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聰
(河北傳媒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1430)
隨著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中國社會發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新世紀。國家與國家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很多矛盾與沖突,這時就需要跨文化傳播對文化沖突進行疏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跨文化傳播研究開始在國內起步,并涉及到社會傳播、語言研究、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與跨文化傳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何在文化交流中打造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國際文化傳播道路,以及如何在文化領域建立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和地位成為當前跨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議題。
文化傳播過程中,影視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現文化的韻味與內涵,是一種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日韓與歐美的影視作品使國內刮起陣陣“日韓風”和“歐美潮流”,這些國外影視作品使國人接觸到更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的同時,也對中國的年輕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價值和觀念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中國國際地位與聲望逐漸提高,國際影視市場中出現了許多帶有中國元素的影視作品。從最初加入中國籍角色、融入“中國結”“中餐”等文化元素,再到《花木蘭》《孔子》等全中國題材影視作品的出現,中外文化壁壘逐漸打破,內容與形式的交流更上一層樓。同時,影視從業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創作題材的擴大以及科技進步對影視制作技術的加持,這些都加快了中國影視行業的工業化進程,這就更加要求相關從業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繼續創新,推動跨文化傳播的發展。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強烈沖擊,影視市場也受到波及。影視拍攝制作、排片狀態、票房經濟都處于停滯的狀態。惡劣的大環境,也在倒逼影視行業利用現有資源和技術創作更多優秀作品以獲得更高層次的文化認同和更廣泛的傳播效果。影視作為高效的跨文化傳播手段,必將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以近代民族抗日戰爭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為故事背景。戰爭是全世界關注的共同話題,而南京大屠殺是最能引起本民族共情的事件。不僅本民族對近代日本侵華的歷史事實深惡痛絕,其他國家人民也在宣傳中逐漸了解這件慘案的真相。1937 年,日軍踏進南京城并開始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十三位妓女帶著行李翻進教堂尋求庇護,但這里只有一位入殮師假扮的教父、一個男孩、十三位懵懂恐懼的女學生和一位受傷的抗日軍官。喪心病狂的日軍還是闖入這片凈土,但因為妓女們先進入隱蔽場所,女學生們便遭到了日軍的侵害,其中一位女學生墜樓而亡。殘暴的日軍命令女學生們去軍營里慶功唱歌,實際暗藏歹心,歷來因“隔江猶唱后庭花”為人唾棄的十三位秦淮女子唱罷最后一曲《秦淮河》后,替女學生慨然赴死。
電影敘事過程中,不只還原了戰爭的慘烈場面,殘酷戰爭中人性真善美的體現更讓觀眾印象深刻。假神父對女學生們的保護,妓女對傷員的照顧,玉墨和假神父約翰間的愛情,都是人類共通的真摯情感。在這樣的文化認同基礎之上展開故事敘述并抒發情感才能真正做到跨文化的有效傳播。
首先,這部影片講述的并不是某個特定英雄人物的故事,而是從妓女、入殮師、女學生這些渺小但真實的人物角色出發,講述特殊時期的特殊事件。妓女從最初自私自利到英勇獻身;入殮師從玩世不恭到愿意假扮神父保護女學生;單純的女學生由恐懼到后期堅強無懼地抵抗。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小人物的轉變和人性的力量更為動人。國內外的影視作品都在逐漸挖掘平凡的力量,人們不再追捧天生的英雄角色,而是為更真實、更接地氣的影視角色所散發出的情感魅力著迷。這樣的角色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產生同樣的情感共鳴。
其次,在戰爭片中以女性的視角去講述故事也是一項創新舉措,戰爭不僅是男人間的槍火交鋒,也有血肉的碰撞中最真實的人性體現,這些小人物的情感和經歷在那樣宏大而悲慘的歷史之下更顯悲情動人。琵琶、秦淮小曲、男歡女愛也是戰爭,也是人性光輝閃耀之處。
電影中的妓女們使用獨具特色的南京話,一句“你kei(去)不kei(去)”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影片方言指導徐春華在盡力還原1937 年南京話的同時,也努力貼合現代語言使用習慣,減少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感。南京話使南京地區觀眾產生強烈的語言記憶共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電影情節發展的同時,可以體味更加地道的金陵韻味;本土元素的保留,在展示地區方言的獨特魅力的同時,使影片的民族性得以延伸和傳播。
整個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是秦淮女子們身穿各色各異的旗袍,畫著精致妝容,身姿搖曳地唱到“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諸公各位,靜呀靜靜心呀……”一段《秦淮景》在展現秦淮妓女風情的同時,特殊的時代背景的反差也使人對影中角色不由得心生敬意。旗袍作為中國特有的服飾元素,展現了中國女人獨特的風韻和魅力,這段劇情也引發了觀眾的思考:縱然是背負罵名的妓女,也有著生活的苦與樂;同樣是鮮活的生命,她們吃盡苦頭所求也不過是如正常人般活著。在得知日本人殘害女學生的計劃后,這些秦淮妓女本可以選擇保全自己,逃出生天。難道妓女的命就比學生低賤,就該替女學生為人所辱嗎?這種質問也同樣出現在國外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為拯救一個人,犧牲其他八個人的性命值得嗎?人類都厭惡戰爭,誰有資格去決定哪一條生命更值得活下來?這樣的情節設置使觀眾在悲慘的戰爭中看到正義的存在和人性的光輝。
1.天主教堂
作為影片情節發生的主要場景,天主教堂是神圣與光明的象征。透過五光十色的玻璃窗可以看到那群懷揣著活下去的希望而來的妓女們,那是一幅充滿愛與美的畫面。畫面與教堂院墻外的斷壁殘垣以及日軍大屠殺后橫尸遍野的慘狀形成鮮明對比。而看似靜謐安全的教堂里,只有手無寸鐵的女學生和假教父。這樣的場景搭建既增添了影片美感,也凸顯出厚重的歷史色彩,使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真實。
2.假神父——約翰
約翰原本是一個玩世不恭的小混混,他貪圖金錢利益,喜好美色,最初進入教堂也只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日本人殘害女學生的暴行和對和平的追求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維護正義的情感,促使他站出來保護手無寸鐵的女學生。這種人物設定更符合美國人的價值觀念,使他國觀眾跟隨人物角色接受劇情的發展和變化。
3.唱詩班
教堂內的女學生們是唱詩班成員,片中透過玻璃照射進來的陽光如神的恩賜,光下孩子們用童真純凈的聲音唱出神圣的歌詞。唱詩班是西方宗教的產物,和孩子一樣,都是純潔美好事物的象征。在面對這群純真的孩子時,日本軍人卻暗藏歹心,要將她們送入軍營。在這樣的情感共鳴下,影片連接全世界觀眾的情感,共同品味影片傳遞的意蘊內涵。
4.救贖
在西方的價值觀念中,即便是窮兇極惡之人也有機會和權利懺悔、轉變,尋找自己人生的真正價值和真諦,即“救贖”。中國的救贖是借助人類道義的覺醒,西方的救贖則是依靠“上帝”的仁慈。影片中,妓女為救女學生甘愿赴死,約翰從自私自利的小人到勇敢擔當責任,這都可以看作救贖。無論以何種方式懺悔,這些人物都獲得了救贖,這也符合世界范圍內人性和正義的價值體系。
《金陵十三釵》中,十三位妓女和十三個女學生以及假神父、男孩是主要人物角色。由于導演想將重心放在表達中國人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集體主義精神和“仁義”內涵,所以并沒有花費更多筆墨詳細刻畫個體角色的形象塑造與內心轉變。無論是神父的轉變、妓女的舍身付出還是男孩的勇敢,似乎都是為了情節需要服務,受故事主線的推動和氛圍烘托發展。簡單來說,人物行為的產生是因為“氛圍到這了”,但實際上,是因為這群學生是國家未來的象征,是美好家園重建的希望,所以大批的軍人為保護他們而犧牲,人們印象中自私自利的妓女也甘愿為這希望而放棄自己活下來的機會,甚至假神父也愿意為了保護女學生直面恐怖的日本官兵,這是國人才能理解和接受的“為國獻身”的家國情懷,這才是集體主義的精神所在。但當這樣的影視作品進入到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中,就不能得到認可和理解了。
在國內獲得一眾好評的影片,在國外卻遭到了很多人質疑。在西方價值觀中,他們無條件無差別地尊重每一條生命,但在中國的歷史文化觀念中,人的價值分三六九等。身處底層的人,只有歷經艱難心靈才能得以蛻變,懂得犧牲的意義。在權力等級分明的社會中,生命是不平等的。所以西方觀眾很難接受影片中妓女代替女學生赴死的情節,但該部影片在人物塑造、情節設置以及主題表達方面都有出色的呈現效果,但如何在國家文化大背景之下進一步與其他文明文化進行借鑒與融合仍需要影視工作者們努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國的影視創作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資源,更應該利用此優勢在國際視角下進行創新性制作。國外影視作品中不斷加入中國元素也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外市場對帶有中國特色的優秀作品的渴求。近年已經有不少影視創作者進行嘗試,《金陵十三釵》便是一個有力證明。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時,我國要想全面提升國家綜合國力,不僅要大力發展經濟政治,還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文化軟實力。依托豐富且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打開世界視角,直面挑戰,將影視作為跨文化傳播的優秀載體,向國際傳達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