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娣
摘要: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能更好地培養有根有魂的新時代青年,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培根鑄魂。文章從語文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意義、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方法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教學 融合
引言:近年來,隨著政府和各級部門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宣傳推廣,學生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抓住契機,實現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語文與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以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為載體,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深厚與廣博,從中啟迪學生對待生活的智慧,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是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
一、語文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意義
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既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內容,便于掌握語文知識,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感悟,提升其文化底蘊,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經典文言文篇目,它們講述了忠君愛國的民族氣節,比如:傳誦千年的諸葛亮所作《出師表》,我們每每讀來都不禁為他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氣概潸然淚下。可是如果在教學時只是翻譯課文,講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學生是體會不到這種情感的。教師必須融入很多歷史典故,讓學生立體地理解劉備、諸葛亮、劉禪三人的關系以及各自的人物形象。比如:“三顧茅廬”時劉備的真誠,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時彼此的雄才大略和惺惺相惜;諸葛亮在《草船借箭》《舌戰群儒》和《空城計》中所展現出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韜武略;劉禪“樂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的由來。這樣一來,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積累了更多的知識,也對傳統文化中如何做人、愛國的內涵有了自己的理解。[1]
二、挖掘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很多或顯性或隱形的傳統文化。對于顯性的內容,需要教師組織活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去挖掘,去體會,從而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學生的頭腦中。而隱性的內容,就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從教材中發現其隱含的傳統文化,再由點及面地挖掘出系統的知識和內涵。
以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以和為貴》的教學為例。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和”字的起源、含有“和”字的詞語、關于“和”的故事;課上先讓各小組展示探究成果,再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探討“和”的尺度,從而深入理解“和”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內涵。
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傳統文化內容很多,比如《魚我所欲也》中為什么會把常見的“魚”和珍貴的“熊掌”并用,來比喻“生”與“義”的重大抉擇。那是因為在古代,尤其是北方,魚非常稀少,是難得的美味。而且在我國,魚文化經常出現在民俗藝術中,比如大年三十的魚要留到年后吃,年畫中常出現魚等,這些都是取“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寄托著人們衣食有余的愿望。
三、語文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方法
實現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有很多方法。首先,開展與傳統節日有關的活動。例如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可以組織學生動手做月餅,也可以組織他們一起賞月,讓學生切身體會古人的思念之情;還可以以“中秋的月亮”為關鍵詞,讓學生開展詩詞誦讀活動。其次,貼近生活,觀察生活。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時,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句,給學生們講講二十四節氣,讓學生去觀察生活,感悟到古人確定節氣的大智慧。最后,觀看視頻資料,直觀感受傳統文化。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社戲》時,由于其涉及到了戲曲文化中的生旦凈丑,這時就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經典戲曲的片段,讓學生了解這些角色及性格特點。[2]
結語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符合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要求,契合初中生成長需要,有利于語文學科教學的發展。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水平,在課堂上將二者有效融合,優化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積極性,引領學生成為有責任、有情懷、有理想的有為青年。
參考文獻:
[1]任淑娟.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J].學苑教育,2017(18):41.
[2]解艷華.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融合策略[J].新課程,2017(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