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魯
摘要:文章重點從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形象思維三方面闡述初中歷史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對策,以便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培養對策 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
引言:歷史思維能力對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其能夠鍛煉和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思維拓展,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所以,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對策尤為重要。
一、基于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中,教師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創新思維,立足書本教材,發散講解歷史知識點,由此,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思維。歷史學科涉獵領域較廣,唯有基于大量的知識儲備,才可以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學習“百家爭鳴”,教學中就需要統籌處理并發散講解歷史教學知識點,其中包含戰國時期的五大思想家,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進行講解,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派別人物,發表派別觀點。相同的問題不同的觀點的對比,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百家爭鳴的歷史內容。如百家爭鳴為何在當時達到了思想頂峰、百家爭鳴對后世社會的影響、各個思想大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等,此方式可讓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地了解歷史重點內容,由此,可以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強化對歷史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在提升初中生歷史素養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1]
二、基于問題導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需深層次挖掘教材內容,基于問題精心設計教案,而后以問題導入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調動其參與實踐和探索歷史知識的興趣和熱情,由此可以讓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思考、探索,進而可切實培養初中生的創新思維。如學習“青銅器與甲骨文”,教師可基于教材,圍繞司母戊鼎精心制作課件,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對鼎的制作材料觀察和探究,思考并想象此材料在當時的用途、地位、價值和每個雕刻圖案的寓意。此方式也能夠有效聚焦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基于明確的目標為主題的問題引領,讓學生能緊跟教師授課節奏自主思考,其思維引導效果顯著,還有助于培養和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1]
三、基于歷史材料,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教師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不可忽視歷史感,就像學習語言的語感一樣,培養學生歷史感,讓學生可以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思考并聯想各類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而形成一定的歷史時空觀,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培養初中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學生可結合自身思考、教材內容以及通過課外閱讀搜集到的資料,使得自身對歷史知識點的理解更加形象、立體且真實,由此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例如,學習“宋代經濟的發展”,教師需提前收集“清明上河圖”、北宋東京和唐都長安圖,引領學生欣賞和對比,雖然描繪的都是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但是兩幅畫均有其各自風貌,景象不同,風貌特色也存在一定差異,差異性的欣賞和對比可以讓學生更加具體地欣賞和感受唐宋城市風貌的不同,此方式也能夠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賦予歷史課堂活力和樂趣,讓學生對歷史內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進而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升初中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此外,教師可基于此歷史知識點,引領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對兩幅圖的看法,也可引領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方式進行互動交流,由此可讓學生實現優勢互補,拓展學生的思維,進而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結語: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除基于教材內容、問題導入、歷史材料外,還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能力及發展的個性化差異,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歷史規律,而后借助有效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學生的歷史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許恒.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策略[C].2022教學發展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一),2022(01).
[2]孟小軍.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分析[J].亞太教育,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