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嵐
摘 要 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北部,面積廣袤,地理位置特殊,水熱條件和生態環境都較為優越,區域內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物種資源極為豐富。自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針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作一直在持續推進,近年來更是取得顯著成果,但目前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仍然面臨一些挑戰。為提高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水平,針對性提出做好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優化野生動植物保護技術、打造野生動植物保護人才隊伍、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研究與防控等對策。
關鍵詞 野生動植物;保護策略;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06
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前身為貴州習水自然保護區,如今已成為貴州省內最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以丹霞地貌為主,四季氣候溫暖適宜,水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不僅在改善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還為生物學、生態學等學科研究提供了便利。保護區總面積為51 911 hm2,地形復雜,物種眾多,野生動植物保護難度較大,需要采取更加高效的保護策略和更先進的保護技術,才能更好地筑牢野生動植物安全防線。
1 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概況
1.1 地理氣候
保護區位于貴州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崎嶇,海拔落差較大,土壤以四川盆地常見土質紫色土為主,河流有赤水河和習水河,屬于長江水系的一部分[1]。保護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區,夏冬氣候條件較為溫和,無嚴寒酷暑,降水量較大,但分布不均勻,西北多東南少,陰雨天較多,年平均氣溫在15 ℃,積溫條件較好。
1.2 野生動植物資源
保護區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有真菌200種,苔蘚植物300種,蕨類植物100多種,種子植物1 000多種,珍稀植物近1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0種左右,如紅豆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桫欏、福建柏及紅豆樹等,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同時,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也相當豐富,有獸類70多種,包括云豹、獼猴、藏酋猴、穿山甲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 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意義
1)野生動植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與自然環境變化息息相關,野生動植物的消失往往意味著生態失衡,保護野生動植物則有助于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
2)保護野生動植物對于維護生物多樣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經濟和未來的發展都是極其有利的,而保護野生動植物是維護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不僅能夠挽救珍稀瀕危物種,還能夠維持物種之間的平衡,防止生態系統遭到進一步破壞,保護人類免受自然環境的威脅。
3)保護野生動植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在我國部分地區,尤其是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野生動植物不僅是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還是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野生動植物就相當于保護民族文化資源,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傳統
文化。
4)野生動植物資源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野生動植物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對象,科研人員可以通過對野生動植物進行生態學、遺傳學、生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增加對自然的了解。另外,通過對野生動植物的研究,科研人員還能夠發現新的物種、了解進化過程及探索生命的奧秘。
3 面臨的挑戰
3.1 自然災害頻發
自然災害會對野生動植物生存造成巨大威脅。貴州省有過多次暴雨記錄,易發生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同時森林火災也給野生動植物保護帶來了巨大挑戰。自然災害會破壞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食物鏈,摧毀野生動植物原本的生存環境,使野生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和繁衍,導致野生動植物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滅絕。尤其是大面積的暴雨洪澇災害和森林火災,極易造成大規模的野生動植物死亡。此外,自然災害過后往往會出現疫情,疫情不僅會提高野生動植物的死亡率,為解決疫情而開展的消殺工作又會反過來影響野生動植物生存。
3.2 資金、技術及人才支持不足
保護區需要投入資金修建護林員巡邏路線、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科研實驗室等基礎設施,以支持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開展。然而,保護區目前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方面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野生動植物監測、環境監測等工作也因缺乏資金支持,導致監測效果不佳。同時,保護區缺乏先進技術開展野生動植物的生態研究、種群監測、生境恢復等工作,這些工作無法完成,導致保護區難以根據實際制訂科學合理的野生動植物保護策略。此外,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人員數量不足,對于非法獵捕、非法采伐等違法行為難以進行有效監管;且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工作人員較少,無法采取適宜措施對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對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了一定阻礙。
3.3 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指的是原本不屬于某地生態系統的物種進入并對該地的野生動植物造成負面影響的現象。受人類活動、氣候變化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保護區外來物種入侵問題日趨嚴峻。外來物種會與當地物種競爭資源、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傳播疾病或破壞生態平衡,占據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對原生物種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例如,某些入侵植物可能抑制當地植物的生長,破壞植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而某些入侵動物可能捕食當地物種,導致當地物種數量減少甚至滅絕。
4 保護策略
4.1 做好自然災害防治工作
貴州省屬于自然災害多發地區,保護區應將人防和技防結合起來,構建更加完善的自然災害防治網絡。1)要增加自然災害巡查人員,確定自然災害隱患點,并定期巡查監測,尤其要加強防火巡查。2)可在容易出現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的地點安裝監測設備,確保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基準站、雨量計、崩塌計等各類儀器設備安裝到位,加強自然災害預警預測。3)針對森林火災,要建設完善的監測和預警系統,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實時監測森林狀態,出現火情時要及時預警并采取應對措施;對于火險等級較高的地區,要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如設置固土帶、建設路網等;工作人員也要定期開展防火和撲救演
練,提高應急反應和協調能力,并加大防火防災宣傳力度,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3]。
4.2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中央撥款和地方政府支持,屬于財政資金來源,金額一般較大,且資金來源比較穩定。除此之外還有社會資金渠道和經營創收資金渠道,但資金來源相對不穩定,資金數額也難以保證,因此仍有很大提升空間。1)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標志性旅游景點,吸引游客觀光消費,從而擴大社會投資和創收資金來源,整合資金來源渠道,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提供充足的資金。2)在資金使用方面,可以建立專門的野生動植物保護資金管理機構或委員會,該機構或委員會可以由相關專家、管理人員和公眾代表組成,負責監督和審查資金的分配和使用,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以及防止資金濫用和浪費。還可以制訂明確的資金使用指導方針,明確資金的優先投入領域。例如,對于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應該被列為首要任務,可以通過優先投入資金、建立瀕危物種名錄、開展調查研究、制訂保護計劃及采取保護措施,確保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及時救助和保護,增加其生存和繁衍的機會。
4.3 優化野生動植物保護技術
1)保護區應積極申報建設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對保護野生動植物有巨大作用,也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設施,能夠對各種野生動植物進行長期觀測研究,尤其有助于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2)保護區也要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設施建設,設置必要的野生動植物監測設備,并對通過無人機、傳感器、小型衛星低空遙感、熱紅外遙感、衛星數據等各種渠道接收的數據進行整合,建立野生動植物大數據監測平臺,借助物聯網、圖像識別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高野生動植物監測效率,實現實時共享、自動分析、深度挖掘等多項功能,從而實現野生動植物保護精細化和智能化發展,提升野生動植物保護效果[4]。
4.4 打造野生動植物保護人才隊伍
專業人才是野生動植物保護的主要力量,保護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補足人才短板,提高隊伍質量,從而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高效開展。1)要積極與省內外高校合作,共同培育或招聘野生動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做好人才儲備工作,并積極組織開展科研活動,吸引更高水平人才參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2)要完善針對已有人才的激勵機制,關心工作人員的各種需求,為工作人員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活力。3)要加強人才培訓工作,就野生動植物保護、資源監測研究、行政執法等多個方面開設專題培訓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切實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打造一支具有高漲野生動植物保護熱情和高水平工作能力的人才隊伍,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提供人才支撐。
4.5 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研究與防控
1)外來物種入侵已經成為威脅野生動植物生存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區要加大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研究力度,對外來物種入侵過程、生態危害、演化過程等進行研究,從而構建針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預警和防控體系。2)保護區要動員集體力量,向附近居民宣傳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和故意放生外來入侵物種的嚴重后果,鼓勵附近居民發現疑似外來入侵物種,或有人故意放生、丟棄外來入侵物種立刻向有關部門反映,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警惕與防控[5]。例如,貴州省遵義市曾鼓勵居民捕獲巴西龜、鱷龜等外來入侵物種后主動上交,以此換取現金獎勵,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值得其他地區借鑒學習。
5 結語
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設立保護了大量野生動植物,但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要認清野生動植物保護面臨的挑戰,多措并舉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創造更好的環境條件,從而提升野生動植物整體保護水平,有效維持當地的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馬鵬.加強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對策[J].農家參謀,2022(19):150-152.
[2] 戚曉宇,鄧兵,朱志平,等.我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現狀與保護對策[J].現代農業研究,2022,28(1):143-145.
[3] 申亞娟.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林業產業,2021(12):64-65.
[4] 曾霞.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探究[J].廣東蠶業,2021,55(9):68-69.
[5] 謝紹令.新時期林業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探究[J].農家科技,2018(6):15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