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榮 徐化部
“識讀”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特定的語句,甚至再將語句放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的一種簡便易行的字詞教學方法。它最大的特點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這里所說的“文”不單指“課文”,也指 “一種特殊的語言環境”。它是根據兒童的語言思維發展水平與特點,從兒童的興趣與接受能力出發,把識字與閱讀及發展語言結合起來,以識字與學習書面語言相互促進的方式,貫穿于整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之中。
具體實施如下。
一、課內識字交流
檢查課內自主識字情況,幫助學生在掌握拼音識字的同時并掌握一些獨體字,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工具字。激勵學生主動識字意識,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二、初步感知字音
學生通過生動的故事、兒歌,初步感知生字字音。
三、合作學習,自主探究,以讀促識
第一次自讀嘗試。讓學生自主閱讀材料,標出不認識的字。學生同桌(或小組)進行讀識教學活動,鼓勵學生互教互學,可做一些標記。教師范讀,進一步定準難字的字音。第二次自讀嘗試。教師將學生不認識的字詞帶注音用卡片或影片顯示出來,讓學生讀一讀,記一記。
四、以讀促識,借文“識讀”
通過不同形式的認讀,比如,班長領讀,小組互讀,激勵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掌握字的正確發音并初步理解字義。
五、閱讀擴展
進行閱讀識字,進一步鍛煉學生自主讀書,以“讀”促“識”的能力。一年級可布置一篇課外閱讀識字材料特別是帶有拼音的讀本最佳,可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閱讀量;二年級上學期,課中可再安排自選閱讀識字材料,回家可安排親子互讀,學生給家長讀讀今天學到的課文或讀過文章,家長給學生讀一個童話故事。同時,每天早上堅持10分鐘的節拍誦。下學期可安排兩篇自選材料,簡化以上教學程序,同時布置課外讀識字材料。
以一、二年級部編語文課的教材為載體,重點是識字和朗讀緊密結合,有效地提高識字的數量和質量,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難點是掌握識字方法,同時把識字與閱讀相結合,達到“以讀促識 識讀并進”。
具體實施如下。
一、初讀課文識字音
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文質優美,朗朗上口,教師的示范讀很有必要,既能讓學生初步感知生字的讀音,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范讀后,學生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借助拼音隨詞多讀幾遍,讀準字音,再把詞語所在的句子讀通、讀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二、細讀課文解字義
低年級幾乎每課識字量都比較大,有些字義或詞義比較淺顯,學生若表述不清具體含義也無妨,能會意即可。難理解的、重點的字要細致處理,細讀字所在的詞句,甚至是所在的段落。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猜測揣摩自主理解字義。
三、復讀課文記字形
學生記住字音,理解字義后,再讀文,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鞏固識字。我教過幾年低段,他們識字時,無論我采用何種手段輔助識字,只要生字換個環境,甚至換個顏色,學生們容易出錯,讓學生們扎實記憶的辦法就是反復再現,不厭其煩地反復讀。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教學新字時,舊字也讀讀。學生們每天都與這些字見面,自然就認識了。
四、變換環境活運用
“識讀”教學就是“以讀促識”,讀的“文”不局限于書中的課文,它是指某種語言環境。學生識字后,我們編首兒歌、小詩等,把重點生字盡可能地用進去,讓學生再次隨文識字。如果學生換個環境還能認識,證明他是真正地認識了。識字記憶字形,很多教師總結出很多好的辦法。猜謎語、編兒歌、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歸類法、圖片展示、字理識字等等。讓學生多閱讀課外讀物,在與文本豐富的對話中,隨文識字就會逐漸成為一種能力、一種習慣,鞏固識字更是一件自然的事。
“識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積極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字詞,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口頭、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改善,以及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