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國燕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實驗小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初期,是其心理健康、道德品質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此時期,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鮮明的特點,比如對周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其心理存在一定的矛盾性。還有一些學生的心理發展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比如生活環境的差異性容易導致學生在和其他人相處中發生矛盾。因此,為了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需要意識到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進而促進小學生心理素質更好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根據受教育對象的心理發展規律進行教育的一種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現代教育中,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推動教育活動的發展,也是當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任務之一。
在小學教育中,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同時也是潛移默化的。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受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并且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好奇心以及逆反心理,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較低,更希望得到班主任和家長的關愛,因此容易產生一些負面的心理問題。小學班主任需要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要學習和掌握兒童身心發展的專業知識,要通過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身作則,從而為學生樹立一個心理健康、充滿正能量的榜樣,進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良好的教育環境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班主任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不斷優化班級管理制度,根據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選擇針對每個學生更為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比如,對于性格內向、膽小的學生,班主任可以在日常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鼓勵,積極鼓勵學生做出改變,增強自信心。對于性格急躁、脾氣較差的學生,班主任可以多和學生交流,從生活層面了解學生形成此種性格的原因,然后從問題根源上尋找最好的解決辦法,耐心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控制情緒。
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須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意愿,多和學生交流,關注學生內心需求,建立深厚的師生友誼,讓學生愿意和班主任溝通,進而提高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的成效。同時,班主任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感性思維,思想比較單純,班主任能夠從外在的表現觀察到學生內在的心理變化,進而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況采取相應的心理輔導,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育階段,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并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培育和完善學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有利于促進其學習進步,促進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班主任需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成長,助力學生樹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