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摘 要 遼寧省西北部地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豬養殖重點區域,在規模化不斷發展的同時,規模化養豬的疫病種類及危害程度也在逐漸增加和加重,給當地養豬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給當地養殖戶防治豬疫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針對遼寧省西北部地區規模化豬場主要疫病的發生及危害情況,重點闡述了豬口蹄疫、豬高致病性藍耳病、非洲豬瘟及豬腹瀉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
關鍵詞 豬;疫病;防治措施;遼寧省西北部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2.059
遼寧省地處我國東北地區南部,該省東北部與吉林省接壤,西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是連接華北與東北的重要通道。借助農牧交錯帶的區域、資源及政策優勢,遼寧省西北部地區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生豬養殖基地和國家生豬市場,隨著我國豬肉市場價格穩中有升,該地區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截至2021年初,遼寧省西北部地區生豬存欄量超過130萬頭,能繁母豬存欄量超過22萬頭,生豬出欄量53萬頭。生豬產業項目不斷升級,生豬產能持續增加,但是一部分生豬養殖戶的經濟收入卻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就是部分規模化養殖場或者農戶對生豬疫病防治的方法和技術的了解不足。
隨著生豬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豬的疫病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原有的病原體和病菌開始發生變異,出現了很多新的疫病和新的病原體。而在規模化豬場,疫病一旦形成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傳播,提高了生豬的死亡率,對養殖企業和農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近年來,豬口蹄疫、豬高致病性藍耳病、非洲豬瘟及豬腹瀉病等成為遼寧省西北部地區規模化豬場發生的主要疫病,而且在當地傳播范圍廣、致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成為制約當地生豬規模化養殖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加強對遼寧省西北部地區生豬主要疫病的預防和控制,不僅對增加規模化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的經濟收入有幫助,而且是促進當地生豬規模化養殖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1 豬口蹄疫的發生特點及防治
1.1 發生特點
豬口蹄疫是一種由易發生變異的病毒引起的生豬疾病,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一般在每年的季節交替和冬末春初氣溫較低時易多發,以幼齡豬和未經免疫接種的豬群為高發群體。該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傳播,當空氣相對濕度大于60%、風速合適的情況下,該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100 km以上,造成附近動物及人類感染該病毒。豬口蹄疫的潛伏期較長,感病后仔豬和成豬在臨床癥狀表現上略有不同。1)仔豬。染病后仔豬會發生急性水皰同時常伴有高溫高熱的情況,誘發病變導致仔豬死亡,或者一部分臨床癥狀不明顯的仔豬在染病后會發生尖叫,出現不吃奶的情況,最終導致死亡。2)成豬。患病后成豬會在24~48 h內出現體溫急劇升高的情況,第3 d成豬體溫甚至會超過
41 ℃,患病豬的蹄部會出現4~25 mm不等的水皰,水皰內充滿淡黃色的液體,在12~36 h內就會逐步潰爛,潰爛后的皮膚呈現紅色的糜爛面并結痂,同時病豬還會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顫栗等臨床癥狀[1]。
1.2 防治
對于豬口蹄疫的防治,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通常先做好豬舍消毒,隨后做好強制免疫。1)豬舍消毒。豬口蹄疫病毒對酸堿的敏感度較高,因此當地生產中通常采用有機酸或者過氧乙酸對豬舍進行消毒。對豬舍、周圍生活環境、飼喂工具及豬可能接觸到的地方都要進行徹底、全面的消毒,消毒工作每30 d至少進行1次。2)做好強制防疫。豬口蹄疫傳播途徑多,危害程度大,必須要進行強制消毒和免疫工作。要選擇高效的豬口蹄疫疫苗,豬口蹄疫防治效果主要取決于疫苗的質量,包括疫苗中抗原含量的高低、疫苗的安全性、有效防護時間、防疫的密度等。因此遼寧省西北部地區在豬口蹄疫的免疫程序上首先做了適應性調整,母豬每90 d免疫1次,免疫劑量為4 mL·頭-1,后備母豬在產前需要加免1次,藥劑劑量為4 mL·頭-1,
仔豬首免的時間為9~10周齡,在12~13周齡時進行2免,15~17周齡時及時進行3免,免疫劑量為3~
4 mL·頭-1·次-1,免疫劑量前2次少,第3次多。豬口蹄疫免疫接種后,及時注意豬口蹄疫病毒非結構蛋白3ABC抗體的檢測,對使用滅活疫苗免疫的生豬,仔豬檢測出3ABC抗體的陽性率不大于3%、種豬3ABC抗體陽性率不大于7%則認為是由接種疫苗引起,不需要采取應對措施[2]。若后1次檢測與前1次檢測的感染抗體的陽性率差值大于7%,則可斷定為感染陽性,需要對生豬采取相應措施。
2 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
2.1 發生特點
近年來,遼寧省西北部地區在每年夏季,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發病率在部分規模化養殖場呈上升趨勢,該病在豬群中發病急、傳播快,在不同品種、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豬群中均可發病,主要表現為豬的體溫升高、皮膚發紅、呼吸急促等癥狀,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的發病率高、病死率高,仔豬的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超過50%,同時造成母豬的流產率超過30%,該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給遼西地區養豬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遼寧省西北部地區的規模化養豬場豬高致病性藍耳病在發過病的豬場中的發病率較高,在斷奶至50日齡期間的仔豬群體中發病率最高并且致死率也最高。該病具有3 d左右的潛伏期,發病時癥狀表現為高熱稽留、皮膚發紅、眼瞼水腫、呼吸急促、食欲下降及大便干結等,部分還會出現后軀無力、嘔吐等癥狀,仔豬一般在發病后5 d死亡。
2.2 防治
遼寧省西北部地區規模化豬場針對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的發病時期及發病特點,在生產中主要采取接種疫苗和急性期中藥防治2種措施。1)接種疫苗。在母豬產前30 d左右,對其接種高致病性藍耳病滅活油佐劑疫苗,每頭母豬的劑量為4 mL;種公豬每180 d進行1次高致病性藍耳病滅活油佐劑疫苗免疫,劑量為4 mL·頭-1;在仔豬23~25日齡時,用高致病性藍耳病滅活油佐劑疫苗進行免疫,劑量為2 mL·頭-1,
為實現更好的免疫效果,在仔豬首次接種疫苗后的28~30 d再進行1次高致病性藍耳病滅活油佐劑疫苗的注射,用量與首次接種劑量一致。2)急性期中藥治療。在日常飼養過程中,需要加強豬舍通風,夏季降溫,及時清掃糞污,注意豬舍消毒,經常采取用醋熏蒸的方式進行豬舍消毒。發病期要控制精料的飼喂量,適當增加青飼料,采取服飲中草藥的方法進行應急治理。中藥方劑的配方為生石膏120 g、生地黃30 g、水牛角60 g、黃連20 g、梔子30 g、丹皮20 g、玄參
25 g、知母30 g、赤芍25 g、連翹30 g、桔梗25 g、黃芩25 g、甘草15 g及淡竹葉25 g[3]。將重要配方粉碎后拌入飼料中飼喂或者將中藥方劑煎水濾渣后加入自動飲水器中讓豬飲服。用量按照豬的體重酌情使用,豬體重在100 kg以下時,投喂量1 g·kg-1;豬體重在100 kg以上時用量酌情遞增,中藥方劑需要連續投喂12~14 d,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 非洲豬瘟的發生特點及防治
3.1 發生特點
非洲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感染性和高致死率的豬傳染性疾病,俗稱“爛腸瘟”。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的規模化豬場中,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豬體溫持續高熱、皮膚出現許多出血點、化膿性結膜炎、大便干結等,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流行范圍較廣,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給養殖戶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非洲豬瘟病毒對外界的抗性較強,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并且在豬的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均可感染,接觸過病豬的人、畜、禽、蟲及工具、車輛、飼料等均可以傳播豬瘟。在當地,非洲豬瘟的流行及發生主要存在以下2個特點。1)散發流行且發病年齡小。由于當地大規模豬養殖場均進行了非洲豬瘟的免疫接種,因此非洲豬瘟發病規模較小,呈散發式而且感病的強度較輕,致死率較低,但是當地在3月齡以下的仔豬發病較多,特別是在仔豬出生10日齡以內和斷奶前后近2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2)癥狀溫和且呈非典型性。母豬感病后,通常發生隱性或者潛伏性感染,不表現癥狀,但是易導致妊娠母豬發生流產、死胎及弱仔等繁殖障礙性疾病,妊娠期的感病母豬通過胎盤感染胎兒,造成先天性感染,仔豬先天免疫耐受,造成豬瘟與豬丹毒、豬肺疫、豬偽狂犬病、呼吸道綜合征及豬弓形體病等混合感染。豬瘟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通常有7~9 d的潛伏期,最長可達21 d。
3.2 防治
非洲豬瘟是遼寧省西北部地區規模化豬場的主要疫病之一,非洲豬瘟的防治重點就是要做好預防,加強飼養管理并及時做好免疫注射。1)徹底做好豬舍的消毒工作。對受到污染的豬舍、運動場、飼養工具等均要進行徹底的消毒處理,消毒處理后的豬舍需要至少空置15 d以后才能進豬飼養。對于病豬和可疑豬要及時隔離,專人管理,并通過檢查確診和治療,徹底治愈后繼續隔離飼養15 d后放回豬群。2)盡量堅持自繁自養。減少豬群的流動,減少疫病的發生,針對從外引入的種豬,需要在場外單獨隔離飼養至少
30 d,期間要注射豬瘟疫苗,并確定無病才能混入豬群飼養。3)做好免疫注射。在發病前或緊急發病后注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該疫苗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防疫效果較好且成本較低的防疫手段,該疫苗安全性好,注射后不產生豬瘟的臨床癥狀,不感染同群豬,也沒有任何副作用,注射后18個月仍具有較強的免疫力,保護率可超過95%,并且見效快,注射疫苗72 h后即可獲得免疫力,在感病緊急接種后可迅速控制豬瘟的流行,是遼寧省西北地區防治豬瘟的最切實可行的
方法[4]。
4 豬腹瀉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
4.1 發生特點
豬腹瀉病是遼寧省西北部地區規模化豬場的常見疾病之一,其中仔豬腹瀉及斷奶應激性腹瀉是該地區最為常見的兩類。發病后,主要表現為仔豬生長緩慢,飼料的報酬率降低,抗病能力下降,嚴重時大量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豬腹瀉病的主要發病原因分為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兩類。1)傳染性。主要表現為細菌性腹瀉,主要是由于對豬舍的日常消毒工作不徹底,使母豬成為感染源,表現為排泄物呈紅褐色血性稀便并且糞污中夾雜少量氣泡、氣味腥臭,在3~7日齡的仔豬中發病率最高,是導致仔豬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2)非感染性。主要是由于仔豬腸道功能尚不健全,在夏季飲水過多,胃酸被稀釋,胃腸道的致病細菌沒有被完全殺死,導致腹瀉病的發生。表現為仔豬短時間內難以適應新環境,受溫度及濕度的影響,出現新陳代謝紊亂,食物由母乳轉為飼料后,加重仔豬的腸道負擔,導致腹瀉的發生。
4.2 防治
在遼寧省西北部地區針對豬腹瀉病的發病特點,通常采用加強日常管護、注射疫苗預防及發病期針對性治療等方式。1)加強規模化豬場的日常飼養管理。重點要做好仔豬越冬期的豬舍保溫及斷奶期的飼養管理,遼寧省西北部地區冬季氣溫較低,仔豬豬舍的溫度應控制在23 ℃左右,濕度保持在63%左右,保溫箱的溫度應控制在30 ℃左右,并且要定期檢查引水管道,每年至少清洗2次,避免滋生細菌。2)做好預防。在母豬分娩前25~30 d口服或者乳房內接種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疫苗以及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使母豬乳汁內產生相應抗體,提高仔豬的抗病性。同時在仔豬體重達到15 kg左右時,對仔豬注射上述疫苗,劑量為
1 mL·頭-1;當仔豬體重達到30 kg時,再次注射,劑量為2 mL·頭-1,仔豬在接種疫苗的12~15 d后即可在體內形成抗體,使仔豬獲得很好的保護[5]。3)在發病期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立即停食停水,向病豬腹腔內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100 mL+碳酸氫鈉15 mL+干擾素5 mL。若發現豬的排泄物內帶血,則需要及時注射藥劑,藥劑配方為治菌磺5 mL+干擾素5 mL+安絡血2 mL+地塞米松3 mL,每頭病豬的注射劑量為3 mL。
參考文獻:
[1] 吳蔚.豬疫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18):76-77.
[2] 王軍,鄭洪玲,楊國麗,等.2012年遼寧地區生豬疫病流行情況分析報告[J].現代畜牧獸醫,
2013(11):27-33.
[3] 邱立新,鄭杰.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臨床診斷與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2008(1):114-116.
[4] 張傳琴.豬瘟的發生及防治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8):128-129.
[5] 楊漢春.目前我國規模化豬場疫病流行特點與控制對策[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4,21(2):1-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