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
摘要:家庭、學校、社會在教育中分別擔負著不同的職責,想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想,應該是始于學校,家庭共育,社會協同,只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關鍵詞:學校教育 角色定位 家校社協同育人
家校社協同教育是指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教育資源、教育力量主動協調、積極合作、形成合力,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教育模式。2017年9月,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基本原則以及實施途徑和要求中的“協同育人”都特別強調了“家校社協同教育”的思想。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家校社協同教育理念得到愈來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關注。為此,我從學校教育在家校社協同教育中的地位進行了一些的思考。[1]
我國研究家校合作的專家馬忠虎先生認為,家校合作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2]那么,學校教育在家校社協同教育中居于什么樣的地位呢?
一、學校逐步取代家庭成為教育的主角
家庭教育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父母通過情感方式對子女成長施加影響的過程。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第一種教育。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和學習任務加重,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逐步增多,可達10~12個小時。隨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家庭教育發揮的作用則逐年降低,學校日益取代家庭逐步擔當起教育的主角角色。[3]于是,家長往往非常焦慮,生發出關注學校教育甚至參與學校教育的強烈愿望,這就成為家校社能夠實現協同合力教育的基礎和保障。為此,學校要以家長的需求為出發點,主動聯系家長,實現家校教育之間有效的信息溝通,達成協同合作態勢。
二、學校是家校社協同教育的主導者
學校、家庭、社會是一個聯動的教育體系。學校教育居于系統的主導地位,指導家庭教育,協調社會教育,使教育系統不斷向著平衡、和諧、有序狀態發展。因此,學校掌握著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主動權,應主動將家長納入學校教育的體系中,聯動起家校協同教育;[4]同時,學校應不斷完善家校協同教育的工作思路,不斷增強學校對家校社協同教育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贏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使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能夠遵循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提高家長素養和家庭教育水平。相反,如果學校將學校教育看作教育的全部,忽略聯動家庭教育的力量,便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成效。[5]
三、學校教育承載著家校協同教育指導的任務
首先,學校是一個集體,在這個大集體里,學生可以在各科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樹立正確的三觀。[6]其次,身處班級這一小群體,學生之間不僅能夠相互幫助,同時彼此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在這一集體環境里,學生可以形成競爭意識,有利于他們拼搏進取,更加上進。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學生在生活上有一些不好的習慣,自理能力不足,沒有相互協作、相互競爭的意識。而在班級這一小型社會群體里,學生可以從家庭中走出來,學會更多做人處事的道理,學會怎么與同學進行交流,學會處理與同學的關系,這也為他們后續進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是家庭教育所不能彌補的。[7]
學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教育場所,也是最主要的教育場所。從學生走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就要學習文化知識,規范自己的德行,接受教師孜孜不倦的教誨。過去,通常認為學校是教授學生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往往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知識,而忽視了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尤其是在當今形勢下,這種陳舊的教育方式難以培養出綜合素質更高的人才。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定位自己的文化教育職能,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德行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8]
總而言之,在學生的一生中,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都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在這一環境下,學生的教育不是其中單獨一個個體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三者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并找準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積極進行調整,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彌補其中某個教育主體作用的缺點,使三者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的教育,促進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賈厚林.職業學?!凹倚P衅笊纭蔽逦灰惑w勞動教育協同機制研究[J].江蘇教育,2020(84):35-38+43.
[2]王子鈺.小學生家長教育問題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3]潘盛家.社會工作在學校場域的嵌入性發展[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4]袁月.新加坡小學“學?!彝ァ鐓^”三維教育網絡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20.
[5]吳麗娟,黃瑩,賈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生關系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8(24):152.
[6]姜永志,白曉麗.青少年問題性移動社交媒體使用的教育引導——基于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整合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9(6):65-70.
[7]瑪依拜達爾·馬合木提.關于對新時期家庭、學校、社會教育關系的研究[J].亞太教育,2016(22):293.
[8]曹小霞.淺談當代中小學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