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雷,趙夢筆,白 蘭
(佳木斯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古典舞是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的獨特表現形式之一,它源于民間傳統舞蹈藝術,與中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關,并直觀地表現了東方古典審美。高校藝術類專業開展古典舞課程教學是對當代傳統藝術形式開拓創新需求的回應,為古典舞藝術的接續傳承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高校應充分考慮時代變化特點,探索古典舞教學的創新方向和創新理念,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激發高校舞蹈藝術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針對古典舞課程教學現狀,高校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深入研究這一課程的藝術特點,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使古典舞課程真正起到培養藝術人才的作用。
古典舞雖然源于傳統民間舞蹈藝術,但并不像傳統戲曲一樣歷史悠久,而是人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創建的。中國當時缺乏屬于本民族的成規模的舞蹈形式,因此,舞蹈藝術工作者為推廣民族舞蹈藝術,借鑒了西方芭蕾舞的教學和訓練方式,為古典舞的初期創立和教學奠定了基礎[1]。與此同時,舞蹈藝術家博采眾長,從本國的傳統藝術形式中吸取靈感,將戲曲、雜技、武術等藝術形式的演繹技巧融會貫通,最終編寫出第一本系統性的教材——《中國古典舞教學法》。這一教材對古典舞教學起到開創性的作用,為之后的古典舞課程系統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古典舞教學的一大進步。從理論上說,該教材吸收借鑒了其他已經成型的科學舞蹈教學模式,并結合了中國古典舞創立初期的實際狀況,對古典舞教學理論的后續研究有推動作用。從實踐上說,該教材的編寫依托古典舞教學的時代背景和現實背景,并針對教學模式、訓練方式等進行實踐和探索,具有充足的實踐依據,使教學效果得到切實的優化與提升。
20 世紀80 年代后,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古典舞藝術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相較創建階段而言,這一時期的古典舞開始了新的探索,舞蹈藝術工作者嘗試將古典舞的傳統形式與現代內核相結合,打造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古典舞教學模式。因此,《中國古典舞身韻》等教材相繼出版。這些教材是在《中國古典舞教學法》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的,克服了《中國古典舞教學法》的局限性,在總結已有教學實踐經驗的同時,著重探索古典舞相較于芭蕾等舞蹈形式的獨特風格,更好地表現古典舞的特點和優勢[2]。《中國古典舞身韻》更是有意識地分析古典舞大學階段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不僅創新了教學理論,還結合了新的教學實踐,使古典舞藝術更加成熟,推動其教學進一步朝系統性和科學性的方向發展,為古典舞的完善作出了貢獻。
進入新時代,國家鼓勵對傳統藝術進行傳承和創新,社會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也在增強,這些變化推動了古典舞藝術的進一步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與教學實踐,古典舞藝術已經逐步探索出自身的發展規律,并尋求更深層次的創新。古典舞藝術家在積極吸收借鑒西方古典舞形式的同時,將中國古典音樂、傳統美術等藝術形式融入古典舞表演和教學中,更加注重利用舞蹈語言展現舞蹈藝術之美。在這一階段,古典舞也發展出“漢唐學派”“昆曲學派”等流派,呈現多樣化發展的勢頭。對高校古典舞藝術教學而言,這一時期機遇和挑戰并存。盡管古典舞課程和教學模式已漸漸成熟,教學體系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但面對古典舞這一傳統文化色彩較為突出的藝術形式,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領會古典舞藝術的精髓,并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是高校古典舞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提倡素質教育的潮流下,高校應努力完善教學方式,建立符合教學實踐要求的培養體系,為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古典舞人才提供豐富機會。
古典舞作為具有傳統文化意蘊的舞蹈藝術形式,有傳承古典優秀文化的優勢,也存在不如現代風格的新型舞蹈吸引力強的弱點。特別是相較于街舞、銳舞等形式新穎、受眾群體較為年輕的舞蹈,古典舞與時代潮流的聯結還需加強。在教學層面,部分高校古典舞教師也存在缺乏創新意識的問題。舞蹈是實踐性較強的藝術表現形式,需要表演者通過切身實踐,結合節奏、場景等要素進行系統編排,最終達到詮釋古典舞藝術表現力的目的。這要求學生在學習古典舞時不能僅局限于模仿動作,還要深刻理解古典舞的內涵,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富有特色和感染力的表演[3]。因此,教師的引導在此期間非常重要。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意識,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忽視了對信息化時代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難以提升。此外,部分高校的古典舞教學還存在訓練方法過于單一的問題。古典舞教學離不開實踐和訓練,要想把舞蹈教學理論與舞臺表演實踐相結合,新穎科學的訓練方法尤為關鍵。一些教師不夠重視時代變化導致的學生學習需求的變化,依然采取相對古板的傳統訓練方式,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對古典舞課堂教學質量產生消極影響。
古典舞雖然是舞蹈藝術表現形式,但其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教學古典舞課程時,教師不僅應教授學生舞蹈技巧,還應幫助學生認識蘊藏在古典舞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部分高校教師只注重教學古典舞的身段技法,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指導,沒能及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舞蹈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導致學生在學習古典舞時對這一舞蹈形式的精髓和韻味認識不足,盡管通過訓練學會了舞蹈動作和舞蹈要領,學生也難以表現出舞蹈的內在神韻,表演更多流于形式。沒有文化支撐的古典舞,其藝術性和精神內涵將被消解,這種教學難以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面對受當代社會環境影響較大的大學生,教師更應重視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指導。古典舞表演者在進行演繹時,不僅要把動作要領表現到位,更應明確舞蹈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將神韻融入動作表演之中。而忽視課程內涵的教學方式難以使學生對古典舞產生深刻清晰的領悟,容易導致學生在表演實踐時不夠生動,舞蹈作品的感情得不到充分傳達。
由于高校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很多選擇學習古典舞專業的學生在大學之前并未對古典舞有足夠深入的研究,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急于讓學生盡快掌握舞蹈技巧,這導致學生在尚未形成完善的舞蹈思維,沒能對古典舞的內核產生深刻領悟的前提下就跟隨教師進行動作訓練。這種做法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難以和舞蹈蘊含的人文精神產生共鳴,在舞臺上的藝術表現效果也受到消極影響。節奏過快的教學模式還容易導致教學手段過于生硬,學生對理論的理解不夠透徹,對實踐的操作也不夠成熟,削減了學生對古典舞的興趣,不利于教學氛圍的活躍和學生舞蹈水平的提高,使古典舞課堂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同時,在這樣的教學節奏下,教師難以明確把握每個學生的訓練情況和學習效果。學習進度快的學生需要得到更深入的指導,進度慢的學生需要及時糾錯。如果教師對教學進程掌控不到位,容易導致不同層次的學生得不到具有針對性的引導,使課堂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好。
古典舞的創新發展既要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又要立足時代精神,做到與時俱進。這要求教師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第一,豐富教學手段。信息化時代為高校教學提供了方便的教學工具,針對古典舞富有表現力和注重直觀感受的特征,教師可以合理利用視頻、課件等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每個動作的完成技巧以及體現不同舞蹈作品獨特神韻的方法,合理安排舞蹈節奏等。教師科學利用多媒體教具還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二,鼓勵學生創新。成為優秀的古典舞藝術工作者不僅要擅長舞臺表現,還應提高對舞蹈本身的把控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創造,把自己對古典舞的創新理解大膽應用在舞臺實踐中,善于利用新型元素和新技術為舞蹈增添活力[4]。第三,改進訓練方法。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和時代特征,對過于單一的訓練方式進行調整,培養學生對古典舞的興趣,進而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和動作的理解。針對不同身體素質和基本功基礎的學生,教師在訓練時更應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在全面增強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同時,適當創新訓練方法,提升總體訓練效果。
古典舞富有人文性和藝術性,要想成功表現舞蹈作品,需要對作品本身的內涵有深刻認知,對其蘊藏的情感有深入體會。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對古典舞文化的理解,通過帶領學生觀摩學習多種作品,幫助其體會作品傳達的思想感情[5]。特別是在較為辛苦的基礎教學階段,教師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古典舞的文化認知。有了文化和情感的支撐,學生不僅在基礎教學階段有動力學習,還能更加充分地體會古典舞的藝術精髓,在實踐中更好地通過舞臺表演向觀眾傳達舞蹈作品想要表現的情感內核。古典舞作為舞蹈藝術形式,具有為表現藝術服務的特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將古典舞的藝術性質放在重要位置,既要幫助學生打好舞蹈技法的基本功,又要促進學生觀念的進步。在進行古典舞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文化素養課程和美學教育課程,結合舞臺劇目的差異,向學生講解不同劇目所蘊含的不同文化,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學生在理解該劇目相關的文化背景之后,可以更好地將身韻技法與古典舞的神韻相聯系,在表演中達到神形合一的境界。
針對大學生對古典舞掌握程度的普遍狀況,教師應對課堂節奏有準確的把握。既不能在學生基礎尚不牢靠的時候過于冒進,在學生還來不及對古典舞的理論知識、動作要領、精神內核有充足的認知時就讓其投入難度較高的訓練,也不能延緩課堂節奏,采用過于陳舊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影響教學效果。教師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教學,對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有清晰認知。當學生對某個劇目、某個作品的認識不夠明確,或者在練習動作的過程中反復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而應耐心引導,盡快排查出錯誤背后的原因,再指導學生進行改進。古典舞教學不同于普通文化課程的教學,它對實踐性的要求較高,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示范。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就要對整節課堂的節奏有充分把握,設計好哪個階段講授理論,哪個階段進行示范,哪個階段正式演練,并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做好充分準備。在正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教學示范,根據課堂推進的實際狀況及時調整課堂節奏,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促進學生對規范動作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中國古典舞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傳承古典舞藝術的需要,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高校教師在開展中國古典舞課程時,應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明確認識,在教學實踐中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將古典舞教學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古典舞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對高校而言,這一課程不僅為傳授舞蹈表現技巧而設立,更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要與時俱進,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完善理論教學和技巧教學,創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模式,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當代古典舞課程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有效促進古典舞教學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