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兵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社會問題。社會組織作為一種非營利性機構,可以為社會帶來更多的資源和服務,通過組織社區活動來促進社會凝聚力和團結,提高社會公正和民主參與度。文章通過總結當地社會組織建設管理的一些經驗,分析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促進我國社會組織的合理布局與有序發展,促進其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地位與功能,就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與完善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社會組織;治理;服務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7-0117-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 ? ?文章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社會組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力推進社會組織的高質量發展,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金塔縣將創新社會組織基層黨建、監督管理和行業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先后出臺了促進黨建行業融合發展、規范行業協會(商會)發展、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支持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等一系列指導和扶持社會組織的利好政策,為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1? ?社會組織發展情況
經調研,截至2022年底,金塔縣已登記成立各類社會組織共計173個,包括社會團體144家(其中:專業經濟類11個、文化體育類25個、慈善公益類5個、社會服務類6個、行業類8個、宗教類3個、農民用水者協會86個),民辦非企業單位29家(其中:民辦教育類7個、技能培訓類3個、文化體育類5個、社會服務類10個、民辦醫院類2個)。這些組織扎根基層、分布廣泛,在聯系黨和群眾、溝通政府與市場、服務經濟發展、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金塔縣社會組織建設實踐
2.1? ?強化政策引導,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按照“分類指導、因會制宜、齊抓共管、穩妥推進”的原則,金塔縣政府實行政會分離,加強政策引導,強化行業自律,推動行業協會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金塔縣把制度建設作為工作的主要重心,把業務培訓作為工作的主要內容,通過規范章程、舉辦社會組織負責人培訓班等方式,推動社會組織樹立自律意識,完善自律機制,持續強化內部組織建設、規章制度建設和民主決策機制建設,從制度上推動社會組織按照章程進行各項工作,最終實現社會組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目標。對自我約束和誠信的長期機制進行深入探討,讓大多數的社會組織都能沿著誠信守法、以質取勝的良好發展道路前進,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2.2? ?堅持黨的領導,引導社會組織建設方向正確
目前,金塔縣登記的社會組織通過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掛靠組建等形式加快黨組織組建進度,已成立基層黨組織112個,其中:單獨建立的黨組織10個,聯合組建的黨組織13個(覆蓋31個社會組織),掛靠組建的黨組織89個(包括86個農民用水者協會、3個農村葡萄種植技術協會),共有黨員362人(組織關系轉入4人,“雙重管理”黨員358人),未建立黨組織的社會組織均選派黨建指導員或由縣民政局派出工作力量指導社會組織開展群團工作、創造組建條件,黨的組織覆蓋率和工作覆蓋率達到分別達到75.15%和100%。社會組織在參與基層治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一個團結和動員群眾、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強大戰斗堡壘。
2.3? ?優化布局,發揮社會組織服務功能
金塔縣各類社會組織涵蓋行業協會、專業團體、文體社會組織、社會服務、教育機構、技能培訓等多個種類,基本建立起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布局合理、類型齊全、管理有序、自律規范、充滿活力、的社會組織體系。各種類型的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公益協會、志愿者協會等慈善性組織,以為社區公共事業提供服務、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為目標,以實現社區居民各方面的利益需要為目的,營造社區居民之間的和諧共處環境,推動社區的安定;以業主委員會、消費者協會等為核心的維權性組織與行業協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服務性組織,引導、推進社區居民依法自治,促進基層民主建設;以文體為主要內容的活動類型的組織,利用各種社會機構來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群眾休閑活動,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3? ?社會組織發展中的問題
3.1? ?監管體系待完善,自身建設能力不足
一是對于現有的社會組織管理方式還處于一種比較粗放的狀態。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對社會組織進行注冊、登記、備案,并沒有制定對其的考核評價及管理體系。現有社會組織參差不齊、可信度不高,存在監管不規范、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公眾對其的信任度不夠,無法有效地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2]。
二是社會組織自身建設能力不足。社會組織普遍對如何發揮自身作用欠缺正確認識;缺少自身發展目標動力,發展的資金渠道不足;組織內工作人員缺乏先進的服務理念與服務意識,承接公共管理事務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3.2? ?社會組織結構不平衡
經調研發現金塔縣現有的173個社會組織中,其中86個用水者協會是由水務部門按照上級業務部門要求注冊登記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多是由各鄉鎮依據年度責任書的考核要求或因爭取資金等其他原因所成立的;城區部分社會組織是承接政府部門(單位)職能轉移所成立的專業性團體,缺乏自主性,社會組織的社會特性很難顯現。在社區社會組織的類型方面,文體類社區社會組織自發成立較多,其他類型的社區社會組織數量較少,缺少服務型、互助型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發展與社會治理需求形成較大落差,公眾急需的社會服務如公益慈善、應急救援、社區服務等供給嚴重不足。市場需求導向的壓力得不到有效回應,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機制尚未形成。
3.3? ?缺乏政策支持,保障機制待完善
社會組織在“政府負責,黨委領導,社會配合,公眾參與”的多元社會治理新格局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功能。目前,金塔縣還沒有建立相關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和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在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和規范管理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在政策上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現有社會組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定位不清晰,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內涵和目標不明確,因而無法發揮社會組織的服務功能和協同作用,致使社會組織發展總是滯后于實際的社會需要。
3.4? ?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各類社會組織普遍缺乏具有專業能力的專職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工作人員也基本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嚴重缺乏專業技術知識和公共管理知識,致使開展組織活動能力嚴重不足。個別社會組織甚至只有組織沒有服務,無法開展活動,成了空架子。同時社會組織不同程度地存在從業人員年齡老化、服務意識滯后、號召動員力不強、行業代表性不強、公信力不強,社會影響力有限等情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務型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嚴重影響了基層社區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3.5? ?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活動運作缺乏規范
調查發現,社會組織中普遍存在“重組建、輕運作”現象,法治觀念淡薄、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自律機制不健全、民主建設不到位,既沒有規范的組織管理,也沒有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有的社會組織長期不換屆,不民主選舉領導班子;有的社會組織長期處于休眠狀態,不組織會員活動,不參加公益活動;有的雖有完善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專門的管理人員、資金不足等問題,相關專業服務無法開展;部分社會組織從政府部門中分離出來,其機構、人員和設施等方面大多來自政府,造成了對政府的高度依賴,限制了社會組織自治活動的空間。
4? ?推動社會組織有序發展路徑
4.1? ?加強指導服務,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多方主體之一,是國家治理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繁榮、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等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加強對社會組織的指導服務,加快建立相關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和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加大對社會組織的規范管理力度,積極引導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要把其建設與發展融入城鄉社區建設中去。在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應主動協助社會組織解決遇到的難題,探討適宜于社會組織發展的經營理念,營造一個有利的發展環境[3]。
4.2? ?加強社會組織培育與能力建設
社區作為我國最基礎的社會管理單位,是我國當前最主要的社會管理單位,而充分利用社區組織在我國的特殊地位,是我國新時期“楓橋經驗”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為此,必須推進社會管理工作的重點下移到基層,大力發展“楓橋經驗”,建立新的城鄉管理模式。
一是政府要搭建好社區平臺,讓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更多地參與社區管理,并作為社區管理的主要力量,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和社會治理;二是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政府部門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使其參與到社區服務和社區建設中來,為社會組織作用發揮營造更大的空間;三是要補齊專業社會工作發展滯后短板,轉變社會治理思路。不斷創新社區組織黨建工作理念、工作方法,注重社會組織專業人才培育與能力建設[4]。社區工作者要從社區管理服務的直接參與者轉變為社區組織的引導者,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社會矛盾”緩沖器的作用。
4.3? ?科學規劃,提升社會組織的服務職能
公益事業是社會組織最根本的社會職能,優先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區社會組織,及時為基層治理補位;重點在社會治理、志愿服務、危機救援、鄉村振興等領域加強引導,合理布局。
一是服務居家養老。目前社會老齡化問題已經凸顯,養老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社會性的問題。在我國,社會組織是重要的社會化養老服務載體,能夠充分發揮各種社會資源要素的作用,通過對志愿者的有效聚集,可以彌補“市場失效”,對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意義。尤其是在為老年人提供養老院、康復護理和助餐、助行等家庭照料等服務時,具有無可取代的優勢。要加強對養老行業的指導,讓社會組織加入養老行業中來,讓它在養老機構的建設、養老產品的開發和養老服務的提供中發揮作用。
二是服務鄉村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社會組織提供了大機遇、大空間、大舞臺。引導社會組織根據自身優勢和工作內容,在產業、就業、教育、健康、養老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多樣化幫扶,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鼓勵社會組織投身參與鄉村振興,設立公益基金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如委托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開展農村職業技能、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水平,強化農民工就業競爭力;培育引導社會組織以農村重病患者、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在校學生等為重點,對農村開展教育幫扶、醫療幫扶、智力幫扶、生活救濟、精神撫慰等公益幫扶活動;發揮社會組織自身優勢,為農戶、農業合作社提供農產品產銷、農民就業等方面的信息咨詢服務,助力農村產業發展。
三是服務應急管理。作為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一環,應急管理共建共治的“全社會參與”模式,可以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提供人員保障和支持力量。在突發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充分利用社會組織的力量與社會多方主體形成應急管理共同體,不但能夠有效匯聚社會各方資源增強突發事件處理的能力,還能夠提升突發事件處理效率,最大限度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筑牢應對重大風險、處置突發事件的安全防線[5]。
4.4? ?重視人才,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
加強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為加快培育發展社會組織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重點培養現代服務業、社會福利救助、社區管理服務、公共醫療保健、社會綜治維穩、防災減災、應急管理等方面的社會工作人才。廣泛吸收素質高、能力強、有愛心、奉獻精神強的各類社會人才加入社會組織;支持對有突出貢獻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予以通報表揚并樹立為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不斷提升社會組織社會公信力與影響力;加強內部管理,加強法律法規體系的構建,構建基于職責的激勵和制約機制,使社會組織能夠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建立一種自律的運作機制和陽光透明的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組織的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
5? ?結束語
社會組織是堅持以非營利性、獨立性、民間性的特色提供志愿服務[6],需要不斷提高社會公信力。要推動社會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發揮作用,既需要政府主動作為、大力扶持、加強引導、增強互信,更需要社會組織勇于擔當、拓寬思路、培育人才、強化服務。只有雙方協同發力,才能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持續推進社會的公正與公平,實現高效的社會治理和良好的社會治安,讓人民的獲得感更充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古瑤,高欣.我國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社會與公益,2020,11(08):32-33.
[3]探索縣域團屬青年社會組織建設的有效模式——以嘉善縣團屬青年社會組織發展現狀為例[J].中國共青團,2021(22):75-78.
[4]曾憲旺.城市基層社會組織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以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社會組織發展為例[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8(03):88-92.
[5]蔣明雷,郭清,姜振晶,王磊.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建設思考[J].城市與減災,2023(04):42-45.
[6]廖鴻.社會組織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及改革思路[J].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15(0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