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探討基于傳媒工具的高職院校大思政課教育教學創新模式,以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并幫助當前高職院校進行大思政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文章分析傳媒工具在大思政課教學中的優勢,包括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利于拓展思政教育范圍、拓寬思政教育渠道、提升思政教育教學效果等,在此基礎上,研究基于傳媒工具的高職院校大思政課教育教學創新模式,包括轉變傳媒視角下的高職思政教師教學理念、運用網絡平臺創新高職思政教育內容、借助移動程序創新高職思政教育過程、通過社交媒體創新高職思政教育評價等。研究結果顯示,在高職院校大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創新中,傳媒工具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轉變教師觀念,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傳媒工具在教學中的潛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創新思政教育內容是重要的一環,通過利用網絡平臺,可以豐富教學資源,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借助移動程序,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思政教育內容,增強學習的靈活性和便捷性。社交媒體的運用也為高職思政教育評價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學生可以通過互動交流、反饋評論等方式參與評價過程,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希望文章能夠為高職院校開展大思政課教育提供借鑒,進而提升教育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傳媒工具;高職;大思政課;教學模式;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3-020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高職院校學生在大思政課中主體意識提升的路徑研究——以大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成果,項目編號:2022JGSZ070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傳媒工具的普及應用,高職院校大思政課教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創新與探索。大思政課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在傳媒工具的支持下,思政教育能夠更加滿足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因此,研究基于傳媒工具的高職院校大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通過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如圖像、視頻、音頻等,可以生動地呈現抽象概念和復雜的社會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傳媒工具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與互動的機會,如在線討論、網絡投票等,這種參與感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造力,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思政課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中成為思考和表達的主體。
(二)利于拓展思政教育范圍
傳媒工具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將優質的思政資源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通過網絡直播、在線課程等方式,大思政課教育可以跨越地域界限,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于思政教育的力量[1]。同時,傳媒工具還可以整合多種形式的信息和資源,如文本、圖片、音視頻等,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體驗。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三)拓寬思政教育渠道
傳統的大思政課教學主要依靠課堂教學和教材閱讀,而傳媒工具則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載體。例如,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平臺等媒體,思政教育可以與時俱進地傳播和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此外,利用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新興傳媒平臺,思政教育可以與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娛樂習慣相結合,以更輕松、有趣的方式傳達思政理念,增加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四)提升思政教育教學效果
首先,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傳媒工具可以增強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感知和記憶,提升學習效果。
其次,傳媒工具可以提供豐富的案例和實例,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聯系到具體的社會現實,培養他們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最后,傳媒工具還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評估和反饋的機制,通過在線測試、互動問答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發現和糾正問題,提升學習效果。
(一)轉變傳媒視角下高職思政教師教學理念
轉變傳媒視角下的高職思政教師教學理念是適應時代需求和提升教學效果的必然要求。教師應轉變傳統的一紙講義和傳授式教學模式,更加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樹立開放包容的教育觀念,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首先,思政教師應樹立開放包容的教育觀念,適應傳媒技術的發展并認識到傳媒工具在大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傳媒工具不僅僅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創新教學方式的重要支撐[4]。思政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展示技術,如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將抽象的思政概念具象化,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感受,教師可以使用精心制作的教學視頻,展示實際案例和現實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其次,理念的轉變不只是接受,還要積極地去適應,除了注重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還要深入學習和應用傳媒技術,了解不同傳媒工具的特點和使用方法[5]。教師應積極熟悉教學軟件和多媒體制作工具,以便能夠靈活運用這些工具來展示和傳遞思政教育的內容。
最后,思政教師還應加強對思政教育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例如,可以參加專業培訓和學術研討會,與同行交流和分享教學經驗,探索思政教育與傳媒工具的創新結合方式[6]。
(二)運用網絡平臺創新高職思政教育內容
互聯網平臺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為創新思政教育內容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特點和功能,高職院校及教師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提供更具互動性和個性化的思政教育內容,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首先,網絡平臺可以為高職思政教育中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這一優勢不僅在于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資源的多樣性和質量的提升。具體而言,教師要通過網絡平臺整合國內外優秀的學術論文、教材、教學視頻等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資料[7]。這些資源的來源不僅僅限于學校自身,還可以通過開放式教育平臺和知名高校的資源共享平臺獲得,涵蓋了不同領域的知識和觀點。學生可以通過在線瀏覽、下載、分享等方式自主獲取所需資料,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網絡平臺還可以提供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在線課程,進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范圍和內容。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以面對面授課為主,受限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8]。而網絡平臺則具備強大的擴展性和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利用網絡平臺提供各種形式的在線課程,包括小型討論課、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進度和興趣選擇參與,自主掌握和消化所學知識。這樣的個性化學習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他們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最后,傳統的思政教育內容往往以靜態的教材為基礎,更新速度較慢,無法及時反映社會變化和新興問題[9]。教師要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獲取最新的社會熱點、時事政策等信息,并將其融入思政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發布博客、撰寫評論、制作教學視頻等方式,針對性地解析和分析當前社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及時更新相關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實際相結合,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10]。
(三)借助移動程序創新高職思政教育過程
傳統的大思政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教師依靠課堂講解和書面材料使得學生接觸的信息較為單一,這種單向傳授模式限制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效果降低。而且傳統大思政教學往往缺乏互動與合作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較低,缺乏與教師和同學的有效互動,限制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維的培養,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11]。
首先,教師要充分借助移動程序這一教輔工具,如學習計劃管理工具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組織學習時間和提升學習效率,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學習平臺的個人賬號和學習記錄功能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興趣和學習進度,自主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12]。教師通過個性化設置為學生定制學習路徑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風格和節奏進行學習。教師利用移動程序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和反饋信息,提供智能化的推薦和引導,為學生量身打造學習計劃,提高學習效果。
其次,教師要利用移動程序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通過移動程序,學生可以參與在線討論、共享學習成果、協作完成作業等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學生可以在學習平臺上發表評論、回復他人觀點,提出問題和建議,形成學習共同體[13]。這種互動與合作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為思政教育的綜合素質培養提供了機會。
最后,移動程序可以實現跨界融合與應用拓展。通過移動程序,可以將思政教育與相關學科知識進行有機結合,開設跨學科的課程,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與互動[14]。教師利用移動程序整合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和媒體內容,如圖文并茂的文章、音視頻教學資源等。通過融合不同媒體形式和學科內容,移動程序提供了更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四)通過社交媒體創新高職思政教育評價
傳統的大思政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化,主要依靠考試或者問卷調查,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能力素養等方面的全面評價,而且評價結果缺乏綜合性,過于注重定量評價而忽視定性評價,無法真正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政教育水平。此外,評價反饋滯后,無法及時提供學生對教學的反饋和建議,限制了教學策略的調整和教學效果的改進[15]。并且評價缺乏參與性,學生的參與度較低,評價結果由教師或評委單方面決定,缺乏學生的意見和反饋。這些問題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全面評估。因此,教師要通過社交媒體創新教學評價方式,使評價更具備多元化、綜合性和及時性。
首先,教師要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建立與思政教育相關的賬號或群組,在課程開展期間進行實時互動和評價。通過發布問題討論、案例分析等活動,邀請學生參與互動并表達觀點,形成多層次的評價結果。學生可以通過評論、轉發、點贊等方式參與評價,從而形成全方位的反饋。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監測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和互動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教學的反應。社交媒體平臺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傳遞渠道,教師可以即時收集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反饋和意見[16]。通過觀察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互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關注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效果。
最后,社交媒體的互動性和合作性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評價。教師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開展項目合作、討論活動等,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互助。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體驗和思考,互相學習和借鑒,形成學習社群。在這種合作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和貢獻,評價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高職院校應積極擁抱傳媒技術的發展,探索更加靈活、互動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學生的學習體驗。雖然傳媒工具為高職院校大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奠定了基礎,但教師對于傳媒工具的使用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信息質量和真實性難以保證,須具備辨別能力。因此,進一步研究如何有效整合傳媒資源、提高信息準確性和指導質量以及引導教師合理使用傳媒工具,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吳艷國,顏濤.“大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建與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研究[J].大學,2023(12):66-69.
[2] 黃娟,廖簪.融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徑創新研究[J].才智,2023(3):53-56.
[3] 陳微.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機遇、挑戰與對策研究[J].大學,2022(12):54-57.
[4] 梁偉瑩,羅少珍,孫貴平,等.“大思政”教育教學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創新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1(3):80-83.
[5] 徐麗霞.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觀察,2020,9(34):72-74,137.
[6] 鄧紅芳.“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才智,2022(29):154-157.
[7] 何成誠.大思政視角的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路徑分析[J].現代交際,2020(5):168,167.
[8] 杜立群,裴艷慶,韓穎.新時代下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創新精神之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5):63-65.
[9] 李汶珈.新媒體語境下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新西部,2023(2):158-160.
[10] 王良斌.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思考:以安徽省高職院校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5(2):415-416.
[11] 朱永,蔣慧亮,張明珠.基于新媒體的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創新研究: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3(3):21-24.
[12] 梁曉,高峰.運用新媒體講活高校思政課的策略探索:以河北傳媒學院為例[J].傳媒,2022(4):82-84.
[13] 卞堯欽.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0(24):56,95.
[14] 陳月華.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28):128-129.
[15] 翁紫萍.移動平臺對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影響:以民辦高職院校思政課堂教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8(31):181-182,180.
[16] 關俊明.網絡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青春歲月,2013(8):280.
作者簡介 師秀芳,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