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強
摘要:“雙減”政策下的減負增效,作業設計是關鍵。語文作業設計要有單元統領意識,貫穿整個教與學的過程,通過設置任務型作業驅動學生主動探究。教師精心設計,在作業中提供不同類型且有效的學習支架,讓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有效提升能力,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建立作業管理制度,力求作業管理常態化、持續化,因校制宜,因班制宜,發揮作業管理的主動性,開展作業創新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作業管理的長效機制,推動作業改革不斷深化。
關鍵詞:“雙減” 作業設計 任務驅動 學習支架 作業管理制度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下面,筆者就“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與管理的對策進行探討。
一、 作業的具體設計
(一)作業宜考慮單元統整。不應當簡單把作業定位于課后作業。傳統觀念中的作業就是課后復習鞏固的練習,常見的是以單篇課文為單位,每篇課文分別設立字詞、基礎、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等板塊作業,讓作業變得機械、割裂,缺乏有機聯系。統編教材單元設置采用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其單元整體性本身比較強,作業設計的單元意識也應該自然跟進。可嘗試讓作業設計貫穿整個單元教學過程,作業與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的解讀、教學目標的設定、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緊密結合在一起;同時,將單元內原本單篇的作業進行統整,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一份單元整體化作業單。
(二)作業可設置驅動任務。通過任務型作業來創設活動情境,用“作業探究單”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整合學習過程,運用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和素養。
(三)作業要提供學習支架。作業應助力學生的學習,讓大部分學生實現提升和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進行換位思考: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收獲的是努力之后的成功,還是挫敗?試著以七年級上冊《散步》一課的讀寫共生作業為例,進行學習支架型作業設計的探索實踐。寫作支架是整合、嵌入寫作知識和技巧的顯性的學習支持系統,是在學生的現有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搭建的“腳手架”有提示、建議、觸發、指導寫作的功能,幫助學生完成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寫作任務。本課作業首先提供必要的語文知識;其次搭建程序性支架,幫助學生分步驟完成作業;最后,呈現評價量化表,讓學生能將課堂學習、課后練習、自我評價三者結合。
二、作業的實施管理
建議語文教研組和語文教師在以下方面落實作業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作業管理制度,力求作業管理常態化、持續化。教研組和老師可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將語言積累、練字與讀書等常規作業,與精當、高效的課時作業有機融合,以確保“減負增效”工作落到實處;可建立作業校內備案制,公示作業計劃;還可制定作業管理實施細則,對作業時長、份量、內容、批改、反饋等方面進行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建立教研組內定期自查與互查的制度,有效發揮作業管理的功用;教研組還可建立作業專題研討或經驗交流的常規制度,定期分享作業管理經驗,提高作業管控成效。
(二)因校制宜,因班制宜,發揮作業管理的主動性。建議在作業管理校本化、班本化上加大研究力度,根據學校教情和班級學情,制訂作業管理的計劃,采取具體的作業管理措施。可借助作業管理的途徑,鼓勵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語文活動,深入語文生活,進行語文實踐。同時,對作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或不足,及時診斷和研究,積極探尋解決或補救的方法,讓作業管理細致到位。
(三)開展作業創新的探索與實踐。積極開展作業項目研究,合理使用語文學習資料,對現有資料有選編、改編、創編的意識。創造性地優化作業設計、布置、輔導、批改、講評、跟蹤等環節。倡導語文教師積極改革作業形式,以情境化、任務化的方式設計語文實踐性作業,體現作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可根據單元主題設計項目化的系列作業,指導學生在較長時間內分步完成,也可按照學習內容,安排生活化、活動化的作業;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分享聽說類作業,也可利用黑板報、公眾號、校報和班刊等多種媒介,展示學生的佳作;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分類、分層布置作業,給優生布置拓展性的課外閱讀作業,也可從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出發,將學生分成合作學習小組,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對于學生的書面作業,尤其是作文,可指導其自改與互改,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做批改。對于學生的非書面作業,教師可根據其質量,給予針對性的評價。鼓勵教研組、備課組創建語文優質作業資源庫,并對作業資源庫適時更新。
(四)形成作業管理的長效機制,推動作業改革不斷深化。教研組內部可開展作業的獎勵活動,調動教師參與作業改革與創新的積極性,同時加強檢查、監督,形成有效的作業激勵和管控機制;強化專業引領,圍繞作業管理專題,邀請專家進行專題指導,形成定期培訓機制,幫助教師更新理念,調整策略;努力營造良好的作業研究氛圍,形成作業管理的研究機制。教研組聚焦作業的時長、難度、效度等方面的問題,加強對“分類、分層作業”專題的深入研討,定期開展作業創新競賽、作業高效性研討沙龍、優秀案例交流等活動,在活動中及時修正作業管理的錯誤,彌補不足。發揮組內骨干教師的作用,組織廣大教師就作業管理進行課題研究,推廣研究成果。學校管理層面要給予教研組、備課組充分的鼓勵與大力的支持,激發教師作業研究的積極性、創造性,確保作業管理工作有序、長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