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立松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和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語文教師需要完成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小學生需要通過閱讀來更多地了解書中的世界,也需要利用閱讀的力量發展思維,提高想象力。小學是培養閱讀習慣和閱讀模式的起始階段,因此小學閱讀教學策略已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探索的重要課題。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和理解思想的途徑。理解是語言的基礎,只有深入理解語言才能學習如何使用和創新。
一、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思維
閱讀思維不是一個人固有的,它需要后期的培養和訓練。閱讀思維是促進產生小學生閱讀欲望的內在動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閱讀思維,通過各種方式增強他們的閱讀欲望,逐步引導小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思維模式,使閱讀成為他們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習慣。
在培養小學生閱讀思維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也要激發小學生的情感。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用大聲朗讀,探索文本中的詞語和表達方式,并分析文章的哪些方面運用了想象。經過分析和討論,學生感受到文章的深刻含義,然后在閱讀時形成深入分析、總結和討論的習慣,使閱讀過程更加順暢。
二、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培養閱讀思維
豐富多彩的閱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多樣化的思維。教材閱讀內容雖然摘錄自經典文章,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無法真正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課外閱讀內容廣泛,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閱讀內容。通過課內閱讀學習閱讀方法,通過課外閱讀積累知識和文學素養。在內外閱讀的綜合作用下,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將大大提高。
教師可以結合小學語文教學,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閱讀興趣需求,選擇具有豐富主題的中外寓言、童話等課外讀物。在引導閱讀方面,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如結合閱讀內容,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通過實踐考察活動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結合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使學生發展多樣化的閱讀。
三、語文教師應適當深化小學生閱讀教學的深度
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因為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水平,語文教師將閱讀教學的難度和深度控制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避免因為難以理解的文章而影響他們的閱讀興趣。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證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膚淺,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可以嘗試進一步提高難度和深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情和自己的教學實際來控制好閱讀教學的深度。
四、引導自主閱讀,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自主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自主閱讀不僅指學生自發、主動的閱讀,還包括閱讀模式的整體轉變和改進。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自主閱讀已經從單純的文本閱讀發展到閱讀與分析相結合,再到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于年齡的限制,小學生沒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必須依靠他人的指導才能完成閱讀。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語文教材中的閱讀內容,逐步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思維和能力。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基本的文本閱讀開始,逐漸加入分析、總結和提煉的練習。隨著閱讀分析的積累,它可以擴展為閱讀和寫作的結合,并在一個模型中提高他們的綜合閱讀能力。閱讀教學不僅要閱讀書籍的內容,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打好發展寫作能力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的培養,從根本上引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