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德,洪舒雅,李翠珍,王俊峰,金鳳芝,李 普
(1.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工商大學中國土地與城市治理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空間向鄉村空間蔓延,城市要素向鄉村流動[1-2]。城鄉邊緣空間作為城市與鄉村過渡地帶,兼具城市和鄉村的特征,為城鄉之間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接續場所,承接城市核心區人口、產業、資本等要素轉移[3]。城鄉邊緣空間不僅集空間要素、功能單元、生產活動為一體,還對該區域鄉村空間有著核心引領和集聚作用[4]。為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完善城鄉邊緣空間的新功能,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強調要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同年,中共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等戰略要求。因此,城鄉邊緣空間(結合部、交錯帶)成為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空間載體,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學者的關注[5-7]。
中國關于邊緣空間的研究始于20 世紀80 年代,主要集中在管理體制層面[8]。隨著學者對城鄉關系的認知不斷深入,相關研究圍繞邊緣空間的空間結構[9]、空間形態[10]、空間演變[11]及街道邊緣空間、城市邊緣空間[12]和空間識別[13]等方面逐步展開,分析視角主要集中在演進特征與空間發展策略[14-15]、開發與保護[16-17]、居民生計策略[18]、土地利用[19]、人地關系和產業發展[20]、邊緣空間中小城鎮的發展[21]等方面。當前,城鄉邊緣空間的研究則更多關注如何通過提升邊緣空間自身功能來實現城鄉邊緣空間的發展,但缺乏基于城鄉融合背景下的邊緣空間向創新空間的演化機制與過程分析。
創新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和重要新動能。從邊緣空間到創新空間的蝶變是一個基于空間生產的“要素組合、結構優化、功能提升、價值實現”不斷迭代的過程,通過更新迭代“經濟空間、制度空間、社會空間”三個維度的空間生產“格局與過程”,發揮創新空間的獨特價值[22]。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以下簡稱“大走廊”)橫跨西湖區、余杭區、臨安區三區,作為浙江省和杭州市打造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實現了從城鄉邊緣空間向創新空間的快速轉型,是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此外,大走廊從城鄉邊緣空間蝶變為創新空間,形成創新產業集聚區和新的核心增長極,以卓越的硬核實力快步踏入全面高質量城鄉融合發展新階段,其獨特的創新驅動與科學轉型的路徑及多元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鑒于此,本文基于城鄉融合視角,耦合空間生產理論與系統科學理論,解析大走廊從邊緣空間到創新空間的演化過程、效應及路徑,以期為城鄉邊緣空間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撐。
一般來講,空間分類體系包括基于國土空間劃分的“三生”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和“三區”空間(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以及基于空間生產的“制度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三種空間[23-24]?!叭笨臻g首次提出于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是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分類體系,但“三生”空間在空間邊界劃定上存在邊界模糊、識別困難等問題[25]。2016 年,《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方案》提出“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劃定‘三區三線’,即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26]?!叭笨臻g和“三區”空間都是按功能劃分的物質層面上的國土空間,而城鄉邊緣空間是一個復雜的地域系統,其融合過程不僅包含了“三生”空間和“三區”空間地理上的橫向結合,還包括制度空間、經濟空間和社會空間層面的縱向融合。因此,需要在“三生”空間和“三區”空間的基礎上引入空間生產理論,解析邊緣空間演進為創新空間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
空間生產理論是由法國學者HENRI LEFEBVRE提出的,該理論突破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空間中物的生產”的局限性,提出了“(社會的)空間是(社會的)產物”的核心觀點,構建了包含空間的表征、空間的實踐、表征的空間三元一體的理論框架,揭示了空間的屬性、生產空間的概念、空間與時間的關系等[27-30]。在此基礎上,HARVEY 從宏觀角度出發,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資本的分析,對空間生產理論進行整合[31];FOUCAULT還基于“權力—空間”視角探討了工具性空間生產、生產性空間的形成和空間合理性的爭奪[32]。我國關于空間生產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學、哲學、社會學、建筑科學與工程、旅游等學科,主要開展了理論探析[30,33]及城市空間、鄉村旅游空間等角度的實證研究[27,34-35]。目前來看,空間生產的內涵與實質得到了更好的體現與應用,但較少有學者耦合空間生產理論與系統科學理論開展城鄉融合下的城鄉邊緣空間轉型研究。空間的表征(制度空間)主要是指政權作用下的制度空間、文化空間的生產;空間的實踐(經濟空間)主要是指政府、社會資本作用下的經濟空間的生產[31];表征的空間(社會空間)則是基于空間的實踐和空間的表征進行社會重構,形成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進而實現空間的社會價值。表征的空間反作用于空間的表征和空間的實踐,根據不同的社會關系,形成不同的用地結構、產業結構、制度觀念等。空間的表征、空間的實踐和表征的空間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空間生產的內循環。城鄉邊緣空間到創新空間的演替過程便是一個城鄉空間生產的過程。在該過程中,利益主體的演變及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推動各類要素在城鄉間的流動與融合,并使制度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三種空間得以重構。
城鄉融合就是通過城鄉空間要素組合、結構重構與功能轉型,促進城鄉資源配置從低效轉為高效,實現制度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的融合發展的過程[36-38]。城鄉邊緣空間從邊緣空間到創新空間的過程不僅是空間生產與再生產的動態演化與空間重構,更是城鄉邊緣空間系統中要素流動、重組與融合的過程。城鄉邊緣空間系統就是一個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高度耦合的,具有復雜結構和多種功能的復雜系統[39]。輸入到空間系統中的要素在城鄉邊緣空間中流動、組合,構成復雜的系統結構,并輸出多重系統功能和價值。
基于“要素—結構—功能—價值”的邏輯關系是城鄉邊緣空間系統治理的內涵,也是實現從邊緣空間到創新空間的重要理論邏輯。系統科學理論主要研究不同系統的“要素、結構、功能、價值”的演化及其與環境間相互關系[40]。其中,系統要素包括實體要素和非實體要素,要素流動組合推動空間系統的結構重構和功能轉型[41];結構重構指空間系統內各類要素的構成比例發生變化后產生更有序的排列組合;功能轉型即系統功能發生轉變、升級;系統輸出為各種能夠滿足人類需要的產品、服務、文化,并實現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協同發展。城鄉融合發展使城鄉邊緣空間系統內保留鄉村原有特色的同時融合城市的有利要素,并迭代更新“要素組合、結構重構、功能轉型、價值實現”這一過程。耦合空間生產理論與系統科學理論的從邊緣空間到創新空間的城鄉融合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從邊緣空間到創新空間的城鄉融合理論分析框架Fig.1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edge space to the innovation space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于2012 年掛牌,位于杭州主城西部,規劃面積302 km2,東至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經西湖區紫金港科技城、余杭區未來科技城、臨安區青山湖科技城,西至臨安區浙江農林大學和杭州醫學院。大走廊橫跨西湖區、余杭區、臨安區三區,包括青山湖科技城、云城、未來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共4 座科技城,聯動周邊縣域協同發展。大走廊憑借其地理位置優勢和豐富的教育資源,成為杭州市重點規劃的創新空間,是浙江省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重大戰略平臺。受杭州市“十四五”規劃、杭州市人才引進政策、杭州市全面推進“三化融合”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行動計劃(2018—2022 年)等多重政策推動,大走廊縣域城鄉融合推進有序,探索出了其獨特的“大走廊模式”。
自中共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及區域發展戰略的推動下,大走廊持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其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圖2)。

圖2 大走廊城鄉融合發展歷程Fig.2 Histor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he Great Corridor
(1)組織制度建設與要素重組階段(2012—2015年)。該階段以制度空間建設為主導,以土地、產業、人才等傳統要素進行重組與功能轉型為驅動,初步形成了“一區雙城”(青山湖科技城、未來科技城)的空間結構和三個管委會的“眾”字型管理架構。具體來看,2012 年大走廊科創產業集聚區管委會正式掛牌,2013 年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黨工委管委會牽頭負責開發建設管理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的統籌協調工作。隨著大走廊各城各園區高新科技企業的陸續進駐,區域土地、產業等要素得到整合與重組,各項基礎設施得以建設與完善。同時,大走廊加強培育創新型企業和人才,形成創新發展的優勢人才資源基礎,例如,僅2014年未來科技城就引入技術類、基金類企業/研究機構約50 家。2015 年,夢想小鎮、云制造小鎮等以科技、創新創業、未來規劃為主題的小鎮依次開園,城鄉融合進程加快。
(2)制度體系完善與空間格局優化階段(2016—2018年)。一方面,該階段要素融合效能增強,經濟空間得以重構,并與制度空間進一步耦合,形成了“一廊三區三城”空間格局;另一方面,建立了“管委會—領導小組—聯席會議”管理體系。2018 年紫金港科技城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構建了“三統三分”運行機制(即大走廊統“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和人才政策”,分別“建設、招商和財政”)。同時,大走廊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強化金融、稅收、產業用地、財政激勵等政策支持,完善各項創新激勵機制,形成優良協同、同期保障的建設與管理機制。在產業和空間規劃布局結構層面,作為科技創新產業帶、快速交通帶、品質生活帶和綠色生態帶的大走廊,構筑了“一帶三城多鎮”的空間格局,形成了“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交通鏈+服務鏈”5鏈融合的局面。該階段大走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由997.8億元增加到1 597.2億元,年均增長26.5%;投資完成額由693.2億元增加到920.0億元,年均增長17.0%;國家高新企業數由237家增加到607家,年均增長60.0%①數據源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管委會網站《2016—2018年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主要發展指標》,http://cxkc.hangzhou.gov.cn/col/col1228936432/index.html。。
(3)從“規劃建設”邁向“全面優化”發展新階段(2019年至今)。該階段在傳統要素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創新要素組合及功能優化,要素組合形成耦合共生互促局面,創新空間核心功能優化提升,基本形成制度空間、經濟空間和社會空間多維空間協同發展的局面。2020年杭州云城正式掛牌并確定規劃方案,以杭州西站樞紐為中心,建設多網環繞的現代交通網絡,形成創新產業集群,大走廊由“一帶三城多鎮”拓展升級為“一廊四城兩翼”空間布局。該時期,大走廊發展強調提升四城協作聯動,形成有機創新產業鏈,創建省級、國家級戰略科技創新研發機構,著力發展智能計算、感知和系統裝備、未來網絡等科技領域創新,吸納匯集創新人才,引領未來產業發展,實現土地、資本、人才、產業等資源要素的全范圍高效融合。截至2020年,大走廊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結合杭州人才落戶政策以及雙創政策,構建了創新人才平臺體系,廣泛吸納人才,建有市級以上雙創平臺 100余家;集聚1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占全省85.7%;累計集聚人才突破45 萬,其中全職院士59 名、海外高層次人才8 531人;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3.0%,年均增長率是全省的3倍多①數據來源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管委會網站《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發展“十四五”規劃》,http://cxkc.hangzhou.gov.cn/art/2021/7/13/art_1228936445_58895638.html。。
2.3.1 空間的表征——制度空間的生產
制度空間對經濟空間和社會空間生產起引領和指導作用。大走廊制度空間的生產主要體現在制度規范、價值觀念、文化傳承等方面。
(1)制度規范化與體制市場化。制度與體制的構建是在制度空間、經濟空間與社會空間的辯證互動下實現的。當前,杭州致力于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而大走廊則是落實該目標的重要空間。隨著政府制定大走廊發展規劃,資源要素交換生產速度逐步加快,大走廊的制度空間逐步形成,空間格局不斷融合,實現了從“一區雙城”到“一廊三區三城”“一帶三城多鎮”再到“一廊四城兩翼”的演變。新階段,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規范性文件來建設制度空間,如《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創新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22)》 《關于支持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北翼中心一體化融合的建議(2022)》等政策文件。此外,大走廊行政管理機制也逐步從西湖、余杭、臨安三區分治走向“一廊三區”的協同治理,形成了一個平臺、一個主體、一體化管理的體制機制。制度空間建設主要包括:①改革管理機制。實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機制,提出下放至大走廊的權力清單;實行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機制,對科研經費進行橫向管理;加快建設特色小鎮、眾創空間、國家實驗室等各類高水平創新載體;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與創新型產業用地政策。②完善激勵機制。創新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放寬領軍型創新人才創業機制;支持創業投資機構投資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強化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服務支持;實行高新企業股權獎勵暫免個稅政策;實行有效的財政激勵政策。③創新領導體制機制。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形成“管委會—領導小組—聯席會議”體系;建立領導協調機構并制定配套政策;④探索市場化運行機制。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體制與配置機制,從開發主體設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跨行政區域重大項目開發、社會資本參與等方面開展市場化改革。大走廊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創新平臺的建設得到進一步規范,保障各項要素的優化重組和多元主體之間利益博弈均衡,實現創新空間價值提升,深入推動了跨市域區塊聯動和縣域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2)價值觀念生產。在邊緣空間階段,大走廊是由許多較為分散、缺少凝聚力的鄉鎮組成,其中的利益主體主要由當地居民和村干部構成。當地居民一部分外出打工,另一部分在當地從事農業生產,村民的集體意識較弱。隨著經濟空間迭代升級、多利益主體進入、社會關系網絡演化,大走廊逐步形成了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交通鏈+服務鏈”5 鏈融合的局面,成為利益共同體團組,樹立了共同價值觀。
(3)文化傳承與迭代。在城鄉邊緣空間向創新空間迭代更新過程中,大走廊保留了其原始的構造脈絡,使得地緣文脈得以延續。創新空間對文化體系進行重構,促進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文化傳承與升級,不僅能保護大走廊的地緣文脈,實現文化空間連結,保留創新空間演進過程中鄉村的特色要素,還有助于形成創新空間文化發展新業態。如紫荊村在傳承非遺文化“竹笛生產技藝”的同時,形成了以獨特的竹笛文化傳播為紐帶的旅游產業,這種“文化+旅游”的形式,不僅有效地傳遞了文化,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經濟收入。同時,大走廊耦合其獨特的山水文化、歷史文化和創新文化,著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間共享通道;充分發揮其科創高地優勢,構建“十五分鐘科創文化服務圈”,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科技”的迭代升級。
2.3.2 空間的實踐——經濟空間的生產
從城鄉“要素組合”視角來看,大走廊經濟空間的要素組合特征逐漸從實體要素互動向實體要素與非實體要素耦合協同演變。經濟空間是大走廊實現空間生產的基礎,在開發前,大走廊以農業空間生產為主,經濟空間結構較單一。當前,在政府、外來投資商等多元利益主體的支持下,大走廊的基礎設施、資金、產業、用地、技術等傳統要素與創新要素得到了優化組合與協同配置[42],實現了從邊緣空間向創新空間的功能優化和轉型升級。
(1)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網絡化。在創新空間演化過程中,大走廊不斷提升綜合交通、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綠色生態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五大網絡的支撐服務能力,打造了外聯內暢的交通體系和宜業宜居宜創品質之地。具體來看,在綜合交通方面,逐步完善了城市快速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了“一核三網”(鐵路樞紐、道路網、軌道網、地面公交網)交通體系,實現了“15 分鐘進入高速網、30 分鐘到達杭州主城區中心、1 小時通達杭州東站和蕭山國際機場兩大門戶”的目標。當前,大走廊內外交通連接度獲得顯著提高,交通運輸創新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在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大走廊加強與國外合作學校的交流,打造了線上線下聯動學習平臺;構建了15 分鐘基層健康醫療社區服務圈;打造區域聯動的文化設施共享體系,形成了15 分鐘科創文化服務圈。在市政設施網絡方面,大走廊加快地下綜合管廊設施建設,構建了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和安全優質的水利設施。在綠色生態基礎設施方面,大走廊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通過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厚植區域自然生態藍綠本底,打造了生態友好型城市空間;大走廊通過加快貫通西溪濕地、南湖、青山湖等區域,營造特色的濕地景觀,構建了濕地湖鏈生態廊道,實現了核心生態空間有效連通,并加快建設小型生態節點公園,實現了300 m見綠和500 m見園,完善了線性綠道網絡體系。此外,大走廊通過建設國家級行業數據中心、規模部署智能充電樁,率先構建了全球領先的“雙5G、雙千兆”網絡基礎設施和適度超前布局的新型城市空中配送網絡。
(2)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資支撐體系,創新創業融資新模式。一方面,政府探索建立“風投基金+政策激勵”運行機制,作為推進大走廊前期建設的關鍵性資本動力,具有引領性作用。另一方面,面臨前期創投資金國際化流動性不足,社會資本的加入優化了大走廊的資本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背景下,大走廊進一步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吸引社會資本,拓寬科技型企業多樣融資渠道,主要包括:①構筑活躍的創投體系,部署渠道活躍的資本鏈,即依托杭州市國家科技金融試點城市建設,引進創業風險投資,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等,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②借力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在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和融資,推動企業股權眾籌融資試點;③鼓勵銀行與基金、證券、保險、信托等機構合作,創新“商行+投行”經營模式,培育創新創業融資新模式。
(3)產業結構高度化和融合化。①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造新興產業引領之地。早期大走廊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從邊緣空間向創新空間的推進和新一輪產業變革的蓬勃發展,大走廊以完善產業鏈為關鍵,聚焦優勢科創領域,通過加大培育龍頭企業力度、扶持壯大“平臺型鏈主型”企業、精準招引全球大企業研發總部、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等全面提升企業創新競爭力;健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鏈、云數據和大數據產業鏈、集成電路產業鏈、5G物聯網產業鏈、區塊鏈產業鏈、數字貿易產業鏈,全力打造世界級數字科技產業集群;錨定浙江省“生命健康科創高地”目標和對接“新制造計劃”,發揮數字科技優勢,建設國際一流生命健康產業集群和國內重要高端裝備產業集群;依托螞蟻集團、網上銀行,引進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管理、人才和資源,重點培育金融科技、創投產業、人力資本服務三大特色科技服務產業。當前,大走廊通過“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 … …”的多鏈融合,形成了“1 + 2 + 3 + X”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引領全國的未來新興產業策源地。②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協同平臺。一方面,以浙江大學為主體,浙江農林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為支撐,加強教育研發,培育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以青山湖科技城、云城、未來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四城為核心及各大高水平實驗室、科研基地等為支撐,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三生融合等領域,發展高端產業。此外,作為重要創新創業載體的特色小鎮,在其建設方向上重點推進以“制造+服務”理念為核心的互聯網產業,著重培育“互聯網+金融產業、健康服務業以及休閑旅游業”,謀劃建設“生態+科技”、網絡信息安全、文創設計等開放型創新創業協同平臺。
(4)挖掘存量用地潛力,多元化供地方式,打造多功能復合型用地空間,創新土地要素保障機制。主要政策措施包括:①強化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工作,盤活區域內存量土地,滿足了新增建設項目50%的用地需求;②對于利用低丘緩坡資源的示范項目,在政策上給予傾斜支持;③對省重大產業、科技產業、眾創空間、特色小鎮等創新型產業給予用地支持及優先考慮;④鼓勵推廣“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供地方式,對于利用存量用地提高容積率興辦創新型產業的,可不征收土地出讓金。
(5)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創新空間的發展完善,未來網絡、大數據云計算、電子商務、物聯網、集成電路、數字安防、軟件信息等信息技術產業形成超效的經濟規模集聚效應。此外,高端智能數字化的制造業技術不斷更新提升,“數字+創業”“數字+旅游”“數字+醫療”“數字+交通”等數字賦能提升了大走廊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能力及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化水平。不僅如此,為精準助力鄉村發展,大走廊還向各大農業合作社提供優質種子及專業技術配套服務,農業生產模式從傳統低效的人工播種向高效和高質量的現代化種植方式轉變。
2.3.3 表征的空間——社會空間的生產
社會空間是大走廊經濟空間、制度空間耦合協同運行的結果。隨著大走廊空間生產過程的推進,治理主體更加多元化、社會關系網絡更加復雜化。
(1)治理主體多元化。邊緣空間階段呈現以政府管理為主、公眾參與為輔的社會空間生產模式,由政府制定政策,通過村委對村民進行直接或間接管理,導致了治理結構單一、政府思慮不夠周全及不能夠深入基層等社會治理問題。創新空間階段,社會空間生產發生質的飛躍,“政府+企業+社會+人才”多方參與協同治理。一方面,隨著社會資金投入占比增加,社會資本參與治理,治理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高端人才參與決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利益主體意識和權利主體意識,提高了居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43]。另一方面,返鄉的鄉村精英在現代鄉村治理中也發揮著一定作用。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促進了公共服務資源和社會資源等服務管理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推進了創新空間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圖3)。

圖3 大走廊治理結構與社會關系網絡的演化Fig.3 The evolution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social network of the Great Corridor
(2)社會關系網絡化。社會關系在親緣、地緣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了新業緣關系,是創新空間逐漸形成的內在表現(圖3)。在邊緣空間階段,大走廊的社會關系網絡較為單一,主要由村民和村干部組成,僅存在簡單的地緣或親緣關系。從權力關系來看,大多數村民和村干部之間只存在服從關系;從利益關系來看,由于當地以農業生產為主,大多數農戶為個體經營戶,因此村民之間存在較少的競爭關系。而在創新空間階段的社會空間生產過程中,大量外來投資商、高端人才、企業等多元利益主體涌入,構筑了新的外部社會關系網絡(新業緣關系)[44],形成了“政府—企業—社會—人才”的互聯互結關系。不同的社會關系網絡推動形成不同強度的人地關系形態,造就了大走廊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
大走廊已經步入全面發展新階段,其高質量發展是在制度空間、經濟空間和社會空間互動作用下不斷實現的,也是空間系統要素與結構、格局與過程的動態演變過程。為統籌推進大走廊高質量發展目標,可在空間生產和空間互動分析的基礎上,圍繞要素協同和功能耦合發展,探索大走廊創新空間高質量發展優化路徑(圖4)。

圖4 大走廊創新空間高質量發展優化路徑Fig.4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spac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 Corridor
(1)國土空間規劃賦能,三產用地融合發展。隨著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的推進,大走廊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面臨巨大挑戰。因此,通過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賦能縣域城鄉融合,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產業融合,是推進大走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45]。2021年1 月印發的《關于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通知(2021)》明確強調保障用地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此,可通過推進一二三產業混合用地發展、立體綜合開發,實施公共設施共享等路徑,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升土地混合利用度和效率,實現國土空間開發從量增到質優的轉變。
(2)數字經濟賦能,全域整體智治。近年來,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新業態,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一方面,數字經濟(互聯網、大數據、智能運算)能夠突破要素流動的地域限制,有利于促進諸如技術、信息、數據等創新要素與傳統要素的耦合與空間融合;另一方面,數字經濟能夠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助力信息、數據等創新要素融入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最終通過提升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來推進空間融合發展。未來,大走廊還需要進一步依托數字科技策源、數字經濟集聚、智能化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首先,通過編制實施大走廊“整體智治”示范區建設規劃和構建“空間智治”平臺,推進區域協同治理數字化改革;其次,打造“城市大腦+未來社區”“產業大腦+未來工廠” “科創大腦+未來實驗室”“互聯網+民生服務”的數字化新平臺新機制新模式;再次,通過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保障機制和全面構建數字信用體系,建立開放共享的數據治理機制,實現數字經濟賦能的大走廊全域整體智治和創新空間的高質量發展。
(3)創新人才引育計劃,打造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當前,“人才爭奪”已成為城市競爭的關鍵,人才被視為推動地區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不少城市為吸引、留住人才制定了一系列公共政策。此外,人才政策不光要引進人才,還應增加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措施。如增加人才對引入地的歸屬感,以防止人才流失。同時還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養,大走廊作為各大高校的集聚地,有更好的人才資源和人才培養提升優勢。因此,一方面未來大走廊要進一步實施量質并重的創新人才引育計劃,加快引進培育一批頂尖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打造人才特區;另一方面,加快改革人才評價和使用機制,通過改革科研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探索競爭性用人機制、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的權能配置機制,完善高層次人才交流與精準服務機制。
本文通過構建耦合空間生產理論與系統科學理論的理論分析框架,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例,解析縣域城鄉融合中從邊緣空間到創新空間的空間生產過程和演化機理。基于“要素—結構—功能—價值”路徑,探討空間的表征、空間的實踐、表征的空間三個維度空間重構的過程與效應。研究認為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應從制度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三維視角出發,實現三個空間相互關聯、協作共存。此外,需要構建系統性分析框架,以推進城鄉融合進程,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本文就邊緣空間到創新空間的過程、效應及機制做了較全面的解析,并構建了耦合分析框架,但仍存在值得探討的問題:(1)制度空間與社會空間作為意識形態上的空間,其發展進程較難直接體現。后續還需針對此問題進一步優化理論分析框架,為大走廊的制度空間和社會空間的有序推進提供理論依據;(2)由于區域的資源稟賦存在差異,不同區域間城鄉融合的內部空間生產過程不完全相同,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強其差異化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