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梅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回歸生活”體現了本課程在基本理念上的改革。新課程所倡導的是:回歸生活的品德發展、社會性發展的教育。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優化教學設計,既要將道德與法治引進課堂,又要讓課堂面向社會生活,打造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多元化課堂。教師應該遵循學科特點,通過課堂融合生活,合理設計問題以及組織社會實踐等多樣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一、融入生活,激發興趣
課堂應該與學生的生活相融合,理論化的課堂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師應該在教學內容上下功夫,將教材知識與生活相聯系,以學生的生活感悟為契機,可以提問學生的日常身邊的小故事,講述自己家庭中的故事,用學生身邊的故事和案例提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開展生活化教學,提升課堂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會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打造輕松愉悅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例如,在講授《父母多愛我》這一課的時候,我就開展了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課前讓學生充分準備,搜理、整理與父母交往中,最讓人感動的一件事。課堂上大家紛紛舉起小手,要求發言。一學生說道:“去年隆冬,天氣特別寒冷,天空中還飄著雪花,我跌跌撞撞地回到家里,媽媽摸著我的額頭,驚訝地發現我高燒得厲害,連聲說趕快送醫院,我迷迷糊糊在媽媽懷里睡著了。據媽媽后來說,她背著我是跑著進縣醫院的,天很快黑了下來,雪更大,風更緊,天更冷。第二天早晨,一縷陽光從醫院的窗戶,射到了我的臉上,媽媽及護士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媽媽您又是一整夜沒有休息好,就是為了照顧我!‘對不起媽媽,謝謝您 ”他的聲音有點哽咽,臉上早已掛滿了淚珠。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顯然這位學生的發言深深地感染了大家。不需多講,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真摯的。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祖國的優秀品質,在他們心里悄然形成。
二、巧設問題,結合熱點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師一定要認真設計好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師可以構建合作化的課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一個社會問題展開討論,每名學生都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方法拓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針對社會上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時,班里討論的氣氛相當熱烈。在設計問題時,要通過開放性設計,搭建教學腳手架,更新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也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法治等主題教育,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要多采用調查研究、討論辨析、交流分享等方式,讓學生在綜合性、生成性的活動中善于思考,積極表達。
三、社會實踐,提升能力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實踐出真知”“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這強調了實踐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要使學生真正樹立法治意識,形成良好的品質,就必須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法制伴我行”的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進行了“模擬法庭”的庭審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了解了在憲法統領下的法律的權威性。知道了什么是法律,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樣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此外,還聽了專家和相關人士的法治講座。法律意識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悄悄地萌芽了。
我們要發揮“小課堂,大社會”的作用,用智慧的雙手去點亮學生心頭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