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浙江開放大學,浙江杭州 310012)
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強調,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中國農業發展開始從常規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這一轉型的關鍵在于培養大量具有高素質的農科專業人才,以支撐現代化和農村產業發展[2-3]。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主戰場在“三農”,關鍵在人才。2004年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實施以來,在培養農村人才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4]。截至2021年11月,共為“三農”工作和現代農業建設培養本、專科畢業生616 076人。18年來,在體系辦學、機構聯動、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學習支持服務、信息化支持等領域積累了寶貴的工作實踐和可推廣、可復制的成功經驗,受到國內外廣泛認可[3]。“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工程的培養讓農民學員獲得了全面的發展,他們不僅擁有更強的自我發展能力、更高的社會資本,而且還具備良好的創業技能和職業素養[5],他們有望成為新型的、具備高素質的農民[6]。在當今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工程將不斷改革創新,以滿足新時代的需求。
近年來,高校對農民大學生的教學方式主要停留在集中面授、在線教學、云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實踐基地教學等。雖然農民大學生的培養采取了大量的方法,但是促進農民大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仍比較小。基于此,綜述浙江開放大學基于場景式CBL教學法的農民大學生創新培養模式,以期為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有關大力支持浙江省優質開發創建共享財富創新示范區的若干意見》,浙江省以其敢于擔當的精神,在2025年,將大力投入,加快構筑浙江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努力打造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社會。2035年,浙江省將全面推進高標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全民共享繁榮的美好未來。
浙江富裕富在農村。2021年度浙江鄉村振興共富帶頭人“金牛獎”獲得者辛宏權,浙江省“擔當作為好支書”麗水電大19秋領雁班學生樓干強、20秋領雁班學生金建忠……浙江開放大學一批批優秀典型從農民大學生中脫穎而出,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希望提升自我的新時代農民。農民大學生群體中大部分來自農村,長自農村,工作在農村,他們有情懷、留得住、用得上。浙江開放大學已經累計培養農民大學生9萬余名。未來5年還將培養涉農專業農民大學生5萬人,培訓農民學員100萬人次,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輸送更多致富帶頭人和實用人才。
在全球化時代,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民不僅要有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適應世界現實的生存能力和素質。教學的目的不是僅僅傳授知識,而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態度,使之掌握技能[7]。“場景式教學”的目的也是這樣,旨在培養適應全球新時代新農科的全球視野和思維品質,需要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小組群策群力,討論協商解決方案,采納適合當時當地的解決方案,這并不意味著輕視系統知識,而是更綜合更全面的教學。
2.1 傳統的農民大學生培養方式以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為例,主要采取了集中面授、網絡課程教學、微課教學、手機和“O學派”移動學習平板電腦、實驗類視頻資源學習、專題講座、導師制學習、送教下鄉、小組協助學習、實踐基地社會實踐教學等[8]。雖然農民大學生的培養采取了大量的方法,但是促進農民大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還比較小。李冬斐等[9]提出的翻轉課堂模式,旨在幫助農村高校的學生在課前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在上課過程中加強對關鍵概念的理解,并將所掌握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通過案例實施和分析,可以幫助農民大學生解決工學矛盾,提高知識理解水平,提升舉一反三的能力。陳國寶[10]以浙江省“農民大學生培養項目”為個案,針對農民大學生培養的現狀進行調查和量化分析,結果表明農民大學生對教學的總體滿意度較低(表1)。

表1 農民大學生教學總體滿意度
2.2 存在問題浙江農民大學生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
2.2.1浙江農民的實際生產生活需求與涉農課程的內容存在較大差距。近年來,我國正在加快發展鄉村,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盡管如此,農業課程依舊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缺乏針對當前的特點。培訓項目主要集中在普通的農作物上,缺乏針對特定的技能培訓(如在不同環境下的正確栽培),以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因此,筆者希望通過開設新的農業專題,讓學員能夠在真正的實踐中學到知識[11],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由于缺乏足夠的投入,使得教師的授課質量及學生技能都無法得到顯著改善。
2.2.2培訓方法過于單調,沒有足夠的實際操作機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大學生開始通過在線方式學習,他們可以在課下通過網絡課程或者在云課堂上與專家進行互動,但是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動活動,學生很難與教師進行實時的交流。另外,當上課和農作的時間沖突時,學生就只能看回放。農民大學生與專業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存在著較大的空白,教師的授課內容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充分考慮當地實際及農業發展的特點。專家僅僅依靠自身的教學經驗,而沒有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使得農民對所學知識缺乏認知,在遇到實際問題時,也無法將其運用到實踐中[12]。
2.2.3農民群眾參與主動學習的意識薄弱。農民大學生大多數生活在農村,有些處在不發達的偏遠地區,長期使用傳統的生產技藝及理念進行生產經營,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是報名了農民大學生項目也是為了通過考試拿文憑,覺得學習的內容對自己并沒有什么實際的幫助,從而更加沒有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的動力,大多的培訓也存在應付了事的心態。
3.1 場景式CBL教學法的概念和意義“場景式教學法”和“CBL教學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 兩種全新的教育方法源自建筑主義的思想,為當今的教育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13]。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學習是在情景中實現的。通過尋求真實的工作場景,選取適當的典型案例,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設計、應變、具體的實施,從而制定下一步的目標和學習進度。學生獲取知識是在“主動交流建構”的過程中獲得,而不是教師填鴨式的直接給予。教師通過提供一定的教學場景,幫助學生形成教學“情境”和與教師、同學合作的能力。通過案例教學,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課堂(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14],還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技巧。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力,還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團隊協作和批判性思維[15]。
3.2 研究探索符合浙江農村實際和農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2004年,“一村一名優秀大學生計劃”(“一村一”)被教育部推出,浙江開放大學(原浙江廣播電視大學)被指定為“一村一”的首批試點學校,開啟了一段新的教育改革歷程。2007年,學校在總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正式推出“浙江電大農民大學生培養項目”。近年來,浙江省教育廳、省直機關以及當地黨組織積極推動,浙江開放大學一直秉承“三農”的理念,致力于以現代遠程教育理論為基礎,以農民大學生為核心,以農村發展需求為目標,不斷完善教育體系,以期更好地滿足浙江省的發展需求,促進浙江省的經濟發展,推動浙江省的社會發展,并且給當地帶去更多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福祉。
浙江開放大學秉承“三農”的宗旨,積極探索現代遠程教學的可行性,以“有社會文化、懂科技、善營銷、能創新”的學習成果為依據,著眼于浙江本土的發展,不斷強調學習者的實踐技能、經濟素質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以此來滿足“學歷+技能+創新”的要求[16],努力推動浙江鄉鎮的發展,并以此來促進浙江鄉鎮的可持續發展[16]。
3.3 建立開放式、多樣化的場景式CBL教學法實施路徑
3.3.1實地場景的專任教師與本地專家協同教學。以植物病蟲害防治基礎為例,整個課程教學大綱由專任教師負責,同時和有經驗的農民大學生一起擬定教學一體化方案設計、學習資源建設和教學活動組織;課程由專任教師擔任主講,當地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擔任副主講教師;有些教學點直接請具有某一專長的農民大學生進行現場示范教學。植物病蟲害防治基礎是園藝和園林技術專科學生的必修課,例如講到生物防治章節時,由專任教師到果園里主講,也聘請地方電大農民大學生進行現場互動和示范教學。有些農民大學生是當地有名的種養大戶,也建有幾個家庭農場,在當地農民的心中威信很高,同時來上課的還有本地的農民和其他的農民大學生。在此地田間授課的同時,也開啟直播模式,給其他點的農民大學生實時上課。專任教師和本地專家在田間地頭協同教學的效果遠遠好于只有專任教師在教室上課。
3.3.2虛實結合的公共課程與特色課程協同建設。在線教育不僅要從知識層面為學生提供優異的學習體驗,更要從價值層面為學生提供網絡空間引領力。育人空間的塑造離不開特定的情景,營造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育人空間,無疑是吸引學生參與育人活動的有效手段[15]。為此,充分運用新一代智能技術,基于移動化、數據化、生活化、個性化的實踐形態,構建在線學習環境下的育人場景,不斷創新新時代在線教育育人模式。在田間實際和農民大學生互動授課的同時,也開通云課堂、抖音、嗶哩嗶哩等實時互動直播平臺,和云端其他學生互動。授課過程也實時拍攝成上課實錄,無論是原始視頻還是剪輯后的微視頻,都可以供學生反復學習觀看。實現了利用項目案例為導向的場景式角色模擬教學模式。
浙江開放大學依托網上教學平臺開設鄉村振興大講堂,建好優質公共課程資源。同時為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組織有關專家編寫《新型農民文明素養》《農家樂經營管理》《江浙創意農業》和《特色野生花卉資源及開放利用》等9門特色教材[17],針對技術類課程,聯合當地農林部門,制作《竹子栽培與利用》《田魚養殖技術》《茶園生態立體開發新模式》等44部特色課程視頻資源以及上百講農村實用微課程。
3.3.3新技術支撐的沉浸式線上線下協同學習。設計提供方便靈活的線上學習方式,學員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內容和進度,既可通過空中課堂(云課堂)收看直播課,也可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點播網上的課件,還可通過云平臺與老師、同學進行學習互動;線下學習可以利用晚上、雙休、農閑等時間接受面授輔導,也可以按就近、自愿的原則組建學習小組進行協作式學習[9]。
3.3.4多種教學活動協同配合。通過現場教學、專題講座、論壇、社會考察等,加強教與學的互動。實踐教學融合創業教育,主要依托農民大學生的創業園建立教學實踐基地超過150個。鼓勵教師與基地結對,組織當地專家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種養大戶、農民大學生在田間地頭為學員開設專題講座,傳授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要點,交流創業體會,提高農民大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業熱情,通過專業來對接相關產業進一步推進浙江山區26縣特色產業和生態產業的發展。
在“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能創業”的指導思想下,要深入研究如何將理論知識、技術操作以及學生的創業經歷有機地融入“想學就學” “需要就學”的課程中,以及“學了有用” “學了會用” “學了好用”的課程內容中,以此營造讓每個農民都可以獲得知識、提升自我的環境,從而有效地推進鄉村的發展,并為鄉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