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夏云 盧文理 農玉潔 陳艷君 吳善廣 陳志堅
摘 要 2021年末,廣西杉木人工林面積192.83萬hm2、蓄積量1.97萬m3,約占廣西林木總蓄積量的21%,與松樹和速生桉相當,在廣西林業產業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創新林業經營模式,優化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利用廣西百色市本地杉木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種植,研究廣西百色市西林縣杉木采伐跡地更新造林模式,對本地杉木與禿杉、楓香、酸棗等3個珍貴樹種混交種植模式進行分析,并試述本地杉木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技術要點,另外針對林業科技工作中的主要困難提出建議,以促進有效推廣應用。
關鍵詞 杉木;鄉土珍貴樹種;混交技術;廣西西林縣
中圖分類號:S791.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18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為柏科杉木屬常綠針葉樹種,與松樹、桉樹并稱為我國南方3大用材樹種,是我國主要的人工林樹種之一,廣泛用于建筑、橋梁、家具、板料等。廣西14個設區市均有杉木人工林分布,其中桂北、桂西北、桂東北為中心產區,桂東、桂中和桂西北部分地區為一般產區,桂東南、桂西南和桂南部分地區為邊緣產區。百色市杉木規模在廣西排名第4,杉木人工林面積超過
20萬hm2。截至2021年12月,西林縣用材林面積15.20萬hm2,其中人工用材林10.87萬hm2,人工用材林中杉木8.06萬hm2[1]。但是百色市營造杉木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林不多,可推廣技術和經驗滯后,為提高西林縣杉木單位面積活立木蓄積量,增加全縣經濟效益,最大程度抵御市場風險,在全縣杉木良種使用率不高的情況下,研究分析杉木和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意義重大。基于此,本文闡述西林縣近年來實施杉木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造林試驗的成功模式,推廣杉木采伐跡地更新造林經驗。
1 西林縣基本情況
西林縣位于廣西最西端,屬云貴高原余脈,全縣面積為3 020 km2,其中林地面積為25.26萬hm2,集體林地面積為19.71萬hm2,國有林地面積為5.55萬hm2(其中國有王子山林場面積為5.24萬hm2)。全縣人口
16.4萬余人。境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 ℃,土壤肥沃,發展林業得天獨厚。全縣森林面積為21.66萬hm2。
2 本地杉木與鄉土珍貴樹種混交實施情況
2.1 研究目的
通過14年的造林試驗、撫育管理、生長情況觀測和對比分析等工作,共選育出本地杉木與禿杉、本地杉木與楓香和本地杉木與酸棗等3個最佳的混交模式,有效解決了杉木采伐跡地更新造林樹種選擇的難題。營造混交林不僅能改善立地條件、保持肥力,還能有效預防林業有害生物,降低森林火災和抵御木材市場波動的風險[2]。
2.2 實施情況
2.2.1 本地杉木二代萌芽林與禿杉混交模式
造林地海拔為1 045 m左右;土壤類型是成土母巖為砂巖的黃紅壤,坡度在25°~35°,面積26.67 hm2,2009年12月造林,林地種類為混交林,混交樹種為本地杉木二代萌芽林×禿杉,混交方式為品字形株間混交,混交比例為禿杉40%、杉木60%。經實地測定,14年生禿杉優勢樹高15.5 m、胸徑30.2 cm,14年生本地杉木二代林優勢樹高21.8 m、胸徑14.7 cm。
2.2.2 本地杉木二代萌芽林與楓香混交模式
造林地海拔為1 150 m左右,土壤類型是成土母巖為砂巖的黃紅壤,坡度在25°~35°,面積2 hm2,2009年12月造林,林地種類為混交林,混交樹種為本地杉木二代萌芽林×楓香,混交方式為品字形株間混交,混交比例為楓香40%、杉木60%。經實地測定,14年生楓香優勢樹高17.0 m、胸徑23.7 cm,14年生本地杉木二代林優勢樹高18.9 m、胸徑13.3 cm。
2.2.3 本地杉木二代萌芽林與酸棗混交模式
造林地海拔為1 100 m左右,土壤類型是成土母巖為砂巖的黃紅壤,坡度在25°~35°,面積6.67 hm2,2009年12月造林,林地種類為混交林,混交樹種為本地杉木二代萌芽林×酸棗,混交方式為品字形株間混交,混交比例為酸棗40%、杉木60%。經實地測定,14年生酸棗優勢樹高14.5 m、胸徑17.5 cm,14年生本地杉木二代林優勢樹高16.4 m、胸徑14.2 cm。
2.3 主要技術措施
2.3.1 除萌
杉木采伐跡地清理完畢后,及時做好萌芽條的除萌工作,一般萌芽條長到25~50 cm即可除萌,保留杉木樹樁左右2株相對粗壯的芽條,并采取人工培土護樁,確保芽條健壯生長,不被折斷。每667 m2保留160個樹樁[3]。
2.3.2 禿杉、楓香、酸棗育苗
采用層積沙藏法進行催芽處理,當禿杉、楓香、酸棗種子的露白程度均達到90%時即可播種。播種后準備裝杯工作,黃心土占90%,過磷酸鈣占10%。每667 m2播種量15~20 kg,覆土的厚度不超過1 cm,苗木出土后20 d內進行移苗,加強水肥、苗期病蟲害管理。當禿杉、楓香、酸棗幼苗高30~60 cm時出圃。裝杯量為禿杉30 000杯苗、楓香5 000杯苗、酸棗
10 000杯苗。
2.3.3 造林準備
選擇避風、背陰的山下坡和山洼處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濕潤的地塊進行造林。在地塊四周開設防火隔離帶,避免發生火災;把地塊上的雜草和雜灌伐倒并清理干凈,集中焚燒;挖穴規格為40 cm×40 cm×
30 cm,每穴施鈣鎂磷肥100 g,并回土覆穴[4]。
2.3.4 造林要求
選擇秋冬季陰雨天氣進行種植,將本地杉木和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種植,株行距為2 m×2 m;其中,混交方式為品字形株間混交,混交比例為本地杉木60%和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40%;種植時,采取“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確保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增強本地杉木和鄉土珍貴樹種的抗性。本地杉木和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在種植30 d后檢測存活率,發現缺苗和死苗需要立即補苗,確保林木成活率95%以上。
2.3.5 撫育管理
本地杉木和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幼苗生長期較長,而山區雜草往往生長迅速,因此種植當年需要完成2~3次的除草撫育工作,以免阻礙到本地杉木和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的正常生長。同時需聯合除草撫育進行施肥和培蔸,以達成清除雜草、促生長和防倒伏的目的。從種植后的第2年起,每年需要進行1~2次追肥,每株施氮磷鉀復合肥300~400 g,促成本地杉木和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迅速生長,直到幼樹郁閉成林。追肥的具體措施:清除林中雜草后,在相鄰的2棵樹之間挖1個25 cm的土穴,然后施入肥料并回土掩埋。成林的撫育管理:本地杉木和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在種植后8~10年,林木已經郁閉成林,需要實行初次撫育間伐,13~15年實行第2次撫育間伐;間伐時要嚴格遵照去小留大、去劣留優、去密留疏和去彎留直的標準。
2.3.6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提升造林品質,強化撫育管理,保證林地通風、透光和透氣,促進林木健康生長,提高林木抗病能力。在杉木的種植過程中,常會受到病蟲害的侵染,主要有炭疽病、赤枯病、芽枯病、金龜子和雙條杉天牛。噴施1%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防治炭疽病;噴施70%百菌清700倍液、50%退菌特600倍液或1%波爾多液防治赤枯病;噴施多菌靈溶液預防和治療芽枯病;采用敵百蟲300~400倍液進行滅蟲。禿杉、楓香和酸棗主要是預防蟲害,潛葉蛾為主要害蟲,其為害樹冠,導致枝條枯萎、落葉、觀賞價值下降、生長受阻等問題。寄生蜂等害蟲天敵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5]。
3 效益分析
3.1 社會效益
本地杉木二代萌芽林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造林,為當地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西林縣林業局與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本地杉木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壯苗培育、良種選育和速生豐產栽培技術等培訓班5期,累計培訓科技人員、農民工、造林大戶、合作社代表等520人次,輻射右江區、田東縣、靖西市等地造林達850 hm2,有效推廣杉木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造林技術和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推廣示范效果。
3.2 生態效益
杉木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林四季常青,并且根系發達,枝繁葉茂,能夠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改良土壤效果好,水土保持效果好,有效避免或者減少暴雨等極端惡劣天氣的不良影響。
3.3 經濟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2009—2018年,西林縣發展杉木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造林面積240 hm2,其中國有林場、育苗公司、苗木培育個體等培育珍貴樹種苗木達120多萬株,苗木銷售額達40多萬。當地農民工通過新造林、幼林撫育管理、森林防火等收入逾250萬元。2017年以來通過中齡林撫育間伐,每生產667 m2杉木小徑材銷售額達250元,累計經濟收入90多萬元。
4 主要困難
4.1 人才緊缺,推廣力度嚴重不足
西林縣林業在職在崗干部職工325人,僅有37人參與技術推廣工作,其中高級工程師僅3人、工程師僅25人。由于技術人員所學專業主要為林學、森林保護等,對品種引進、生產經營技術等把握不準,大部分用材林推廣項目只能靠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百色市林業技術推廣站和百色市林業科學研究所作為主要科技支撐單位。且工資待遇不高,影響工作積極性,人才引進難、留下難。
4.2 資金不足,總體實力薄弱
由于西林縣政府并未把林業科技推廣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縣級林業科技推廣經費嚴重匱乏,工作開展艱難。推廣項目實施主體單位雖然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籌措資金,但是缺口依然很大,形不成規模和效益。
4.3 科技落后,項目管理質量不高
西林縣林業主管部門對林業科技工作重視的程度不夠。雖然成立了林業科技推廣機構,但是缺少必需的設備,科技項目實施過程缺乏技術培訓,無法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趨勢,嚴重限制了林業科技工作的開展。
5 建議
5.1 創新林業科技人才培養體系
西林縣務必要把林業科技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深化科研院所之間科技合作,不斷增強科技人員培訓力度,努力使林業部門實現思想認識到位、機構人員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落實到位。進一步加大引進、培育、留住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專業人才的力度,為全縣林業工作注入新鮮血液,提振科技力量。
5.2 增加林業科技的投入
要采用有力舉措,積極爭取上級林業示范推廣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聯合企業、合作社共同參與項目投資,建立完善多途徑、多方法、多檔次的科技投入體制。西林縣政府應該給予充足的經費支持,切實保證投入的資金落實到位,更好發揮資金引導和保障作用。
5.3 加強科技示范項目管理
深入實地調研,制定切合實際的示范項目管理辦法。圍繞廣西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產業發展標準,力爭建成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科技興林示范基地。突出抓好推廣示范項目管理技術運用,做到林業科技項目提前做好科學規劃、實施中精心管理、結題時嚴格驗收與總結后績效考核,進一步提升項目管理質量。
6 結論
杉木與禿杉等鄉土珍貴樹種混交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了有效實現營林樹種結構調整目標,需要不斷優化混交模式和種植技術并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做好資金投入、科技人才培養和科技示范項目管理。
參考文獻:
[1] 黃林青.杉木與不同闊葉樹種混交生長效應分析[J].防護林科技,2022(2):32-34.
[2] 林中興.混交林營造與生態林業建設探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2):188-190.
[3] 宋穎,汪雁楠,劉麗婷,等.基于SWOT分析的珍貴樹種種苗產業發展策略[J].南方林業科學,2021,49(1):55-60.
[4] 郭秀芬.珍貴樹種望天樹與杉木混交造林技術探索及發展前景[J].綠色科技,2019(11):171-172.
[5] 岑盤.杉木的栽培技術與常見病蟲害防治[J].綠色科技,2017(19):109-110.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