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升初中是學生成長路上的一個關鍵階段。部分學生在剛升入初中的時候不適應,導致后續的學習效率較低。要改善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做好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各方面之間的銜接工作。文章將針對農村學生的特點,淺析中小學數學銜接教學。
【關鍵詞】銜接;數學;教學
作者簡介:黃萍(1976—),女,江蘇省啟東市東安中學。
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是兩個非常關鍵的部分。學習小學數學,能夠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學習初中數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數學思維。因此,這兩個階段的數學教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實際上,小學教學和初中教學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再加上農村學生的家長大多文化水平有限,或因工作太忙,無心無力關注正處于升學階段的孩子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做好中小學數學銜接工作,幫助學生順利過渡,迎接新階段的學習。
一、做好教學方面的銜接
(一)教學內容的銜接
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最大的不同,是教學內容的不同。小學階段接觸到的數學知識難度較低,知識和概念相對來說比較直觀,容易理解,即使是稍難的知識,學生反復練習也能夠基本掌握。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難度更大,且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尤其容易出現一節課跟不上,后面的課都跟不上的現象。
教師需要做好銜接工作,在初一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耐心指導學生,加強中小學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小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指導學生歸納總結,并向上延伸出新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初中數學的內容[1]。
以蘇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正數與負數”為例,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簡單接觸過負數,對這部分知識有一定的印象,而七年級數學中的正數與負數知識重難點是要理解正數與負數的意義,要用正數、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要掌握整數與分數的分類。首先,筆者帶領學生回憶小學學過的負數,如“零下10℃”可以表示為“-10℃”,讓學生明白初中數學的很多知識是在小學數學的知識基礎上拓展與延伸的。其次,筆者在課堂上講解正數與負數的意義與讀法,并引導學生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再次,筆者組織學生學習用正數和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如向北走10km記作+10km,那么向南走10km就可以記作-10km。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學習數的分類,出示一組數字,要求學生把所有數字分別填入相應的集合中(整數集合、分數集合、正數集合、負數集合等),以此讓學生感受分類思想,拓展對數的認知。
七年級上冊的數學內容,相對來說難度較小,是小學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教師在開展這一階段的教學時,需要注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聯系新舊知識,做好升學過渡,讓學生快速適應初中數學的學習。
(二)教學方法的銜接
學生進入初中之后,是否能夠快速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高低。小學和初中的數學教學分別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及特點。小學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慢、講得細、講的練習多;初中階段學習任務重,知識點更多,因此教師更偏向于精講少練。針對這種差異,筆者建議七年級的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注意教學方法的使用。
教師可以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擺脫小學數學的思維定式,全身心投入到初中的學習中來。具體來說,教師要更加注重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發展抽象思維;同時還要注重興趣的調動,在初中的開始階段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以蘇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為例,這是七年級上冊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在開展這節課的教學時,筆者考慮到學生在小學階段往往習慣于用算數法來解決問題,為了讓學生意識到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方便性和重要性,筆者創新教學方法。首先,筆者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提出問題:“如果比一個數的5倍小2的數是88,那么這個數是多少?”其次,筆者讓學生用算式法來求這個數,此時學生需要根據題目來倒推計算:(88+2)÷5=18。再次,筆者組織學生用設未知數的方式來解題:設這個數為x,可列方程5x-2=88,解得x=18。最后,通過對比,學生發現算術法需要倒推,不易思考,而方程法卻能夠化難為易,讓解題思路更順暢。由此筆者向學生強調了方程思想的重要性,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帶領學生一起分析和研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出常用步驟,再帶領學生練習和適應方程思想。
教學方法成千上萬,只有適合學生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法才是值得教師推廣和應用的方法。初一階段正是學生適應初中生活的過渡階段,教師在這個階段一定要選好方法開展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幫助學生平穩度過這一階段。
二、做好師生互動的銜接
(一)注重師生互動
小學階段教師更多時候像一個陪伴者,陪伴學生的學習與實踐,上課時耐心地教,不厭其煩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進入初中階段,學業變得緊張,教師講課的速度加快,通常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對此,部分學生不太適應,覺得小學的教師更加親切,初中的教師更加嚴肅。
基于這種情況,作為初中教師一定要做好師生之間的互動工作。在教學方面,教師要在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空間的同時,關注學生是否存在學習困難,更加關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適當地指導學生;在生活方面,教師要充分關心學生,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3]。
以蘇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整式的加減”為例,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時候就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不理解100t+252t為什么等于352t。經過與學生交流,筆者了解到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沒有打好基礎,一方面,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運用不靈活;另一方面,學生對小學“用字母表示數”的理解不夠透徹。針對這種情況,首先,筆者用小學階段對應的練習題幫助學生把乘法分配律和用字母表示數這兩部分知識的基礎鞏固好。其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適當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后,在上完新課后,筆者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并與學生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哪些困難,幫助學生盡快解決問題。通過課上和課下的強化,學生把小學的基礎補了上來,同時也掌握了整式加減的知識。
初一階段是學生需要快速適應初中學習與生活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更需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盡可能打造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建立師生之間的深厚情感。
(二)注重科學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重要的作用。為了促進學生快速適應初中生活,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在初一階段,教師需要做好評價方面的銜接。小學階段,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以夸獎為主,通常會大力肯定學生的優點,目的是幫助學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進入初中之后,教師的評價方式需要科學地轉變。初中階段學科多、知識雜,學生需要有積極的、向上的態度去面對學業方面的壓力,教師除了要適當鼓勵學生,還要改進結果性評價,加強過程性評價,并給出一些能夠促進學生進步的可行性建議。
以蘇教版數學九年級上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為例,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是重點內容。首先,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不解方程,如何判別關于x的方程kx2-6x+1=0的根的情況?”大部分學生會在思維定式的影響下,不考慮k的分類情況。其次,筆者沒有直接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將學生的答案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來評價。這時,學生意識到了錯誤,進而重新審題,對k的情況進行分類討論。再次,當部分學生寫出新的答案之后,筆者對學生的解題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且向學生強調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題目的意思,全面地考慮問題,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最后,為促進學生理解,筆者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變式:若方程kx2+x-1=0有兩個實數根,求k的值,以此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無論是教學中的哪一個環節,教學活動都應是雙邊互動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因此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教師要科學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幫助學生樹立良好態度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規避錯誤。
三、做好學生學習的銜接
(一)銜接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無論在學生的哪一個學習階段,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小學階段,教師往往會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認真聽課的習慣、記筆記的習慣、驗算的習慣等。但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自覺養成這些習慣,部分學生還是需要依靠教師的監督。進入初中之后,學生學習的內容增多,教師應當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注重促進學生內化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發自內心地踐行良好的學習習慣[4]。
以蘇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為例,筆者在引導學生將習慣內化成自覺性行為時,并不是直接對學生提出要求,而是用語言進行一定的暗示。在課堂開端,筆者告訴學生:“請大家認真看課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边@時候學生自然會閱讀課本的內容,同時會標記自己認為重要的詞句。在新課講授環節,筆者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如何找到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這里筆者重點提到了合作,目的是讓學生在筆者的語言引導下,養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兩人一組進行探究,利用列表嘗試法來找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探究是一種習慣,學生養成習慣后,在遇到新的知識時就會主動探究,主動學習。
農村的生源質量有待提高,七年級的學生在習慣方面也有較大的進步空間。良好的習慣能夠影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教師一定要做好學生習慣的銜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銜接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成績很優秀,但進入初中之后,成績反而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學生學習的能力沒有得到平穩過渡。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學生能力的快速發展階段。教師必須要抓住這個黃金時期,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提升能力,形成數學思維。比如,教師可以多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新的知識,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
以蘇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為例,在探索“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一判定方法時,筆者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來探索新的知識。首先,筆者要求學生提前準備好一把直尺和一個三角板,并提出問題:“怎樣用一把直尺和一個三角板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呢?”其次,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先畫出一條已知直線,然后將三角板的一邊與直線重合放置,用直尺緊貼三角板的另一邊,貼著直尺移動三角板,固定之后畫出另一條線。再次,筆者組織學生仔細回想畫平行線的過程,并且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所畫的角1和角2的大小關系和位置關系。最后,筆者指導學生總結判斷兩直線平行的第一個方法: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兩直線平行。學生經歷探究直線平行判定方法的過程,能夠促進領悟能力的發展,進一步體會數學思想。
初中正是學生發展自身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一定要做好小學和初中之間的銜接,讓學生平穩過渡。此外,教師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輕松適應初中的學習。
結語
對于農村的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在剛剛步入初中時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迷茫和不適應。作為教師,應當發揮學科育人的作用,從多個角度研究學生與了解學生,做好中小學數學銜接教學,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陶華陽.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點之一[J].考試周刊,2018(59):89.
[2]雷光舜.做好銜接打基礎 立足發展抓落實: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工作探究[J].甘肅教育,2020(19):128.
[3]田翠萍.芻議中小學數學教學無縫銜接的解決策略[J].試題與研究,2019(12):53.
[4]楊玥.基于數學能力發展的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思考[J].教師博覽,2021(1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