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淵巍
摘要近年來,在“雙高”建設要求下,高職院校需立足自身辦學優勢,集中力量打造行業所需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培養符合金融行業發展所需的一線高素質人才,金融專業相關課程改革已成為高職院校的熱點與重點課題。“國際結算”作為國際金融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教學直接關系到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文章通過分析“國際結算”課程改革背景、課程教學現存問題,將課程融入當前金融行業新發展,探索課程改革路徑,培養與“雙高”建設要求相符的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雙高”建設;國際結算;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18
1“國際結算”課程改革背景
1.1“雙高”政策要求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等相關文件精神,教育部、財政部于2019年提出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在“雙高”建設背景下,將課程與行業新技術、新發展、新業態全面結合是推進改革的必然途徑。
目前金融科技全面賦能金融行業,國際業務更是呈現各類新業態與工作新內容,作為國際業務前沿的國際結算業務順利開展更需要金融、貿易、營銷、管理知識面全覆蓋并且具備創新意識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而目前“國際結算”課程教學內容與金融行業一線所需要的國際結算業務人才素質相差較大,學生在走上一線工作崗位后,對技術含量較高的結算業務無法順利開展,也同時制約了該業務的創新發展,所以,“國際結算”課程需要根據金融行業現狀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課程改革。
1.2經濟高質量發展下國際結算業務轉型升級
在“雙循環”“一帶一路”等國家經濟戰略指引下,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2023年3月7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數據,今年1至2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為6.1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3.5萬億元,增長0.9%;進口2.68萬億元,下降2.9%;貿易順差8103.2億元,同比擴大16.2%。不斷擴大的貿易規模給國際結算業務帶來全新的業態環境,第一,跨境電商作為國際貿易交易主體的比重逐年升高;第二,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經濟交流程度不斷深入,各經濟體對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第三,第三方支付平臺突破傳統結算模式,給交易主體帶來全新的結算業務體驗沖擊。
目前各商業銀行傳統的國際結算業務模式已較為成熟,但在目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數字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國際結算業務在產品種類、服務模式、經營理念、風險控制等方面也不斷向前邁進。同時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全面賦能商業銀行的各項業務,這一新動能促使國際結算業務向數字化、集約化等方向發展,為適應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創新業務及貿易融資產品應運而生。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也將轉向以國際結算為代表的中間業務擴張為主,增進非利息收入,獲得長期增長。
2“國際結算”課程現存的問題分析
2.1教學內容現狀分析
傳統“國際結算”課程的主要教學模式是以配套教材為主,教師授課內容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國際結算方式講授,例如:匯款、托收和信用證結算方式,當事人權利與義務,結算單據處理等,但上述國際結算工具已無法滿足目前實際行業發展的高效需求。
同時,市面上大部分“國際結算”配套教材體系,理論內容約占70%―80%,實踐內容僅為20%―30%。國際結算業務本身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雙強的重要特征,同時業務內涵還在不斷與時俱進,例如區塊鏈、貿易融資、人民幣跨境業務、第三方支付平臺等,而現行使用的“國際結算”教材中所占篇幅較少。當教材內容更新速度跟不上行業內涵發展速度,而課堂教學又僅僅依賴教材內容來進行,忽略結算業務的新發展、新問題、新熱點時,那么金融行業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就不能及時傳達到學生的認知領域,將會使學生所學與行業實際人才需求脫節,學生在學習時也會感覺理論知識晦澀難懂,無法產生興趣與共鳴,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教學將無法達到培養行業所需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2.2教學方式現狀分析
傳統課堂中,教師大多通過課堂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對于“國際結算”課程來講,教學目標為學生掌握國際結算方式的理論知識,熟練填制并審核結算所需各種金融票據及商業單據,掌握國際結算業務的流程操作。在理論部分的講授中,教師會采取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但由于教材內容、教學平臺、教師業務水平等局限,課堂內容與實際行業一線國際結算業務操作比較仍有較大差距,教學效果也很難真正達到“雙高”人才培養的要求。
例如,以“信用證”結算業務為例、課程講授信用證概念,學生根據教師講授可以掌握信用證相關內容并了解業務操作流程。但在目前國際結算新趨勢下,信用證的使用率逐年降低,伴隨著區塊鏈技術賦能金融行業,信用證業務正在產生全新的操作模式。課堂上僅依據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新問題、新動向、新趨勢不能及時呈現,造成學生所學與領域實時熱點、焦點脫節。
同時,目前各種線上教學方式興起,雖然很多課程采用線上授課方式,但大部分老師只是將現場講授改變為線上教學平臺講授,教學方式并沒有改變,依然延續著線下“教材+PPT”的教學方式,以理論講授為主,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素養及學習興趣。
3“國際結算”課程改革實施路徑
3.1結合國際結算新業態發展深耕課程內容
“國際結算”理論部分的教學內容要及時根據金融新業態的發展進行更新及課程體系的完善,在選擇經典教材的授課基礎上,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內容,教師還要結合國際結算領域的新發展,及時獲取新知識設置教學內容,彌補教材未能及時更新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了解行業新信息。
當前,“國際結算”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匯款、托收及信用證三種國際結算基礎產品來展開教學。我國正處于“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時期,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模式正在與各產業深度融合,而金融行業更是涌現出各類數字賦能的新業態,從而全面影響到國際結算業務的創新發展。以中國銀行為例,該行實施“名牌產品”工程,國際結算產品創新以產品供應鏈為核心,以貿易金融為基礎,依托境內外網絡優勢推出全球供應鏈融資,國際結算產品也隨之升級,創新打造貿易融資類產品,包括:出口信用保險項下貸款、出口國際保理、出口商業發票融資、出口退稅池融資、出口議付、打包貸款、出口托收貸款、海外代付、福費廷等。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傳統行業和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各家大型商業銀行在原有基礎結算業務上,陸續開發并推出了跨境支付結算平臺、跨境融資清算、網上國際收支申報等多種服務,為客戶提供更為便捷的線上服務,實現了跨境支付結算的創新。
教師應將宏觀經濟背景、技術背景、產品轉型升級造成的影響等情況,依據國際結算基礎理論,自行補充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去了解國際結算行業一線的發展情況,創新產品帶來的啟示。通過行業發展對接課程內容,學生在學習中可充分體會到國際結算業務的發展和轉型,利用通信、大數據、云計算等底層技術和互聯網、5G等硬件設備賦能傳統行業發展,開拓新的發展領域與途徑。
3.2以商業銀行業務運行模式為依據進行課程頂層設計
當前,“國際結算”課程設計通常以國際貿易為背景,而面向金融行業的就業崗位在此設計中卻無法體現,金融專業的學生不能掌握與行業相匹配的組織構架,更無法了解崗位所需的崗位職責,理論知識處于架空狀態,不利于對知識的理解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以某商業銀行A支行組織構架為例,其轄內共10家基層分支機構,支行公司金融部負責統籌轄區內基層分支機構業務管理模式,該行國際結算業務人員配備大約為7―8人,管理人員1名,業務復核2名,具體業務經辦2名,客戶經理2名。
課堂設計以該金融機構組織構架進行仿真,設定7―8人為一小組模擬公司金融部,負責全轄區內的信用證業務、保函業務、托收業務及其他外匯衍生產品的經辦和復核,同時對基層分支機構承接國際結算的日常業務也需要復核,最后經授權后的業務再由總行的單證中心進行審核后通過。在此過程中,國際結算業務人員既要熟悉各國國際習慣,也要熟練掌握各類產品的操作流程,同時對于金融工作的合法合規性也要了解與研究。以商業銀行支行組織構架設計綜合實訓,可根據崗位特性,定制更有針對性的實訓方案,提升不同崗位人員的專業知識能力、實踐操作能力、風控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
3.3基于BOPPPS構建“線上+線下”課程教學模式
BOPPPS模型是將教學過程分解為前后銜接的六個模塊:導言、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該理論與“線上+線下”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可進一步提升師生交互式學習的體驗感受,有效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
以“電匯(T/T)業務操作”知識點為例,導言從國際貿易發展引入電匯結算業務場景,目標設置為掌握電匯操作業務流程,接著利用“智慧職教”平臺設置前測,旨在使教師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及業務能力。
參與式學習分為三個環節:環節1,教師通過“智慧職教”平臺提供“清代票號”“抗戰革命根據地票據資料”“中國銀行官方網站電匯業務介紹”等不同時期資金流動方式的資料;環節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師生就資料開展知識點討論不同歷史時期結算方式、特征、交易對象及結算的經濟影響,線上提交各小組討論成果;環節3,相互評價。教師對各組學生提交的形成性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學生分組在“智慧職教”平臺完成對本小組及其他小組討論結果的評價。
教師將線上資源融入線下教學活動,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做到互動環節有抓手,互動方式有平臺,互動結果有評價,形成課程互動教學“線上+線下”全方位滲透閉環模式,通過師生互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對知識點的完成度進行反饋,教師結合數據對教學效果加以修改,達到推進教學的效果。
后測與總結也由教師在“智慧職教”中進行設置,提供該知識點前沿業務發展內容資料,布置作業帖學生通過“智慧職教”平臺課后自學完成,學生對拓展知識存在的疑問,教師也可通過平臺在線答疑等方式予以解答。
課前教師可以運用“智慧職教”在線平臺設置課前預習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讓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學習,通過線上線下的學習過程和課程項目實踐,在真實或仿真國際金融結算支付環境中學習并掌握國際結算的基本知識,掌握各種結算業務和實操技能,課后發布課外拓展信息,讓學生下課不停學,將更多的碎片化課余時間用于專業學習,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4結語
隨著我國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國際結算業務亟須大量相關的專業人才,因此,“雙高”建設下“國際結算”課程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進一步瞄準崗位職責要求,對接工作過程和崗位標準,融合行業發展中最前沿的新業務、新技術、新標準,不斷完善課程教學模式,遵循“雙高”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理念,全面有效對接一線專業人才崗位需要。
參考文獻
[1]鄭燕林,馬蕓.基于BOPPPS模型的在線參與式教學實踐[J].高教探索,2021(10):5-9.
[2]孫耀華.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新商科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模式研究[J].特區經濟,2021(7):146-149.
[3]任曉珠.數字經濟時代新金融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品牌研究,2020(1):117-118.
[4]李丹,張雯涵.基于智慧課堂的金融學課程教學模式探析[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4(3):56-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