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紅 福建省龍巖市實驗小學

“雙減”政策下,“減負提質”逐漸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需要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新課改以來,不少教師都在探索“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問題,但當前仍然有很多教師停留在“單向輸入式”教學層面,這種教學模式并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及數學思維的形成。鑒于此,本文立足“雙減”政策,以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為例,探討如何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教師認識到傳統單方面輸入式教學模式的不足,并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手段。但總體而言,當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一,教學理念落后。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會直接影響其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先進的教學理念能夠促進教師進行教學改革,而落后陳舊的教學理念則會給教學質量的提升造成阻礙。“雙減”政策的實施,要求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但事實上,仍然有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較為落后,一味沿用傳統模式進行授課,課堂內容多、重難點不突出、課堂時間分配不合理等情況仍較為常見,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二,教學缺乏針對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學習差異性的基礎上,針對性確立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方案,以真正兼顧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但實際上很多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缺乏對學生主體性、差異性的認識,只是習慣性地遵循統一原則進行授課及作業布置,從而容易對教學效果造成影響,導致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則會加劇兩極分化,難以真正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能力。
第三,教學評價方式單一。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效評價既能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況,對于教師及學生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都忽略了教學評價的重要性,或者只是單一將成績、作業完成情況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依據,缺乏對學生多樣性、差異性的考慮,這也就容易影響教學評價價值的充分發揮,難以真正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新課改強調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縱觀傳統數學教學活動,通常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圍繞教學目標、依據教材單方面地為學生傳授知識,爭分奪秒地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與分析,旨在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盡可能地為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與技能。與此同時,學生需要聚精會神,跟隨教師的節奏接收新知識、學習解題方法技巧,做筆記、做練習,但沒有時間深度思考知識、探究問題,使得課堂之中的主體錯位。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保證教學進度,但被動地接受知識,并不利于學生真正、透徹地理解知識,容易讓學生出現課堂上聽懂了、學會了,課后應用知識解答問題時束手無策的情況,難以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因此,“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革新教育理念,貫徹“雙減”政策要求,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并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踐行到日常教學活動之中,為學生創造機會、提供機會,使其去探索知識、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研究中內化知識,從而真正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需要在課前認真分析教學重難點,明確“讓學生掌握圓的面積公式,理解面積公式的推算過程,并能夠利用公式展開計算”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然后在實際授課中,改變以往平鋪直敘的教學模式,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圓”進行課堂導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這些常見圓形物體的面積,從生活化的角度切入,引起學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在無形中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學習之中。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入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圓的面積公式”這一內容,并為學生展示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既能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狀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關聯起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探究,參與到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之中,可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減輕其學習負擔和壓力,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有促進作用。
教學方式陳舊、課堂氛圍沉悶、缺乏互動是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礙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雙減”政策下,教師需要認識到以往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從高年級數學的特點出發,主動進行創新改進,以不斷推動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筆者結合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幾種教學方式,希望能夠促進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質量的改進。
1.問題引導教學
與低年級數學內容相比較,小學高年級階段數學內容的難度相對較大,并且邏輯性、抽象性相對較強,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入去思考相關內容,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適當的問題引導,能夠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結合問題展開思考分析,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有積極幫助,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地為學生創設問題,通過“以問引思”的方式來促進深度教學效果的達成。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為了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計算方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探究問題:“如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如何利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然后以核心問題為引導,帶領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情景圖,并提出問題:“你認為兩個花壇哪個更大一些?為什么?”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學生在觀察后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從學生的回答看來,對于兩個花壇大小的判斷主要是以視覺體驗為依據,缺乏可靠性。此時,教師就可以進行追問:“通過確定花壇的面積可以準確比較它們的大小,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來推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這樣通過問題的引導,自然而然地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這一核心內容引出,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具,如為學生提供方格板,并引導學生通過數方格、拼接方格的方式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出現實問題:“實際生活中,我們不能隨時拿一個方格板來計算不同物品的面積,有沒有便捷的計算方法呢?”“能不能將平行四邊形轉換成學過的圖形,再來計算其面積呢?”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生成的過程中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而為其靈活應用公式進行計算奠定基礎,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此外,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在一步步的探究剖析中細化、掌握知識,提升課堂專注力,減輕一股腦接收新知識所帶來的心理壓力,進而實現“減負提質”的教學效果。
2.開展說理教學
從教學領域來看,“說理”就是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口頭敘述方式來說明知識、問題的過程。而“說理”課堂即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相關數學知識的概念、內涵、知識架構或問題解答思路,從而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知識內涵、了解知識本質及應用規律,達到深度教學效果。從本質上來看,“說”是“說理”課堂的表征,而“思”則是“說理”的內核。通過讓學生“說”,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從而達到“以說促思,以思促辯”的教學效果,進而構建深度學習課堂。因此,“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合理地組織學生開展“說理”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說理”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對知識的深度思考,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減負提質”的教學效果。
3.分層差異教學
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是必然現象,“雙減”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在了解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調整教學方式,通過層次化、差異化教學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最近發展區內獲得進步和提升。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講解了相關基本知識后,結合學生情況為其設置不同難度的習題,帶領學生進行練習鞏固。如習題(1):以豎式算法計算下列習題:5.8÷2.9=?48.8÷4=?(2)正方形花壇的周長為8.48m,求它的邊長。(3)學校和花花家的直線距離是1.88 千米,花花從家走到學校需要用0.35個小時,那么花花每小時能走多少千米?教師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設置習題,不僅可以兼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同時也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能夠在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的同時,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還能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完成力所能及的習題中獲得進步和提升。除此之外,在課后作業設置上,教師也應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遵從分層差異原則來為學生布置作業,以避免因統一難度、統一任務量的作業形式而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真正讓學困生“吃得了”,讓學優生“吃得飽”,進而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想要真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教師就需要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和關心。傳統教學中,教師大多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等方面的關注度、評價重視度不足,這種片面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難以及時改進調整,實現高效學習。“雙減”政策落實后,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需要及時調整。作為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主動制定完善的評價方案,以幫助學生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通過查漏補缺的方式來提升學習效果。比如,對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者,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夯實基礎知識入手;對于學習態度不端正者,教師則需要在肯定其優點的同時,委婉指出學生的不足,并引導其進行改正。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教師評價之外,還可組織學生開展自評、互評活動。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全面的評價內容來充分發揮評價的價值,推動數學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提出,提高了數學教學的要求。作為數學教師,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必須要充分理解政策內容及要求,從課堂教學、作業練習、教學評價等方面改進調整,真正將“雙減”政策的要求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推動“減負提質”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