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式,規范日常教學管理,幫助小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以生為本的管理,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讓他們全面健康地成長。
一、構建以生為本的教學環境
教師要將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中,適時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以生為本的教學環境。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特點、學習能力不盡相同,教師要關注學生基礎、能力的實際情況,適時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近況,為他們制訂出有效的發展方案,要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全面地接收知識。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溝通,取得學生的信任。教師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運用多元化的管理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維持融洽的師生關系
如果教師只以“師威”去管理學生,就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革新,要將誠信、平等、民主的理念融入管理活動中,與學生建立濃厚的信任感。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學生也會對教師表現出相應的尊重,將教師視為自己的榜樣。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讓他們大膽探索、積極表達,掌握基本的知識與能力。教師要由管理者向引導者轉向,要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研究,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尋找恰當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要將一定的班級管理權留給學生,鼓勵他們參與班級活動,讓他們展示自己的特長。如班級競選活動,讓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潛能,讓他們學會照顧他人、關心集體,他們能通過相應的任務感受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體會到管理并不像表面一樣輕松。學校還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與支持,制訂出科學的管理制度,要傾聽師生的心聲,以確保管理的科學性。
四、創新教育的評價機制
教師要秉持生本理念,在日常教學中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將教育的科學性充分地發揮出來。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檢測等情況進行評判,并采用針對性的評價,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教師要因材施教,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分析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薄弱點,并開展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開展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教師要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要用心對待學生,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尋求高效、創新的管理模式,營造以生為本的氛圍,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