事業單位處于預算管理和財務需要,在核算報表準備時便需要耗費更多時間,準備兩份核算報表。新財務制度的權責劃分更加清晰,財務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只掌握核算工作的流程難以適應新時期工作。
在新會計制度下,以新會計制度為標準,不斷完善自身財務體系,促進財務管理工作中一系列活動的規范化,是目前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核心目標。要達成核心任務目標,僅憑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難以實現,只有在內部與外部結合的管理和監督下,財務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意義上得到規范,避免財務工作流于表面。在新會計制度要求下,事業單位需要向政府遞交財務年度報告,并在報告中詳細體現資金使用情況,為政府的監管提供可靠依據,使事業單位財政收支情況更加透明,便于政府的監管。新會計制度使事業單位的信息更加公開透明,能夠降低不良信息遮掩問題出現的概率,同樣能夠揭示事業單位資金配置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在政府的支持下進一步優化、規范事業單位的財務活動。
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前,只有部分特殊事業單位能夠通過一定手段調配運維成本與資產間的關系,如醫院普遍會采用計提折舊攤銷的方式優化資產配置。除特殊事業單位外,其與事業單位均未制定相關規定。倘若不計折舊,事業單位就難以建立資產調配與資產運維成本之間的勾稽關系。根據當下存量確認增量,往往也是在機制上的管理措施,而缺乏落實的條件。在新會計制度實施后,這一現象便迎來了重大的改變契機,在新會計制度中,計提折舊攤銷的過程更加規范,應用范圍更加全面,單位的資產運維成本歸納與反饋更加合理,邊際成本數據分析更加充分,使事業單位的資產配置也更加趨向于合理。
從新會計制度的實施過程來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標準進一步提高,財務報表的重要性被進一步放大,報表中蘊含的財務信息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發掘,在新會計制度中,財務報告的利用效率更高,能夠體現事業單位各項業務推進的詳細信息。財務報告與財務報表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功能和作用卻有著明顯差別,財務報表是對財務信息的詳細記錄,需要在整合分析中方能進一步產生價值,而財務報告能夠更加具體、完善地呈現財會數據,數據價值體現更加直接。在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能夠根據財務部門遞交的財務報告,了解事業單位資金收支的全局情況,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事業單位也能夠基于財務報告制定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管理機制,在信息透明、公開的情況下,事業單位面臨的財務風險將大幅降低。
面對新的會計制度,以往的財務管理理念顯然難以全面適應,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下,要想對財務管理進行優化,就需要事業單位創新財務管理理念,使財務管理的一系列改革在科學理念的指導下進行。首先,事業單位應明確自身屬性,事業單位是以社會公益為目的的社會服務組織,因此事業單位應強化自身服務意識,財務管理也要實現管理與服務兩手抓,提高財務管理工作質量和效率的同時,也要注意服務型財務管理的現代化轉型。其次,事業單位應重視制度建設,對現有管理制度進行有根據的調整,使管理制度更加符合當下會計制度,尤其是針對財務部門執行力的制度,事業單位需要著重進行建設,只有具備強大的執行力,各項工作方能順利推行。最后,事業單位應加大對新會計制度的研究力度,并做好新會計制度與原有財務管理模式的銜接。要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事業單位對自身財務管理工作實際情況具備真實的了解,如此方能根據實際情況探尋新會計制度推行存在的困難,找到導致困難產生的因素,并根據新會計制度進行改革,以此全面推進財務管理的創新發展。
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下,事業單位應注意財務模式變化存在的隱患,主動樹立風險意識。只有主動樹立風險意識,才能在風險因素產生時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應對,方能建立規范化、科學化的財務發展模式。首先,事業單位需要基于自身實際情況,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可通過借鑒其他單位的風險案例、風險預警機制、風險應對措施、風險管控經驗等一系列方法,在借鑒的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篩選,制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風險預警機制,使事業單位既有資源的配置更加科學,資金運營效率進一步提高,最大限度地避免來自市場、法律、財務等方面的風險,以此加大控制風險的力度。其次,事業單位應進一步規范財務核算工作流程,在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財務核算應嚴格遵守核算制度,利用統一的核算建設投資形式替換原有的單獨建賬模式,使核算流程的精細化程度進一步提升。最后,事業單位應將財務管理工作的職責落實到每一個崗位,當財務風險或問題產生時,能夠第一時間找到負責人,了解風險的實際情況,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新形勢下,事業單位只有不斷保持財務管理體系的完善,才能使財務管理在會計制度改革下發揮應有作用。一方面,事業單位在管理財務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新會計制度的要求,完善財務管理部門組織結構,并針對新組織結構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建立新會計制度下高效的財務運作體系。另一方面,事業單位應關注固定資產核算工作的執行情況,在新會計制度下的基礎上建立固定資產核算的配套工作機制,進一步提升核算的準確性與效率。此外,事業單位還應在完善財務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關注財務管理工作的落實情況。例如,推出量化的科學績效考核體系,將財務管理工作進行分級,建立量化考核的指標,針對不同指標制定相應的量化分數,量化分數最終會納入財務部門績效考核,以此推動新會計制度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的落實。
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中,財務管理模式是重點改革對象。為使財務管理的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事業單位應積極改進財務管理模式,構建服務方向明確、服務優勢明顯的現代化財務管理模式。例如,事業單位可建立財務管理協調機制,在財務管理實踐中,其他部門也可參與其中并提出寶貴意見,尤其是面對大型財務活動時,全面聽取意見尤為重要,在全局性的財務管理協調中,制定出更加符合事業單位實際情況的新財務管理模式。除財務管理模式外,事業單位還需要加強財務報表體系的完善,在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財務報表既需要涵蓋完整的財務信息,還需要針對現行財務管理提出意見,如當前事業單位面臨的財務風險、財務管理具有的優化空間等,如此不僅能夠使財務人員在工作中不斷獲取有益經驗,還能夠推動新財務管理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為事業單位新時期的財務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事業單位應正確認知新會計制度的要求、目的和標準,在政府的指導下深化財務管理改革,對改革中暴露出的財務問題進行科學處理,以此為財務管理工作注入生命力,在不斷創新與調整中適應政府會計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