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族馬尾繡是我國水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因此,對它的保護和繼承顯得尤為必要。為使其得到更好的保存和繼承,探討其保護、傳承和發展途徑,已成為當今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對水族馬尾繡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進行分析,通過了解水族馬尾繡的溯源和歷史及其發展困境,提出新時代背景下對馬尾繡傳承與發展措施,從而實現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水族馬尾繡;保護;傳承;發展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的傳統文化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目前,擁有高超手藝的水族馬尾繡藝術家寥寥無幾。同時,新一代年輕的水族少女也受到現代化的影響,不愿意學習馬尾繡。此外,科學技術所導致的批量制造也對馬尾繡的質量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本文對水族馬尾繡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進行分析,以期促進馬尾繡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保護與發展。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南部,是我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馬尾繡工藝繁復,但最終產品卻具有古典、華麗、精美、堅韌、經久不壞等特點。馬尾繡的刺繡圖案簡單、優雅、抽象,構架與圖案都是定型的。
三都境內水龍、三洞、廷牌、中和、塘州等鄉的水族村落均有其獨特的民俗技藝。水族馬尾繡以獨具特色的技藝和精湛的繡品,被一些新聞媒體譽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
在漫長的歲月里,水族婦女以靈巧的雙手和精湛的技藝,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水族人民其以馬尾繡聞名天下,馬尾繡被稱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它為我們了解水族民風民俗、圖騰崇拜以及水族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美術素材。近年來,馬尾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項傳統工藝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馬尾繡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在水族人民生活的地域得到了長期的歷史傳承,有著廣闊的受眾群體。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體現了水族人對生命的真切情感,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1]。

雖然有關文獻中沒有對馬尾繡進行過詳細的記錄,但它卻是一種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工藝,凝聚著古代水族人民的智慧。馬尾繡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在刺繡上綴有銅飾。這件銅飾形狀像一枚古老的硬幣,但體積很小,直徑只有一顆黃豆那么大,用一根紅色的絲線穿到馬尾繡片上,像是星星點點的小花,人們相信銅飾不僅是一種裝飾品,還可以用來辟邪。在封建時代,銅被用來鑄造貨幣,有些王朝禁止民間鑄造,但在水族的馬尾繡中,有大量的銅裝飾。這也是馬尾繡價值得到體現的重要部分[2]。
貴州省三都縣是中國唯一擁有馬尾繡文化的水族自治縣,中和鎮板告村是馬尾繡的發祥地。馬尾繡工藝品遠近聞名,產品暢銷世界各地。板告村的姑娘們,從小就跟著老人們學做馬尾繡,十幾歲的時候,就能獨立做一些小手工藝了。如今,板告村的婦女人人都會做馬尾繡。馬尾繡也成了村里有名的副業,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一項主要手段。
在長久的生產和生活中,水族女性對大自然中的種種現象都有很強的洞察力和鑒賞力,通過對大自然中的種種現象及民間事件進行想象性的處理,并將其運用到馬尾繡的制作中,刺繡上的花鳥蟲魚龍鳳等圖案,造型獨特,富有濃郁的民族性和藝術性[3]。
水族馬尾繡到底有多長的歷史?有關文獻中沒有任何關于這一點的記錄,其工藝全靠水族女性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也許最早的時候,是因為水族有養馬賽馬的風俗,才有了馬尾繡。馬尾繡有兩個比較顯著的優點:第一,馬尾的質地比較挺括,可以防止圖案變形;第二,馬尾不容易腐爛。在水族的傳統節日中,男人們賽馬,女人穿上華麗的馬尾繡衣參加節慶,成為一種美好風俗。馬尾繡憑借香包上精致的花紋、別具匠心的刺繡手法,成為饋贈親友、家居裝飾、收藏研究之好物。

水族刺繡種類很多,在相同的刺繡技術中,各地的刺繡技術有粗細之分,而對各種刺繡技術的掌握又各具特點。但總的來說,馬尾繡是最常用的一種針繡,也是最古老、最具特色和最著名的一種,具有很好的立體感和藝術感。在水族許多日常生活物品上,都可以看到馬尾繡的圖案,特別是女子背著孩子的肩頭和刺繡鞋子,更是充分展示了馬尾繡的美學意義,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顯示出女子精湛的刺繡技術。
在父母的悉心教導下,水族婦女自幼學習刺繡、剪紙等技藝。剪紙種類繁多,多用于刺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水族女性在刺繡技藝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具有很強的觀察力和審美觀,并在各類刺繡中體現出來。用馬尾絲織成非常精致的花紋,并將其繡在吊帶衫和鞋上,這是各地區的水族女人所擅長的技藝[4]。
馬尾繡是一種非常繁復的刺繡,其刺繡作品呈現一種抽象、概括和夸張的淺凸感覺。馬尾繡,專門用來做裝孩子腰帶和尖頭的鞋子,也可以用來做女人的腰帶和胸罩,還可以用來做帽子、荷包、刀鞘等。雖然經歷了時間與空間的變遷,但是它的形體觀念與風格象征都沒有改變。
馬尾“歹結”背帶被認為是最好的背帶,通常要經歷52個步驟才能完成。在水族人看來,馬尾繡背帶是一種尊貴富貴的象征。馬尾繡的肩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主紋,是二十多個大大小小的馬尾繡片組成,四周的邊緣以五顏六色的綢緞為底,用深紅色或深青色的綢緞做一個平面的幾何圖形,第二個是馬尾縫的肩章,第三個是肩章的肩章,上面是一個精致的馬尾縫,與肩章的肩章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個“歹結”的整體刺繡。做這種“歹結”需要一年多的工夫。在做馬尾“歹結”繡時,中年女子通常不使用剪紙打底,而是將預先準備好的馬尾繡線,在紅、藍兩色綢緞上盤繡出來,結合打繡、平針、亂針等多種手法,制作出既有彈性又好看的花紋。馬尾繡的材料精良,做工精細,通常一個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需要十幾個步驟。在眾多的繡品中,馬尾繡的獨特性體現在以“馬尾”為刺繡紋樣,以及綜合使用“亂針”“扎針”等傳統的繡法[5]。
(一)加強品牌化發展模式構建
三都地區馬尾繡的微型企業、個體工商戶很多,但對馬尾繡的發展進行系統的策劃、布局的卻少之又少。馬尾繡業的運營狀況大致相似,市場上存在較多的同質化問題。在目前品牌效應盛行的今天,推行“名牌”發展的經營方式,對馬尾繡業的長期發展有較大的幫助。
品牌的樹立,既能有效地維護制造商的權益,又能讓馬尾繡在市場乃至整個社會中,樹立自己獨特的價值,增強自己的社會認同感,從而提高被公眾所認識和認同的概率。通過品牌化方式發展馬尾繡,不僅提高了馬尾繡的品質,而且提升了馬尾繡的創新水平,也促進了馬尾繡的進一步發展和繼承。
(二)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當前,我國的馬尾繡正迫切需要培養馬尾繡技藝傳承人的新模式,為此,我們提出了如下幾個設想:(1)在中小學中開展民族文化的興趣課程,使學生自幼了解馬尾繡業的起源與技術;(2)加強對農村地區年輕馬尾繡技術人員的培育與發掘,為他們提供技術上的訓練與引導;(3)要加強青年人才培養經費的保障,因為許多馬尾繡傳承人都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因此要加強對青年人才激勵保障機制,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馬尾繡傳承人的積極性。只有把創新青年一代人才培養模式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相結合,做到培養與激勵環環相扣,才能保障馬尾繡技藝傳承人不缺乏、不斷代。
(三)創新馬尾繡技藝技術
三都水族馬尾繡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工藝上進行持續的革新,攻克工藝難點。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如下的研究思路。第一個是自我創新。馬尾繡技術的繼承者應以自身的智慧與實力,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馬尾繡新技術,使馬尾繡商品化、產業化。第二個是模仿創新。馬尾繡藝的傳承者要向領先的發明家學習,引進和購買領先的發明家的技術,然后再投入資金、人力和設備,不斷地改進馬尾繡藝。第三個是合作創新。政府和生產馬尾繡的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要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促進馬尾繡技術的開發和創新。
(四)利用現代技術加強保護、傳承和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對產業發展的乘數效應越來越明顯。“互聯網+”已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通過網絡技術,抓住“互聯網+”這一新的契機,對其進行繼承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在傳播方面,要達到對馬尾繡的全面理解還需前往貴州進行現場調研,單純依靠查閱資料難以形成對馬尾繡準確、三維形象的認知,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獲得寶貴的馬尾繡文化資源,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傳輸與交流更具即時性。
馬尾繡是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更注重一代代的流傳,保留最本真的面貌。在商品潮流的影響下,很多人都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出去找工作,但大多數人都不想學這項工藝,因為這個行業的收入太低。因此,三都縣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或劃定一定范圍,設立馬尾繡保護與繼承中心,并積極引導更多的水族女性參與馬尾繡的傳承,承擔傳承馬尾繡的責任。目前,我國手工藝技術的傳承形式主要有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和社會傳承,三者之間存在相互補充的關系。傳統工藝的復興依賴于對其進行市場開發,而對中國傳統工藝進行更大程度的恢復與“工匠精神”則是以收入為主導條件下消費者進行理性選擇的必然結果。復興“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增加中等收入階層的規模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從補貼中小企業向補貼技術精湛的工匠轉變,全方位培育專心于工藝打磨和技術鉆研的優秀工匠。
少數民族地區要發揮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優勢,突出自己的民族特點,以“保護與傳承”相結合,進行有效的生產保護。在此基礎上,企業應該在網絡媒體、網絡營銷等方面加強對品牌的宣傳,并注重消費者的感受,對品牌的設計進行改進;此外,還需要國家加大對非遺的生產保護力度,實施專門的人才培訓,引導市場的發展,通過社會的共同努力,把民族非遺的品牌打造得更好。

作者簡介
韋永秀,女,貴州三都人,文博系列十一級,本科,研究方向為文博系列。
參考文獻
[1]任廷艷,李濤.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文化產業,2023(10):142-144.
[2]朱家欣.貴州刺繡手工藝的文化產業發展與創新—以三都水族馬尾繡為例[J].西部皮革,2023(4):61-63.
[3]任廷艷.水族馬尾繡數字化平臺建設研究[J].福建電腦,2022(5):54-56.
[4]謝文強,方清云.貴州水族馬尾繡的傳承與保護—基于中和鎮拉佑村的調查[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83-89,123.
[5]崔雪艷.三都水族馬尾繡的傳承與保護[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8(2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